波斯裔前蜀詞人、藥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珣(约881年—约930年),一作李洵、李询,字德润,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人,五代十国时前蜀波斯裔词人、药学家、文学家。
李珣事迹略见于《鉴戒录》、《茅亭客话》、《历代诗余》诸书。其祖先为波斯人,可能是波斯国商人李苏沙之后。李珣祖先隋代到中国,唐初随国姓改姓李姓,其父经商,随唐僖宗入蜀,定居梓州。李珣少有诗名,妹李舜弦能作诗,被前蜀最后一位君主王衍纳入后宫,封为昭仪。李珣以秀才预宾贡,好辞章,为王衍所爱。他和成都校书尹鹗是好友,尹鹗性格滑稽,常开李珣的玩笑,称其在当时看来与众不同的波斯外貌为“鼻高如山梁,两眼布深蓝”。李珣则回他“山高有灵气,深渊更清明”[2]。前蜀亡后,他守节不仕。李珣晚年从事炼丹活动,耗尽家产,逝世前之家产仅只道书和药囊而已。弟李玹(字廷仪,又称李四郎)亦以卖香药为业,也是炼丹术士兼药物学家。
李珣精通医理,其家族经营香药为业。他受家庭熏陶,收采海药,加以详论。曾遨游岭南,参考古书几十种,归后撰《海药本草》(又名《南海药谱》)6卷,是一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本草书。介绍海外各种药方,专门收集由国外输入之药物,载入海桐皮、天竺挂、没药等外来药。其间载有食疗方剂与药物。李珣对来自非洲、欧洲、亚洲各国的药物,从产国,形状特征,药性和功能以及鉴别真伪之方法,都一一详加解释。这对引进矿、植物药意义很大。原书已佚,受到后世医家尊重而予以摘录。宋朝唐慎微著《政和证类本草》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曾加引用,现尚存药物124种。
李珣有诗名,善写小词,《花间集》称“李秀才”,为“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著有《琼瑶集》[3],已佚。今传《琼瑶集》为王国维所辑。《全唐诗》第十二函第十册,录其诗词五十四首。存世词作五十四首,作品散见《花间集》、《尊前集》等选本,《花间集》亦选其词三十七首。《全五代词》卷四六,有其渔父歌三首。
他的作品题材较广,风格朴素,感情细腻,构思奇巧,生动感人,多描写南国风土人情之作,有乐府遗音。其他的词多是男女之间的离情别绪的抒写和对退隐生活的赞美。其词亦有描写男女情事之作,难免沾染五代词香艳淫巧的习气,但也有部分词作能脱此藩篱,如《南乡子》一组词18首,以南国风光为背景,风格轻婉、明丽清新、语言隽秀、清新活泼,富于地方色彩,颇有特色。所作《浣溪沙》“早为不逢巫峡梦,那堪虚度锦江春”词,与《南乡子》、《渔歌子》等为词家竞相传诵。《巫山一段云》抒写感慨,格调高远,能脱除当时淫巧之风。他对北宋词人颇有影响。《全唐诗》第十二函第十册,录其诗词五十四首。
李氏家族的宗教信仰有三种说法:祆教、景教或者道教。李舜弦的一阕词中有描述一种祆神维施帕卡使用的武器。黎国韬认为李氏兄妹信奉祆教,并因此影响前蜀皇帝王衍奉教。罗香林认为李氏家族信奉景教,因为大多数景教教士在药材医学方面造诣很高,他们通常一边传教一边行医。不过李珣也留有两阕《女冠子》描绘女道士的节操,并在《海药本草》中记述了很多和道教炼丹术(类似西方炼金术)有关的药材。陈明在学术论文中称他更倾向于罗香林的观点,认为李氏兄妹很可能是受了道教影响的景教徒[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