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头兽亚目(学名:Dinocephalia)是个大型早期兽孔目演化支,繁盛于二叠纪的瓜德鲁普世,但之后灭绝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后代。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09年10月2日) |
除了巴莫鳄亚目与始巨鳄科以外,恐头兽类是兽孔目中最原始的物种,但仍拥有牠们的独特特征。牠们保有很多跟牠们的盘龙目祖先一样的原始特征(例如:没有次生颚,小型齿骨),但是牠们也有许多兽孔目的较进阶特征,像是扩大的肠骨与更直立的四肢。牠们包括肉食性、草食性、杂食性动物,有些是半水生动物,有些是完全陆生动物。恐头兽类也是二叠纪中期的最大动物之一,只有最大的卡色龙科与锯齿龙科的体型比得上或超越她们。
所有的恐头兽类都有咬合时上下门牙可交错的特征。在更进阶的物种中,门牙的接近舌头侧根部,在颌部紧闭时可形成压碎的表面,可磨碎植物。
大多数的恐头兽类发展出加厚的头骨,这似乎是物种间打斗行为(用头互相撞击)的演化结果,也许为了争夺地盘或求偶。在有些物种,像是冠鳄兽与戟头兽个别演化出角状的结构。
恐头兽类的特别处在于牠们的大型体型。最大型的草食性(貘头兽)与杂食性(伟鳄兽)恐头兽类,重量可以达到2公吨,大约4.5米长,而最大型的肉食性(像是安蒂欧兽与巨型兽)也有类似的体型,而重型的头骨有80公分长,而体重大约半公吨重。
演化史
在二叠纪早期的最后一期,恐头兽类从类似盘龙目的兽孔目动物进化而来。盘龙目是二叠纪早期的优势陆地动物,而恐头兽类在盘龙目逐渐灭绝时繁盛起来。在卡匹敦期早期,进阶型的恐头兽类演化出一大群草食性动物,成为多样性的巨型土壤生物。牠们因南非卡鲁地区的貘头兽组合带而著名。就在牠们高度发展出多样性不久后,恐头兽类忽然灭绝。原因是峨嵋山暗色岩事件。牠们被更小的兽孔目动物取代:草食性的二齿兽类、肉食性的巴莫鳄类、丽齿兽类、兽头类。
分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