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派主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宗派主义或教派主义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中不同派系间产生的偏见、歧视及憎恶。常见于不同的宗教派系、民族、社会阶级或政治团体之间。其成因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压迫和被压迫,有的则是因为理念的不同。

基督教方面,不同教派之间现在虽然可以和平共处,但在历史上却发生过宗教改革等大规模暴力运动,天主教和新教基督徒之间的斗争引发数百年的宗教战争,直至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才结束。
中国共产党内的宗派主义
中共党内存在的一种以宗派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和行为,是封建宗派思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在组织上的表现。表现为进行无原则的派别斗争。[2]
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等把持的中共中央提拔了一些“左”倾教条主义者进入中央领导岗位,过分打击了犯立三冒险主义错误的领导人,并进行宗派主义的“反右倾”斗争,打击了提出不同意见的何孟雄、林育南、李求实等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提出既反对狭隘的宗派主义、关门主义倾向,又反对妥协屈服的投降主义。
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党校开学典礼大会上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指出整风运动就是宣传唯物论,宣传辩证法,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3]还指出:“由于二十年的锻炼,现在我们党内并没有占统治地位的宗派主义了。但是宗派主义的残余是还存在的,有对党内的宗派主义残余,也有对党外的宗派主义残余。”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普遍地,深入地开展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
参考文献
扩展阅读
外部连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