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鹮(学名:Plegadis falcinellus)为鹮科彩鹮属的鸟类。其学名源自古希腊语plegados及拉丁语falcis,意指“镰刀”,这是指其喙的独特形状。[3]
彩鹮 | |
---|---|
非繁殖羽 | |
繁殖羽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
科: | 朱鷺科 Threskiornithidae |
属: | 彩鹮属 Plegadis |
种: | 彩鹮 P. falcinellus
|
二名法 | |
Plegadis falcinellus | |
彩鹮的分布范围 繁殖区 迁徙区 留鸟 非繁殖区
| |
异名 | |
|
分布
这是分布最广的伊比斯种类,在欧洲、亚洲、非洲、澳洲,以及美洲大西洋和加勒比地区的温暖地区繁殖。[4][5] 据信它起源于旧大陆,并在19世纪从非洲自然扩散到南美洲北部,之后扩散到北美洲。彩鹮首次在新大陆被记录是在1817年(新泽西州)。奥杜邦在1832年仅在佛罗里达见过一次该物种。在1940年代,这种鸟类的分布范围大幅向北扩展,在1980年代向西扩展。[6] 这个物种是迁徙性的;大多数欧洲的鸟在冬季会飞往非洲,而在北美洲,北卡罗来纳以北的鸟在冬季会飞往更南的地区。[7] 虽然通常被怀疑是印度的迁徙物种,但彩鹮在印度西部是留鸟。[8] 其他群体的鸟类可能在繁殖季节之外广泛散布。它在欧洲的数量正在增加。[1] 在西班牙本为常见繁殖鸟,但在20世纪早期消失,后在1993年又重新发现,并在几个聚落迅速增加到数千对。[9] 它也在法国迅速建立了快速增长的繁殖聚落,该国在2000年代之前几乎没有繁殖记录。[10] 在西北欧,越来越多的非繁殖访客被观察到,这个地区历史上彩鹮的记录非常罕见。[11] 例如,在英国和爱尔兰过冬的彩鹮,似乎有增长的趋势,2010年至少有22次观察到。[12] 2014年,一对鸟在林肯郡尝试繁殖,这是英国的第一次尝试。[13] 英国第一次成功繁殖是一对在剑桥郡繁殖,并在2022年孵化出一只幼鸟。[14] 现在一些个体大多在夏季停留在爱尔兰,但目前没有繁殖的证据。在新西兰,每年都有少数个体到达,主要在7月;最近有一对在皇家琵鹭的聚落中繁殖。[15] 彩鹮自1930年代以来一直是澳大利亚的繁殖物种。[16] 在印度,它们现在是繁殖物种,现在可以在农业区、竹林森林区与其他群居繁殖的水鸟一起筑巢。[17][18] 长期研究还显示,彩鹮在印度西部的农业湿地和被淹的农田中觅食。[8]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主要生活于栖息在湖沼间。2009年起,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时常出现彩鹮的身影,其中包括新疆,云南,河北,内蒙古,浙江,四川等地。
行为
彩鹮在繁殖后会向外扩散,具有高度漫游习性。较北的群体是完全迁徙的,并在广阔的前线上迁徙,例如穿越撒哈拉沙漠。环绕黑海沿岸的彩鹮似乎更喜欢在萨赫尔和西非过冬,在里海沿岸的则被发现迁徙到东非、阿拉伯半岛,甚至远至巴基斯坦和印度。[19] 印度西部的彩鹮数量季节性变化显著,冬季和夏季数量最多,在季风季节急剧减少,可能显示它们做区域性移动以找到合适的繁殖地点。[8] 温带地区的群体在当地春季繁殖,而热带地区的群体在雨季繁殖。繁殖时通常与各物种混居。当不繁殖时,迁徙期间、冬季或旱季,该物种通常以小群体觅食,并在夜间与其他物种一起群居在树上过夜,这些树可能距离湿地觅食区有一定距离。
栖地
彩鹮在非常浅的水中觅食,并在有高大且密集的挺水植被(如芦苇、纸莎草(或灯心草))及低矮树木或灌木的淡水或半咸水湿地筑巢。牠们偏好湖泊和河流边缘的沼泽地,但也能在潟湖、洪泛平原、湿草地、沼泽、水库、污水池、稻田和灌溉农田中找到。在使用印度西部的农田时,彩鹮显示出季节性地依赖景观的使用。在夏季,牠们偏好使用>200公顷的湿地区域,而在其他季节则使用中等数量的湿地(50-100公顷)区域,但不一定在湿地中觅食。[8] 在沿海地区,如河口、三角洲、盐沼和沿海潟湖中较少见。偏好的栖地通常是在远离觅食区的大树上。当没有人的干扰时,牠们甚至会在城市中栖息,利用繁忙公路和其他道路旁的树木。[20]
繁殖
巢通常由树枝和植被构成的平台,位置至少在距水面1米(3.3英尺)处,有时高达7米(23英尺),位于密集的挺水植被、低矮树木或灌木中。3到4颗蛋(偶尔5颗)会被产下,由雄鸟和雌鸟共同孵化,时间为20至23天。幼鸟约7天后可以离巢,但父母会继续喂养牠们6至7周。幼鸟大约在28天后会长羽。[1]
饮食
彩鹮的饮食会根据季节变化,且非常依赖于可用的食物。猎物包括昆虫成虫和幼虫,如水生甲虫、蜻蜓、豆娘、蚱蜢、蟋蟀、苍蝇和石蝇,环节动物包括水蛭、软体动物(例如蜗牛和贻贝)、甲壳类(例如螃蟹和小龙虾),偶尔也会捕食鱼、两栖动物、蜥蜴、小蛇和幼鸟。[1]
描述
这个物种是中型的鹮。牠体长48—66 cm(19—26英寸),平均约59.4 cm(23.4英寸),翼展80—105 cm(31—41英寸)。[21][22] 喙长度为9.7至14.4 cm(3.8至5.7英寸),每只翅膀长度为24.8—30.6 cm(9.8—12.0英寸),尾巴长9—11.2 cm(3.5—4.4英寸),跗跖骨长度为6.8—11.3 cm(2.7—4.4英寸)。[22] 这种鹮的体重范围从17.041公克不等。[22] 繁殖期成鸟有红褐色的身体和闪亮的瓶绿色翅膀。非繁殖的成鸟和幼鸟身体颜色较暗淡。这种鸟的喙呈褐色,面部皮肤为暗色,上下边缘有蓝灰色(非繁殖期)至钴蓝色(繁殖期)的边界,腿部为红褐色。与鹭类不同,伊比斯飞行时颈部伸直,飞行姿态优雅,通常呈V形队列飞行。牠们的羽毛也闪闪发亮。
这种相对安静的伊比斯发出的声音包括各种的低吼声和咕噜声,包括在繁殖时发出的沙哑grrrr声。
保育
彩鹮是适用于非洲-欧亚迁徙水鸟保护协定(AEWA)的物种之一。彩鹮可能因湿地栖地退化和因排水、海水倒灌、地下水抽取及外来植物入侵而造成的损失而受到威胁。[1]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一级
亚种
图库
-
觅食。 巴塞罗那
-
彩鹮, 约翰·詹姆斯·奥杜邦, 布鲁克林博物馆
-
蛋, 收藏于威斯巴登博物馆
-
摄于澳洲维多利亚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