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特鲁希略
多米尼加共和国政治人物、前总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拉斐尔·莱昂尼达斯·特鲁希略·莫利纳(西班牙语:Rafael Leonidas Trujillo Molina,西班牙语发音:[rafaˈel leˈoniðas tɾuˈxiʝo moˈlina];1891年10月24日—1961年5月30日),绰号老大、大头目、大老板(El Jefe)及公羊[1](El Chivo)。曾任两次多米尼加共和国总统(1930年-1938年、1942年-1952年)。从1930年军事政变开始,他以军事强人的姿态,在幕后担任多米尼加共和国的独裁者,直到1961年被暗杀,统治多米尼加共和国时间长达30年。他统治的30年间,称为特鲁希略时期(La Era de Trujillo),在多米尼加共和国推动对他的个人崇拜,也是多米尼加共和国最血腥的年代。造成超过50,000海地人死亡的香菜大屠杀(Masacre del Perejil)被认为应该由他负责。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3年7月3日) |
早年和崛起
1891年10月24日,特鲁希略出生于多米尼加的圣克里斯托瓦尔省,父亲何塞·特鲁希略·瓦尔迪兹是西班牙人,曾当过军队里的一名中尉,而母亲阿塔各利亚·茱莉亚·莫利娜则是海地白人。特鲁希略是在家里第三个孩子(家里一共生了11个孩子),特鲁希略从小并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1897年开始上小学,1907年便开始在无线电报局工作,工作了3年后,因为伪造支票、偷窃明信片、抢劫而被判有罪,服刑近3年,但在监狱里他又暗中组建了一个抢劫团伙。出狱后曾两次结婚又两次离婚。
1916年,美国占领多米尼加后,美国军队在多米尼加训练了一支国民警卫队以维持当地的秩序,特鲁希略于1918年加入了国民警卫队,1919年便晋升为了中尉,1920年曾因为不良作风而被军事法庭指控,但被免除了刑事责任。1923年被任命为多米尼加第一军区长官。1924年,美国占领军撤离后,晋升为了上校,成为警察首脑和陆军总司令,参与了本国军队和警察的重建。
特鲁希略从军期间,与美国占领政府合作,广交朋友,很快建立起了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特鲁希略没有把国家警察仅仅看做是与政治无关的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而是争夺国家政权的强大基石。他与美国军事占领政府之间的关系不仅仅限于接受军事训练,还在于与国家警察的高级长官建立起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高级长官对特鲁希略青睐有加,认为他是多米尼加未来的最适合的领导人物。因此,他们不断地举荐特鲁希略,升他的职。特鲁希略与卡茨上校交情匪浅,卡茨上校利用他的国家警察总指挥职务,任命特鲁希略为国家警察统领。而在几天前,特鲁希略刚刚晋升为上尉。特鲁希略利用他的政治谋略和交际技巧,使多米尼加总统霍拉西奥·巴斯克斯将他提升为警察首脑和陆军总司令。
1930年,当时的多米尼加总统奥拉西奥·巴斯克斯企图连任总统,遭到多方反对。1930年2月23日,“圣地亚哥革命”爆发,革命者高呼:“革命万岁,杀死奥拉西奥·巴斯克斯!”,没有遇到多少抵抗便占领了首都圣多明各,此次起义由拉斐尔·埃斯特雷利亚·乌雷尼亚领导,而总指挥是特鲁希略,特鲁希略向革命者提供了武器装备和士兵,革命后巴斯克斯流亡海外,由埃斯特雷利亚担任临时总统;同年选举特鲁希略获得了99%的选票,当选多米尼加总统,而埃斯特雷利亚任副总统。
任内政策
特鲁希略在位总统时期为20年,另外十年则为他所控制的傀儡政府所把持,特鲁希略在位期间让多米尼加经济发展提升,另一方面却大量谋杀反政府人士,让他成为20世纪有名的独裁者之一,其功过到现今仍有争议。

1936年,在马里奥·费尔明·卡布拉尔的建议下,多米尼加共和国国会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决议,将首都名称从圣多明哥改为特鲁希略城,圣克里斯托瓦尔省更名为特鲁希略省,该国最高峰杜阿尔特峰更名为特鲁希略峰。“ElJefe”(大老板)的雕像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各地大量生产和树立,桥梁和公共建筑也以他的名字命名。该国各大报纸都在头版赞扬特鲁希略,车牌上也印有“特鲁希略万岁”等口号和“国家恩人年”(西班牙语:Año del Benefactor de la Patria)。在特鲁希略城竖立了一块电动标志牌,写着“上帝和特鲁希略”(西班牙语:Dios y Trujillo)在晚上和白天都可以看到。最终,连教会也被要求张贴“上帝在天堂,特鲁希略在人间”(西班牙语:Dios en el cielo, Trujillo en la tierra)的口号。特鲁希略的崇拜者曾推荐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委员会拒绝了这项建议。
1938年,特鲁希略有资格再次参选,但他以美国两届总统的例子表示:“我自愿,违背人民的意愿,拒绝连任这一高级公职。”事实上早在1937年中期,他就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连任竞选活动。因此多米尼加党提名特鲁希略亲手挑选的继任者、61岁的副总统哈辛托·佩纳多(Jacinto Peynado)为继任者,曼努埃尔·德·赫苏斯·特龙科索(Manuel de Jesús Troncoso)为他的竞选搭档。他们在1938年的选举中单独亮相。特鲁希略保留了军队大元帅和多米尼加党领导人的职位。据了解,佩纳多只不过是个傀儡,特鲁希略仍然掌握着国家的全部统治权。佩纳多扩大了电动“Dios y Trujillo”标志的尺寸,并于1940年3月7日去世,而特龙科索则完成了剩余的任期。然而1942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已经第三次当选总统,特鲁希略再次竞选总统,并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当选。他曾任两届,每届任期均延长至五年。1952年在美洲国家组织的压力下,他将总统职位移交给了他的弟弟埃克托。尽管拉斐尔·特鲁希略已经正式失去权力,但他还是在1955年组织了一次大型全国庆祝活动,纪念他执政25周年。人们铸造了印有他肖像的金银纪念币。
特鲁希略政权大力扩建了南亚克河(西班牙语:Río Yaque del Sur)周围的自然保护区维达多德尔亚克(西班牙语:Vedado del Yaque)。1934年他禁止以刀耕火种的方式清理土地用于农业,设立了森林看守机构来保护公园系统,并禁止未经他许可砍伐松树。1950年代,特鲁希略政权委托进行了一项研究,探讨在多米尼加共和国水道上筑坝的水力发电潜力。委员会得出结论,只有森林水道才能支持水力发电大坝,因此特鲁希略禁止在潜在的河流流域进行伐木。1961年他被暗杀后,多米尼加共和国恢复了伐木业。擅自占地者为了农业目的烧毁森林,伐木公司砍伐公园树木。1967年,华金·巴拉格尔总统发动军事打击,打击非法砍伐。
特鲁希略鼓励外国投资,尤其是美国投资到多米尼加共和国。他将阿苏阿盆地的矿产权特许权授予了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的石油商人克莱姆·S·克拉克。
特鲁希略以其开放政策而闻名,他接纳了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移民以及西班牙内战的流亡者。在1938年的埃维昂会议上,多米尼加共和国是唯一愿意接纳大量犹太人的国家,并提出以慷慨的条件接纳多达10万名难民。1940年,双方签署了一项协议,特鲁希略捐献了26,000英亩(110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定居。第一批定居者于1940年5月抵达;最终约有800名定居者来到索苏阿,其中大多数人后来移居到美国。
来自欧洲的难民扩大了多米尼加共和国的税基,并为这个以混血儿为主的国家增加了更多的白人。特鲁希略政府偏袒白人难民,而多米尼加军队则驱逐非法移民,导致了1937年针对海地移民的“帕斯利大屠杀”。
穷途末路
1955年之后,特鲁希略政权与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进入极度不稳定的状态,尤其是古巴,在于当时古巴共产党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1958年至1960年间,特鲁希略政权相继收留了一些被革命或政变推翻的邻国独裁者,分别有胡安·庇隆、巴蒂斯塔、马科斯·佩雷斯·希门内斯和古斯塔沃·罗哈斯·皮尼利亚。1959年6月14日,起义者在委内瑞拉政府的支持下,从古巴出发。这次起义激发了多米尼加国内不少先进青年的斗争意识。起义分成了三个战场:康斯坦萨、迈蒙、埃斯特罗-翁多。尽管起义以失败告终,但是,6月14日地下组织由此形成,特鲁希略政权对反对势力,尤其是对暴露的6月14日组织成员的搜捕、折磨和暗杀活动变本加厉。
1960年,米拉瓦尔三姐妹(三姐妹的丈夫都因为反对特鲁希略政权而入狱)暴毙,对反对势力的搜捕和暗杀达到了高潮。三姐妹的暴毙激发了社会各界反特鲁希略的情绪。同时,一名教士因为拒绝授予特鲁希略“教会造福者”的头衔而遭受迫害,这也引起了多米尼加人民的强烈不满。这次事件也是教会与特鲁希略政权之间的关系的转捩点。1960年1月31日,教会发布《教会书》,正式与特鲁希略政权决裂。同年,多米尼加遭到国际社会经济封锁。特鲁希略对委内瑞拉总统罗慕洛·贝坦科尔特的暴力袭击更引发了美洲国家组织对多米尼加的制裁。在哥斯达黎加,美洲国家组织各成员国发表声明:“美洲国家组织的所有成员国达成一致,与多米尼加断绝外交关系,禁止向多米尼加出售任何武器和战争物资,中断与多米尼加的贸易往来,制裁多米尼加,直到多米尼加不再对和平构成威胁。”这意味着美国将不再支持特鲁希略政权,多米尼加被国际孤立。
美国认为铲除多米尼加独裁政权的时机已到,中情局参与了这次特鲁希略的暗杀计划。1961年5月30日,特鲁希略在他的雪佛兰轿车上遇刺身亡,多人参与了行刺行动,特鲁希略的司机重伤,刺客行刺过后不久即遭当局逮捕,特鲁希略本人因失血过多死亡。特鲁希略死后,遗体被运回家乡,由继任者华金·巴拉格尔宣读悼词。事后,美国中情局否认美国当局与整起暗杀事件有任何关联。应特鲁希略的亲属要求,特鲁希略的遗体被安葬在法国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
身后
2009年在特鲁希略去世48周年之际,有政客提议将特鲁希略的遗骸迁回多米尼加共和国与民族英雄一起安葬。这个构想引发了庞大的争议与强烈的民怨。
相关作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