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尼里乌斯陨石坑(Manilius)是月球正面汽海东北部的一座大型撞击坑,该名称是由意大利天文学家 乔瓦尼·里乔利罗马占星家马库斯·曼尼里乌斯(公元1世纪初期)的名字命名, 1935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采纳,该陨石坑形成于爱拉托逊纪时期[1]

事实速览 曼尼里乌斯陨石坑, 坐标 ...
曼尼里乌斯陨石坑
Thumb
月球轨道器4号拍摄的图像
坐标14.5°N 9.1°E / 14.5; 9.1
直径39 公里
深度3.1 公里
余经日出时351°
命名来源马库斯·曼尼里乌斯
关闭
Thumb
阿波罗17号拍摄的斜视图
Thumb
曼尼里乌斯陨石坑西侧的火山地表,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
Thumb
曼尼里乌斯陨石坑的位置
favicon
1 sources

描述

曼尼里乌斯陨石坑位于澄海雨海汽海三者间的雪陆高原上,环四周分布着一系列的月湖撞击坑。它北靠鲍恩环形山、东邻多布雷陨坑,东南偏南是博斯科维奇陨石坑、西南偏南则是许癸努斯环形山扬格利陨石坑位于西北;向西,曼尼里乌斯陨石坑抵近亚平宁山脉,往北是忧伤湖,该湖后面是弧状的海摩斯山脉;西北坐落着欢乐湖,它的后面则是静海;东面是温柔湖冬湖[2]。陨坑的中心点月面坐标为北纬14.45°、东经9.07°,直径38.3公里[3],深度3060米[4]

曼尼里乌斯陨石坑外形呈多边形状,南面略为凸出并已几乎损毁,坑壁边缘清晰、外侧垒壁较小,西侧内壁上的台地状结构十分明显。内环底部堆积有岩屑斜坡。坑壁高出周边地形1010米[1],坑内容积约1100公里³[1]。坑底中心横亘着一列由斜长岩构成的中央峰群。该陨坑具有较高的反照率,为典型的年轻撞击坑,它的射纹线延伸距离超过300公里,被月球和行星观测协会(ALPO)列入《带有明亮射纹系统的撞击坑列表》[5]

曼尼里乌斯陨石坑西侧有几座盾状火山和无名陨坑,这些陨坑都环绕着曼尼里乌斯形成时溅射出的黑色岩石。

faviconfaviconfavicon
4 sources

命名

曼尼里乌斯陨石坑取名自罗马天文学家马库斯·曼尼里乌斯,同月球表面上的许多月坑一样,它也是由乔瓦尼·里乔利命名,其1651年的命名系统已成为标准的名称[6]。在早期月图中,该陨坑也被给予了不同的名字。佛兰芒数学家"米歇尔·弗洛伦特·范·朗伦"(Michel Florent van Langren)在1645年绘制的月图中称之为“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Isabellae Reg. Hisp)[7]波兰天文学家约翰·赫维留则以现土耳其境内的伊姆拉勒岛而命名为"贝斯比库斯岛"(Insula Besbicus)[8]

favicon
3 sources

陨坑横截面

Thumb

该图显示了陨石坑不同方向上的截面[9], 纵向坐标轴(Y轴)单位为英尺,右上方图显示的比例尺为米。

favicon
1 sources

月球瞬变现象

曾观察到曼尼里乌斯陨石坑在日食期间,有白光、闪烁和发热等月球瞬变现象。

卫星陨石坑

按惯例,最靠近曼尼里乌斯陨石坑的卫星坑,将通过在其陨坑中心点旁放置一字母而在月球地图上标示出来。

Thumb
戴维·坎贝尔图片
更多信息 曼尼里乌斯, 纬度 ...
曼尼里乌斯 纬度 经度 直径
B 16.6° N 7.3° E 6 公里
C 12.1° N 10.4° E 7 公里
D 13.2° N 7.0° E 5 公里
E 18.3° N 6.4° E 49 公里
G 15.5° N 9.7° E 5 公里
H 17.8° N 8.6° E 3 公里
K 11.9° N 11.2° E 3 公里
T 13.4° N 10.6° E 4 公里
U 13.8° N 10.8° E 4 公里
W 13.4° N 12.9° E 4 公里
X 14.4° N 13.4° E 3 公里
Z 16.4° N 11.7° E 3 公里
关闭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