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晖(1977年11月14日—2013年3月15日),上海崇明人,青年文史学者,龙榆生研究专家。在南京大学本科三年级时,张晖就写出了《龙榆生先生年谱》,得到高度评价,后因患急性白血病早逝。
1977年,张晖出生,为农家子弟,独生子女[1]。1992年,在上海市崇明中学开始高中学业。在高中一年级时,张晖开始对古典诗词感兴趣,并继而对红学、钱学产生兴趣,沉迷于《红楼梦》并开始研读钱钟书的《谈艺录》和《管锥编》[2]。高中三年级时,张晖得到了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从此对龙榆生产生兴趣[2]。高考后,张晖报考了南京大学中文系,其父起初因研究文学过于清贫而表示反对,但最终支持其儿子的想法[1]。1995年,张晖如愿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南京大学文科强化班第一期成员[1]。
入读南京大学后,张晖结识日后相伴十八载的伴侣张霖[3]。大二时,张晖花费四百元购进龙榆生主编的《词学季刊》一套,开始酝酿编写龙榆生年谱,同时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实习期间结识了龙榆生的公子龙厦材。张晖在老师张宏生的指导下,搜集资料,拜访了龙榆生的后人龙厦材和钱鸣瑛、徐培钧等龙氏门人,最终在本科三年级时完成了二十多万字的论文《龙榆生先生年谱》。张宏生为程千帆之学生,程千帆为龙榆生学生,龙榆生为黄侃学生,张晖之后治学颇受此学脉影响[4]。《龙榆生先生年谱》完成后,张晖将其寄给吴小如,得到吴小如高度评价,认为“以这部《年谱》的功力而论,我看即使此日其他名牌大学的博士论文也未必能达到这个水平”,之后此论文成书出版,吴小如为之题写书名[4]。本科毕业后,张晖继续跟着老师张宏生攻读硕士。
2002年,在南京大学毕业后,张晖前往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师从陈国球[1]。2006年,以论文《中国文学批判史上之〈诗史〉》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张晖前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学所工作[1]。2008年秋,张晖前往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攻读博士后至2009年夏,指导老师为严志雄,期间接受耶鲁学派文本系读的训练,开展明清诗文的研究,成为其最后阶段的主要治学方向[5]。2012年,张晖评上副研究员[1]。
2013年3月12日,张晖在前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学研究室上班时身体不适,请假休养。2013年3月14日,在医院检查时发现病情严重,转院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途中昏迷。2013年3月15日下午4时26分,张晖因急性白血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逝世[6]。
张晖发表有许多专著、论文,也曾主编过多部书籍,此外尚有部分书稿未能刊出,并计划写有帝国三部曲(《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帝国的风景:清初诗歌与山水》《帝国的记忆:崇祯之死》)。下面列出部分著作[6]。
[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