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齿犀属(学名:Coelodonta,发音:/koʊiloʊˈdɒntə/,来自希腊语的 κοιλία/koilía 及 οδούς/odoús,意思为“中空的牙齿”,得名自牠们臼齿上较深的沟槽),又称披毛犀属,为已灭绝的犀牛,生存于370万年至1万年前上新世至更新世时期的欧亚大陆。腔齿犀属最古老的物种为西藏披毛犀,生存于上新世时期的西藏,至更新世时期时开始扩散至整个欧亚大陆上。其中最著名的物种为模式种披毛犀,于更新世时期遍布整个北欧亚大陆。
腔齿犀属 | |
---|---|
披毛犀(C. antiquitatis)复原图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
科: | 犀科 Rhinocerotidae |
亚科: | 犀亚科 Rhinocerotinae |
族: | 犀族 Rhinocerotini |
亚族: | 双角犀亚族 Dicerorhinina |
属: | †腔齿犀属 Coelodonta Bronn, 1831 |
模式种 | |
披毛犀 Coelodonta antiquitatis Blumenbach, 1799
| |
种 | |
|
种
根据邓涛教授等人于2011年所出版的论文,目前腔齿犀属下包含4个物种,分别为:
- 西藏披毛犀 C. thibetana Deng, et al., 2011:最古老的腔齿犀属物种,生存于上新世时期的青藏高原[1]。
- 泥河湾披毛犀 C. nihowanensis Chow, 1978:生存于更新世早期中国北方的腔齿犀属物种[1]。
- 托洛戈伊披毛犀 C. tologoijensis Beliajeva, 1966:最早发现于约200万年前的中国北方,于470,000年前更新世中期时散布至欧洲,可能是披毛犀的直系先祖[2]。
- 披毛犀 C. antiquitatis Blumenbach, 1799 :为腔齿犀属的模式种,生存于更新世晚期欧亚大陆北方的平原上,是本属最后存活的物种。
支序分类学
除了发表西藏披毛犀外,邓涛教授也提出了腔齿犀属与其他犀科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分支图,包含5个现存种及13个灭绝种。其中,腔齿犀属与莫克犀属是姐妹群[1]。2019年,一份根据发现于178万年前乔治亚的莫克犀属未命名种牙齿蛋白质体研究显示,莫克犀属可能为并系群[3],之后的DNA分析也证实了腔齿犀属与莫克犀之间为近亲,两者约于550万年前分家。现存犀牛中与牠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为苏门答腊犀牛[4]。
犀科 |
| ||||||||||||||||||||||||||||||||||||||||||
Rhinocerotidae |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