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错误、腐败、不满意事物的大幅改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改革(英语:reform[1]),是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改良革新,改革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调整,以除旧布新。目的是要革除现有的社会制度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使之符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相较于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也会影响该国的国势,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 |
改革必然要付出代价,且要承受内部和外部、客观和主观制约[2]:25。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不断改革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可能趋势。
根据马克思学说,历史上的改革,有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宋熙宁变法)、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如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还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这一时期的改革,是中国历史早期的改革,大多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争霸战争的需要,大多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发展
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朝的改革多是针对财政问题以及政治体制的改革,辽、金、元等政权大多是进行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改革,多是封建社会后期对于强化中央集权,并且针对各种社会矛盾、财政问题以及民族关系的改革。
清穆宗时期恭亲王奕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发起的洋务运动。清德宗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和梁启超推动立宪运动,慈禧太后推行清末新政。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社会改革。
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和平改革交替进行、平行发展;宗旨都是为改变君主专制,以某种近代民主制度取代[3]:4。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实行的一系列社会改革。有两种错误观念,一是把革命仅视为暴力取得政权;二是将革命与和平改革对立,以为革命是推动历史进步,改革是维护旧有统治秩序[3]:4。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的经济改革。凡是有助于改变君主专制,无论暴力或和平改革都应予肯定[3]:4。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推行的土地改革以及1950年代实行的土地改革运动。邓小平自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社会改革。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