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运动,中国美术家在1930年代发起的木刻版画创作及推广运动,主要为宣传爱国思想。
起源
1920年代后期,鲁迅在上海接触到欧洲1920年代的新版画艺术,想介绍给中国人,在1929年编写了《近代木刻选集》4种,收录了欧美各国及日本的版画,引起国人对现代版画的关注。1931年8月,鲁迅邀请内山嘉吉在上海举办木刻技法讲习会,为期一周,参加者有江丰、陈铁耕等13人。这个讲习会为木刻运动拉开了序幕,数年间散布全国。[1]1934年6月,他将募集到的青年木刻家作品进行整理选编,汇集成《木刻纪程》以铁木艺术社名义付印出版,是中国第一本本土新兴木刻集。[2]鲁迅认为木刻艺术有利推动社会及政治改革,改造大众意识。[3]如今,鲁迅被称为“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之父”。[4]
兴起原因
鲁迅发起木刻运动后,发展急速,主要原因是在国难期间,一般美术家感到传统国画太注重程序,不能针对现实;至于西洋画,主题多是裸女与风景,不能表现人间的苦难。因此木刻版画一经鲁迅提倡,吸引许多年轻画家。[5]这批新一代版画家认为,木刻创作意味着脱离及挑战传统。[6]
发展
木刻讲习会的学员中,有些原是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学生。当时正巧发生九一八事变,他们就制作了木刻传单张贴街头,次年在法租界成立“春地美术研究所”,团员新增了力扬和从法国留学回国的艾青。这些艺术组织与左翼美术家联盟关系密切,遭国民政府查封,展览被取缔,[7]江丰、艾青等成员被捕入狱。但新的美术团体继续在上海成立,都以木刻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后来杭州国立艺专内成立“木铃木刻研究社”,上海美专内成立“涛空画会”,都反映木刻运家日渐增加,形成活跃的运动。[8]
木刻运动传播到其他城市,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在1934年成立了“现代版画会”,参加者有李桦、赖少其、唐美伟等27人,使广州成为上海以外木刻运动最活跃的城市。[9] 1935年,平津木刻研究会主办“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展出木刻200多幅,在北京、天津、济南、汉口、太原、上海等地展出,反映木刻艺术已传播到各大城市。[8]次年,第二届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由广州现代版画会主办,到10多个城市展出,是抗战前最大的一次展览。[9]
抗战时期,木刻运动路线转趋激进。[10]当中最突出的一些木刻家,如江丰、胡一川,成为共产党在延安的艺术领袖,[11]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全国木刻画家的大本营,充分表现革命艺术家的作风。他们处于西北边陲,物资贫乏,油画颜料和宣纸都得来不易,木刻所用的木块和刀却容易取得,是极其方便的一种艺术媒介,成为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有效的宣传工具,成为解放区内一种民间艺术。[5]其他版画家继续在后方宣传木刻,1938年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12]
主要人物
江丰是木刻运动中最重要的画家,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反日的木刻宣传运动,一度被捕入狱,七七事变后到了延安,成为鲁迅艺术学院教师。他的版画明显受欧洲木刻家凯绥·柯勒惠支影响,强调愤怒的情绪,作品“向北站进军”描写上海工人拿起扁担、杆棍去上海北站抵抗日军,其他代表作有“码头工人”、“国民党狱中的政治犯”等。[13]
胡一川在木刻运动中与江丰同样活跃,他原是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生,因参与政治活动而被开除,后到上海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参与工人运动,1933-1936年被捕入狱。他的作品以“到前线去”最有名,画中年轻人面孔紧张,张口呐喊,正大声号召他人到前线去,画面强健有力。1937年胡一川到延安教版画,担任木刻研究室主任。[14]
李桦受鲁迅赞赏为同辈中最出色的木刻家,1934年在广州创立现代版画会,作品感情澎湃,充满抗争精神,形象动人心弦,勾画出人间疾苦和社会弊病,代表作“怒吼吧!中国”,描写一个被蒙住眼睛的男人被紧紧捆绑在柱上,表现出绝不屈服的反抗力量。[15]李桦同样受凯绥·柯勒惠支的深刻影响,抗战时期在湖南、广西以版画宣传抗战,作品有“两代”、“沉痛的回忆”等。[16]
注释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