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戈登·拜伦,第六代拜伦男爵(George Gordon Byron, 6th Baron Byron,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中文又译“摆伦”,出生于英格兰伦敦,逝世于希腊,英国诗人、革命家,独领风骚的浪漫主义文学泰斗。世袭男爵,人称“拜伦勋爵”(Lord Byron)。[1][2]拜伦著名的作品有长篇的《唐璜》及《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以及短篇作品《她举步娉婷》。
爱达·勒芙蕾丝是拜伦的女儿,其有关查尔斯·巴贝奇分析机的研究是在电脑科学上的重要文献。幼年夭折的奥格拉·拜伦也是拜伦的小孩,甚至伊丽莎白·梅朵拉·李可能也是拜伦婚外所生的女儿[3]。
生平
1788年1月22日,拜伦出生于伦敦的一个衰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没落的贵族,他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去世[4],拜伦跟随母亲孤儿寡母在苏格兰过着节衣缩食的清贫生活。[5] 拜伦先天性的跛足,而他的母亲性情乖戾、喜怒无常,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他形成了孤僻和忧郁的性格。[1] 1798年,拜伦继承了伯祖父的男爵爵位,于是和母亲移居到诺丁汉郡的世袭领地生活。[6] 诺丁汉郡是当时英国的工业重郡,也是工人运动中心之一,他在这里了解和熟悉了工人的苦难生活和被剥削和压迫的命运,他对工人们的遭遇给予了深深地同情,立志武装斗争,为劳苦大众争取社会权益。[1][2]
1805年,拜伦从中学毕业,进入剑桥大学主修文学和历史。[1] 大学时期,他对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极其感兴趣,狂热研读伏尔泰和卢梭的作品,并且开始自己创作诗歌。[1] 1807年,拜伦出版了诗集《懒散的时刻》,这是他的处女作,拜伦透过诗集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贵族生活的厌倦和鄙视,很快诗集在社会上受到消极浪漫主义刊物的攻击和奚落。[1] 1809年,面对接踵而至的攻击和谩骂,拜伦写出长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回击攻击者,却意外地揭开了积极浪漫主义对抗消极浪漫主义的序幕,长诗也使得拜伦在英国诗歌文坛中初露锋芒。[1][2]
1809年,拜伦在剑桥大学毕业,因为贵族世袭制,使得他在上议院获得了议员的资格。[1] 6月,拜伦开始出国游玩,他先后到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岛、阿尔巴尼亚、希腊和土耳其等地方。[1] 1811年7月,拜伦回到了英国,拜伦的这次旅游扩展了他的政治视野,也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他亲眼目睹了欧洲被压迫民族为自己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的场面,也了解到英国在欧洲大陆明争暗斗不光彩的一面。[1][2]
1812年,拜伦发表了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一、二章,诗歌立刻轰动文坛,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1] 同时,英国国内的卢德运动也在汹涌蓬勃,2月,上议院通过了毁坏机器的工人必须判处死刑的法案,拜伦虽然在议会上为工人们的权益而辩护,但是无济于事,愤怒的拜伦回到家中,发表了讽刺诗《反对破坏机器法案》。[1] 4月,拜伦在国会发表演说,支持爱尔兰独立,同时发表了《给一位哭泣的贵妇人》。[1] 1813年,拜伦陆续发表了《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1814年,拜伦发表了《温莎的诗艺》、《海盗》、《莱拉》,1816年,拜伦发表了《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纳》和《路德分子歌》,这些诗歌总称为“《东方叙事诗》”,并且塑造了出文学史上“拜伦式的英雄”佳话;虽然诗歌为拜伦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但是由于他的思想和英国政坛的思想截然相反,他受到了政客和上流社会的攻击和谩骂。[1] 1816年,上流社会以他和妻子离婚的事情炒作和攻击,使得他被迫黯然离开故土。[1][2]
拜伦来到了比利时,亲自去了滑铁卢战场,随后去了瑞士,并且在日内瓦认识了珀西·比希·雪莱,两人结下了深切的友谊,期间因天候不佳不宜外出而发起恐怖小说写作活动,催生了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与约翰·威廉·波里道利的《吸血鬼》。雪莱的诗歌精神影响了拜伦,这时期,他创作了《普罗米修斯》、《锡雍的囚徒》和《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三章,同时由于欧洲各地的战场和人民的苦难遭遇,拜伦灰心失望到了极点,他创作了悲观主义诗歌《曼弗雷特》。[1][2]
1816年下半年,拜伦去了意大利,他投入到了烧炭党人的运动中,并且成为地方组织的领袖。[1] 同时创作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四章、《马力诺·法里埃罗》、《该隐》、《审判的幻景》、《青铜世纪》和《唐璜》,这时期他的创作达到了辉煌。[1]
不久之后,烧炭党人的革命活动失败,1823年7月,拜伦离开意大利去了希腊,加入到了反抗奥斯曼奴役的希腊独立战争,他担任希腊一个军队的司令,每天忙着为希腊军队筹集物资,购买先进武器,调节内部纠纷,过度的劳累和奔波使得他的身体健康恶化,在一次行军途中,拜伦遇到了暴风雨,经过风雨吹打的拜伦从此一病不起,1824年4月19日,拜伦因治疗无效病逝于希腊军队的军帐中。[1] 临终时,拜伦的遗嘱说道:“我的财产,我的精力都献给了希腊的独立战争,现在连生命也献上吧!”希腊政府为拜伦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1][2]
丁尼生曾经回忆,英国国内得知拜伦死讯后十分震惊[7]。而希腊人也为其举办了国葬,把他当作一位英雄来看待。[8][9] 希腊的大诗人狄俄尼索斯·索洛莫斯专门为拜伦写下了挽诗,即《拜伦之死》。[10]
拜伦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保存了下来。有一种说法是他的心脏被取出留在了迈索隆吉翁[11],但可以肯定的是,其遗体的大部分都在其男仆提塔(Tita)的护送下送回了英格兰,并打算葬于西敏寺。然而,西敏寺却以拜伦“道德败坏”为由拒绝了这一请求[12] [13]。拜伦的遗体抵达伦敦的那一日,有很多人前去瞻仰[12]。他最终葬于诺丁汉郡哈克诺的圣抹大拉教堂(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希腊国王赠予的大理石墓碑立于其墓前。
生前,他曾在1819年10月于威尼斯委托托马斯·摩尔作自己的遗稿管理人[14]。但拜伦死后,摩尔和出版商约翰·穆雷(John Murray)却烧毁了这些遗稿,原因可能是其中有一些不宜出版的东西[15]。
拜伦的朋友们筹集了一千镑为他制造雕像,这座雕像耗时十年乃成。但1834年雕成之后,大英博物馆、圣保罗大教堂、西敏寺和国家美术馆都拒绝展出此作,久经波折之后,由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将其置于自家的图书馆里[7]。在拜伦死去145年后的1969年,另一座拜伦的雕像才放入西敏寺。[16]
健康及外貌
“ | 我以奇怪的方式由善和恶混杂而成,要形容我会相当困难[17] | ” |
学者们对拜伦的性倾向仍没有共识,伯恩哈德·杰逊(Bernhard Jackson)的结论是:“拜伦的性倾向一直是一个难题,更不要说所引起的争议和话题,由于证据含糊不清、矛盾而且寥寥无几,任何想要讨论此议题的人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推测”[18][19],不过克朗普顿(Crompton)认为“在拜伦那个时代,除了拜伦同伙的一小群人之外,其他人不知道拜伦是双性恋。”[20]
拜伦一出生右脚就有畸形,通常被称为“马蹄内翻足”,有些现代的医学家认为这是小儿麻痹症的结果,也有些学者认为是骨骼的发育不良[21] :pp. 3–4。不论原因为何,这都使得拜伦跛行,并带来一辈子心理及身体的痛苦,尤其是幼年时痛苦且无效的“治疗”更加重了跛行[22]。
拜伦成年时的身高为174公分,体重则在60公斤及89公斤之间。拜伦以其美貌闻名,曾为了发型晚上戴棉芯卷发[23]。拜伦是拳击手、骑师及杰出的游泳选手。他参加了前职业拳击冠军约翰“绅士”杰克逊在邦德街房间的付费拳击课程,并记录训练会议的内容,在他的信和日记中称杰克逊为“拳击界的皇帝”[24]。
拜伦和其他的作家(例如他的朋友霍布豪斯)仔细地描述拜伦的饮食习惯。拜伦在就读剑桥时实行严格的节食以控制其体重,拜伦的运动量很大,而且穿许多衣服使自己出汗。日常生活中拜伦多半只吃素食,常常几天只靠干的饼干及白葡萄酒维生。偶尔他会吃大量的肉和甜点。高尔特和其他人都描述拜伦喜欢暴力的运动,霍布豪斯认为那是他脚畸形的疼痛使得身体不易活动,因此也造成他的体重问题[23]。
作品
评价
中国文学家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说道:“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是一派诗人的宗主”文章第四节到第九节对拜伦的诗歌表示了高度的赞誉。[25]
相关影视
相关条目
- 拜伦式英雄
- 小行星3306:以拜伦为名的小行星
- 叹息桥:拜伦取名的桥
- 卡罗林·兰姆女爵:女作家,拜伦的情人
- 约翰·威廉·波里道利:曾任其私人医生,吸血鬼 (短篇小说)作者
- 爱达·勒芙蕾丝:拜伦的女儿,是全世界第一个程序员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