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拉尼娜现象(西班牙语:La Niña)[1],又称反圣婴现象,是一种和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现象,即“东太平洋降温阶段”;因此用西班牙语中与厄尔尼诺(El Niño)相对应的阴性名词拉尼娜(La Niña)来代表。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7年11月14日) |
厄尔尼诺是“男孩”的意思(定冠词专指的男孩,意思是幼年的耶稣,即“圣婴”),而拉尼娜是“圣女”(女孩)的意思。
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暖相反,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令西部海平面较东部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较冷的海水上翻,导致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自1949年有记录以来,1949年-1951年[来源请求]、1954年-1956年[来源请求]、1964年-1965年、1970年-1971年、1973年中-1976年、1984年底-1985年、1988年-1989年、1995年中-1996年初、1998年底-2000年初、2007年底-2008年、2010年底-2012年、2017年底-2018年初、2020年底-2023年初都发生了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于1至2℃。当中1964年-1965年及1998年底-2000年初、2007年底-2008年为强拉尼娜,1988年-1989年、1995年-1996年、2010年底-2012年及2020年底-2022年为中等拉尼娜,2017年底-2018年初为弱拉尼娜。有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暖化,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从1900年到2023年之间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异常。 影响包含:使美国西南部和中南美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雨量,以及西太平洋地区的台湾、日本和朝鲜半岛异常温暖。在西北太平洋区,热带气旋影响的区域会比正常偏南和偏西。此外,副热带高压会较正常偏强,令热带气旋以西至西北偏西移动,菲律宾及南中国海会有较多热带气旋出现。
有趣的是,拉尼娜现象一旦出现,在北大西洋的飓风也会异常活跃。例如: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就出现罕见四个最高强度的五级飓风,依序分别是:飓风艾米莉、飓风卡特里娜、飓风丽塔、飓风威尔玛,还有较早时期1998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飓风米奇并且造成北美洲和中美洲人员惨重伤亡和房屋财产损失。其中,飓风葳玛更是有记录以来其中一个最强的北大西洋飓风。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又出现两个一样最高强度的五级飓风分别是:飓风迪安和飓风费利克斯,2017年大西洋飓风季也是不遑多让出现两个最高强度的五级飓风飓风艾玛和飓风玛丽亚。另外,拉尼娜现象有时也会反促成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偏少,但威力超强特殊情形发生。例如:1998年太平洋台风季的台风瑞伯、2010年太平洋台风季的台风鲇鱼以及2020年太平洋台风季的台风天鹅,但少数如同1992年太平洋台风季的盖伊和2013年太平洋台风季的台风海燕是台风生成数量较多但非厄尔尼诺现象时期的特例;2016年太平洋台风季情形较为罕见反而生成五个最高等级五级台风依序分别是:台风尼伯特、台风莫兰蒂、台风暹芭、台风海马和台风洛坦。
测量太平洋大溪地岛和澳大利亚达尔文之间每月气压差别的涨落情况,称作“南方涛动指数”或“南方振荡指数”(SOI),红色线代表月涨落情况,蓝色代表年度平均涨落情况。如果是负值高峰表示太平洋信风强度减弱,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变暖,澳大利亚北部降雨减少,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正值高峰则表示信风增强,澳大利亚北部海域温度增高,降雨较多,发生拉尼娜现象。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