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晋卿厚庵,又号榕村福建安溪湖头乡(今湖头镇)人,清初政治人物、理学家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年)登进士第五名,官至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1681年并推保荐施琅领军,消灭明郑政权。同时代的学者尊称他为安溪先生安溪李相国

事实速览 李光地, 族裔 ...
李光地
Thumb
李光地
 大清光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士
族裔汉族
字号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
谥号文贞
出生崇祯十五年九月初六日(1642年9月29日)
福建安溪县湖头乡(今湖头镇)
逝世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
(1718年6月26日)(76岁)
京师(今北京市
亲属李先春(祖父)

李兆庆(父)
李锺伦(子)
李锺修(子)
李锺佐(子)
李锺倎(子)
李锺侨(子)
李锺旺(子)
李肃惠(女)
李清藻(孙)

李维翰(玄孙)
出身
  • 康熙九年进士
经历
著作
  • 周易通论等(详见内文)
关闭

生平

早期

崇祯十五年九月初六日(1642年9月29日),李光地出生于富绅之家。史载其自幼颖异,[1]五岁便入塾从师授读,“未尝一启齿,发声试之,辄已成诵,不失一字。善属对,矢口惊人。塾师弗能教也”。[2]十三岁时已经遍读群经,十八岁编写《性理解》,十九岁写《四书解》,二十岁写《周易解》,二十四岁辑《历像要义》,二十五岁通律吕之学。

中期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李光地任顺天学政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担任直隶巡抚。为迎合康熙对西学的爱好,李光地曾与梅文鼎等人交流学术,[3]而且命其弟李鼎征、其子李钟伦随梅文鼎学习数学。

康熙四十年(1701年),李光地负责永定河水利工程事宜,原定一年的工程,最后只历40天即完成,康熙帝为表扬李光地的功绩,赐御书“夙志澄清”匾。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李光地向康熙帝推荐其著作《历学疑问》,[4]康熙帝读后大为折服,次年南巡,特召至龙舟中长谈。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一月,升文渊阁大学士

晚期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圣祖再赐“夹辅高风”匾。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清圣祖三赐“谟明弼诣”匾。

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1718年6月26日),李光地病逝京寓,享寿七十七岁。雍正元年(1723年)追赠太子太傅、赐谥文贞。

曾奉敕编纂了《性理精义》、《朱子全书》、《周易折中》等书。[5]是清初道学家的代表。而陈梦雷实际参与编纂《古今图书集成》。

评价

李光地研究理学,倡言礼乐,实行海禁措施,导致近海百里无人烟,限制了农耕渔矿多种产业的发展,[6]对康熙中年的决策有决定性的影响。[7]晚年的李光地仍大受康熙宠信,出任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康熙称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太子允礽被废后,李光地开始辅助后来的雍正帝。雍正帝称李光地为“一代之完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评其曰:“光地之学,源于朱子,而能心知其意,得所变通,故不拘墟于门户之见。其诂经兼取汉唐之说,其讲学亦酌采陆王之义,而于其是非得失,毫厘千里之介,则辨之甚明,往往一语而决疑似。”但是在全祖望看来,李光地根本是个伪君子:“其初年则卖友,中年则夺情,暮年则居然以外妇之子来归。”[8]

争议

三藩之乱时,耿精忠占领福建,台湾的郑经起兵攻泉州,李光地一家匿藏于深山,郑经、耿精忠诱降,李光地严拒,远避深山。与李光地同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的陈梦雷,因在福建,遭到耿精忠掠去。陈梦雷运筹,李光地通谋,由梦雷探听耿军军情,光地上蜡丸密疏,向清廷提供福建前方情报,透过福建籍的大臣富鸿基转述。后来果然帮助清兵大破耿军,李受到康熙赞许,但李光地早就将奏章的“陈梦雷”之名删去,以独吞功劳。平叛之后,身陷叛军的陈梦雷便成了附逆罪臣,逮捕下狱,贬戍奉天。李光地却扶摇直上,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非但不救陈梦雷,反而落井下石,人称“卖友”。

陈梦雷被逮入狱,悲愤至极,于七月份写下了《告都城隍文》,揭露李光地的背信弃义行为。陈梦雷十分憎恨李光地,骂他是“欺君负友”之徒,还写了《与李厚庵绝交书》[9]。康熙十九年(1680年),刑部尚书徐乾学(顾炎武外甥,徐乾学不承认李光地是顾炎武的学生)主其狱。竟代李光地起草一份疏稿,反映陈梦雷耿精忠叛乱时的真实表现,逼李光地上奏。李光地义理难却,乃具名。唯独至此仍不肯直言陈梦雷参与定策功劳,仅请求宽贷其人而已,最后陈仍流放奉天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