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縣
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下辖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平山縣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西部偏南,太行山中段東麓,是石家莊市所轄的一個縣。地處滹沱河上游,東接鹿泉區,西鄰五台縣、盂縣。南連井陘縣,北界靈壽縣、阜平縣。縣人民政府駐冶河西路79號。
平山縣 | |
---|---|
縣 | |
![]() | |
坐標:38°15′16″N 114°11′50″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河北省石家莊市 |
設立 | 756年 |
語源 | 西平、房山 |
政府駐地 | 平山鎮 |
下級行政區 | |
政府 | |
• 縣委書記 | 張前鋒 |
• 縣長 | 靳軍 |
面積 | |
• 總計 | 2,643.65 平方公里(1,020.72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423,333人 |
• 密度 | 160人/平方公里(415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219,902人 |
語言 | |
• 母語(方言) | 晉語大包片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電話區號 | 311 |
行政區劃代碼 | 130131 |
舊稱 | 蒲吾縣、房山縣、建屏縣 |
國內生產毛額(2020) | ¥248億 |
毗鄰 | 阜平縣、靈壽縣、鹿泉區、井陘縣、盂縣晉、五台縣晉 |
網站 | 平山縣人民政府網站 |
名稱
平山縣名由來一般有三種說法[2]:
歷史
新石器時代,平山縣境內滹沱河沿岸已有人類活動。春秋時期,平山縣境內屬鮮虞,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為晉國所滅,屬晉國蒲邑。戰國時期,周安王二十二年(前380年),中山國中遷都靈壽(今平山縣上三汲鄉),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為趙國所滅,屬趙國番吾郡。秦朝時屬恆山郡。
西漢初年,取蒲邑、番吾各一字置蒲吾縣,屬恆山郡。此後恆山郡多次更名、改制,蒲吾縣均屬之[註 3][3][4]。三國、魏晉、北魏均襲漢制。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於蒲吾縣置蒲吾郡,轄蒲吾縣。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銷蒲吾郡,蒲吾縣屬恆州。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蒲吾縣西部地區置房山縣,隸屬於恆山郡,以縣西北有房山[註 4]而得名。大業元年(605年),蒲吾縣被併入井陘縣[5]。義寧元年(617年),李淵於房山縣設房山郡,轄房山縣與重新設立的蒲吾縣。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房山郡為岳州,四年(621年)撤銷岳州,房山縣與蒲吾縣劃入井州[註 5]。貞觀元年(627年)蒲吾縣併入井陘縣[註 6]。貞觀十七年(643年),撤銷井州,房山縣劃入恆州。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邑宰李立允在縣治東建學宮。天寶元年(742年),恆州改為常山郡。
唐至德元載(756年)[註 7]取西平[註 8]、房山二名,改房山縣為平山縣[註 9],同時改常山郡為平山郡[7]。至德二載(757年),平山郡改回恆州。元和十五年(820年),為避唐穆宗李恆諱,恆州改為鎮州[8][6][9]。
北宋初,平山縣仍屬鎮州,慶曆八年(1048年)鎮州改為真定府。熙寧六年(1073年),井陘縣併入平山、獲鹿二縣[註 10][10]。崇寧二年(1103年),知縣韓實將學宮徙建於縣治西南,即現在的平山文廟。元朝時,平山縣屬中書省真定路[11]。明朝時,平山縣屬北直隸真定府[12]。清朝時,平山縣屬直隸省真定府,雍正元年(1723年)為避雍正帝胤禛諱,真定府改為正定府[13]。
1901年,法德聯軍侵占平山縣城,並由平山進攻娘子關擊退清軍。
民國2年(1913年)裁府撤道,平山縣隸屬於直隸省范陽道[註 12]。民國16年至17年(1927年至1928年),晉軍與奉軍屢次爭奪平山。民國17年(1928年),撤銷保定道,平山縣直屬河北省。民國20年(1931年)8月,中共平山縣第一個黨支部建立,冬天建立了中共平山縣中心支部,次年8月成立了中共平山縣委員會。民國26年(1937年),平山縣屬河北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區。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0月,中國共產黨於平山成立了冀西特委,八路軍120師359旅於平山組建了平山團(718團),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移駐平山縣洪子店鎮;12月18日,日軍占領平山縣城;12月27日,平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於洪子店成立,平山縣屬晉察冀邊區冀西區[註 13]。民國28年(1939年),華北聯合大學由延安移駐平山文都河。民國29年(1940年)8月7日,為紀念周建屏[註 14],以平山冶河以東與井陘縣、獲鹿縣各一部分區域置建屏縣(俗稱「東建屏」)。百團大戰期間,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指揮部曾在平山縣北冶、古月等地駐紮。民國34年(1945年)8月22日,四分區36團攻占平山縣城,平山解放;10月,撤銷原建屏縣,以青楊樹、郭蘇和柏里之間的自然山嶺為界,將平山縣劃分為兩個縣,西部為建屏縣(俗稱「西建屏」),東部區域仍為平山縣[2]。
民國37年(1948年)3月,晉察冀邊區與晉冀魯豫邊區合併,原晉冀魯豫邊區機關遷至平山。4月23日,周恩來、任弼時等到達西柏坡村。5月20日,中共中央華北局與華北軍區分別在平山王子村與煙堡村成立。5月23日,毛澤東與中共中央機關離開阜平縣來到西柏坡,與劉少奇、朱德等的中央工委會合。6月15日,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社於平山縣裡莊村成立。8月19日,華北人民政府於平山縣煙堡村成立。民國38年(1949年)2月,華北局、華北人民政府、華北軍區機關遷往北平。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3月23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離開西柏坡遷往北平;25日,中共中央、解放軍總部離開西柏坡遷往北平[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平山縣、建屏縣屬河北省石家莊專區。1958年9月,撤銷建屏縣,併入平山縣。1960年5月3日,撤銷石家莊專區,平山縣劃歸石家莊市,1961年5月23日復置石家莊專區,平山縣重新劃歸石家莊專區。1967年11月22日,石家莊專區改稱石家莊地區。1993年6月19日,石家莊地市合併,平山縣劃歸石家莊市管轄(國函〔1993〕89號])[14]。
地理
平山縣位於石家莊市西部,太行山中段東麓,東面與石家莊市鹿泉區、靈壽縣接壤,北鄰阜平縣,南面為井陘縣,西南為山西省盂縣,西北為山西省五台縣。
平山縣處在新華夏系太行山隆起帶北東方位阜平隆起和井陘凹陷的過渡地帶,地勢自東向西北逐漸增高,整體呈三面環山、朝東展開的簸箕狀,最低點為東水碾村(120米),最高點為駝梁(2281米)。全縣整體屬山地地貌,其中海拔2000米以上的亞高山面積0.5萬畝,海拔1000-2000米的中山區25.1萬畝,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區面積140.2萬畝,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區面積104.8萬畝、平原面積99.6萬畝[2][15]。
平山縣屬於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縣內河流總長度為1315.6公里,其中二級河流1條、三級河流19條、四級河流49條、五級河流10條。最大河流為滹沱河,自山西省盂縣流入平山縣境內,流經崗南水庫與黃壁莊水庫後進入鹿泉區。全縣河流年徑流量約18億立方米,結冰期70天左右。滹沱河支流冶河流經縣城[16]。
平山縣有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2座、小型水庫63座。平山縣歷史上屢遭水患,自明初至1949年共發生大水災26次,為防洪專門在滹沱河幹流興建了崗南水庫、黃壁莊水庫,有效阻止了洪災,現均屬國家大(Ⅰ)型水利樞紐工程[2]。
平山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夏暑冬寒,溫差較大。春季少雨乾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地凍天寒。降水量少,7~8月份降水量約占全年的65~70%,蒸發量大,是年降水量的3.4倍[15][2]。
平山縣(1961-1991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5.9 (60.6) |
23.5 (74.3) |
27.2 (81.0) |
33.9 (93.0) |
39.6 (103.3) |
41.8 (107.2) |
40.4 (104.7) |
38.1 (100.6) |
38.3 (100.9) |
33.0 (91.4) |
24.7 (76.5) |
22.4 (72.3) |
41.8 (107.2) |
平均高溫 °C(°F) | 2.8 (37.0) |
5.3 (41.5) |
12.5 (54.5) |
20.8 (69.4) |
27.1 (80.8) |
32.0 (89.6) |
31.1 (88.0) |
29.7 (85.5) |
26.1 (79.0) |
19.8 (67.6) |
11.5 (52.7) |
4.6 (40.3) |
18.6 (65.5) |
日均氣溫 °C(°F) | −3.1 (26.4) |
−0.7 (30.7) |
6.4 (43.5) |
14.5 (58.1) |
20.6 (69.1) |
25.4 (77.7) |
26.3 (79.3) |
25.1 (77.2) |
20.2 (68.4) |
13.8 (56.8) |
5.7 (42.3) |
−1.1 (30.0) |
12.8 (55.0) |
平均低溫 °C(°F) | −8.0 (17.6) |
−5.4 (22.3) |
1.0 (33.8) |
8.3 (46.9) |
14.2 (57.6) |
19.2 (66.6) |
21.9 (71.4) |
20.9 (69.6) |
15.3 (59.5) |
8.9 (48.0) |
1.2 (34.2) |
−5.3 (22.5) |
7.7 (45.9) |
歷史最低溫 °C(°F) | −17.5 (0.5) |
−17.4 (0.7) |
−14.7 (5.5) |
−5.7 (21.7) |
4.5 (40.1) |
11.3 (52.3) |
16.1 (61.0) |
11.3 (52.3) |
6.1 (43.0) |
−1.6 (29.1) |
−13.6 (7.5) |
−17.9 (−0.2) |
−17.9 (−0.2) |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 2.9 (0.11) |
7.6 (0.30) |
12.9 (0.51) |
23.7 (0.93) |
36.6 (1.44) |
52.0 (2.05) |
151.7 (5.97) |
151.4 (5.96) |
58.7 (2.31) |
26.8 (1.06) |
15.2 (0.60) |
8.9 (0.35) |
543.3 (21.39) |
月均日照時數 | 208.9 | 191.7 | 235.5 | 241.7 | 285.9 | 275.3 | 232.1 | 221.5 | 226.6 | 216.6 | 190.6 | 195.6 | 2,721.8 |
資料來源:平山縣誌(1996年版)[2] |
平山縣自然資源豐富,初步探明礦藏51種,總儲量約60億立方米,主要有鐵礦、石材(花崗石、大理石)、水泥原料(石灰岩、粘土質原料、石英砂岩、凝灰石)等,其中有河北唯一一處中型矽線石礦——羅圈矽線石,被譽為「中國石材之鄉」[15]。
行政區劃
明洪武年間,平山縣下轄15里社,清咸豐年間為21里社。民國17年(1928年),全縣劃為5區320村。1937年成立的平山縣抗日民主政府將全縣劃為7個區。1950年春,平山縣下轄7個區,建屏縣下轄6個區,共轄319個村。1953年7月,平山縣設76個鄉、3個鎮,建屏縣設96個縣。此後鄉鎮一級進行了多次合併調整,1958年將所屬鄉改為人民公社,9月平山、建屏合併時共轄15個人民公社。1983年機構改革,全縣共轄9個區、1個鎮、54個鄉。1988年撤區並鄉後,全縣設10鎮、14鄉,共712個行政村[2]。
現任領導
經濟
2020年,平山縣地區生產總值248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7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4181元、11229元[22]。2018年全縣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重為7.0:51.3:41.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3.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87億元,外貿進出口完成額5.8億美元,旅遊收入129.7億元,用電量達345547萬千瓦時。[23]。
平山縣內設有西柏坡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13.88平方公里,主導產業為鋼鐵、火力發電、裝備製造業[24]。
2017年,平山縣綜合測算貧困發生率為0.84%,於2018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25]。至2020年,現行標準下6.5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6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2]。2021年2月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平山縣委書記董曉航、平山縣副縣長(掛職)趙文驥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石家莊市工商業聯合會駐平山縣下槐鎮南文都村工作隊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26]。
人口
平山縣有關人口最早的記載為明洪武年間,當時有3625戶、26690人。咸豐五年(1855年),平山縣共有23213戶、115978人。民國20年(1931年),平山縣共有47900戶、238800人[2]。
1949年,平山縣共有72165戶、249840人。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平山縣共有73247戶、271400人。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平山縣共有78808戶、325570人。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平山縣共有104400戶、426871人。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平山縣共有113175戶、426871人[2]。
2020年11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平山縣常住人口為423333人,占石家莊市比重為3.77%[27]。其中,性別構成上,男性占總人口比重51.07%,女性占總人口比重48.93%,性別比為104.36[28];年齡構成上,0-14歲占總人口比重21.14%,15-59歲占總人口比重56.50%,60歲及以上占總人口比重22.36%,65歲及以上占總人口比重15.32%[29];受教育情況上,每10萬人口中擁有大學(專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為9879人,高中為15979人,初中為43014人,小學為20492人,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8.98年提高至9.69年[30]。
社會
截止2018年末,教育方面,平山縣共有高中5所、初中17所(其中民辦5所)、小學68所、職業特殊教育學校1所,共有中小學在校生64258人,教職工5998人。醫療衛生方面,平山縣共有各類衛生機構649個,其中縣級機構6個(民營3個)、衛生院34個、村級衛生室488個,共有床位1381張[23]。
交通
鐵路方面,朔黃鐵路自西向東穿過縣域,設有猴刎站、小覺站、古月站、溫塘站、西柏坡站、三汲站。此外,縣內還有地方鐵路大宋鐵路,東至石家莊大郭村石家莊西站2場,西至宋家峪站,自宜安站分出線路經西柏坡電廠、平山南站至西柏坡站。
公路方面, 京昆高速自縣域東南穿過,
西柏坡高速自南向北貫穿縣域東部。此外還有
207國道、
338國道與4條省道、6條縣道過境。全縣公路通車里程2836公里[31]。
文化旅遊
平山縣歷史上有多部縣誌[2]。
古蒲吾縣治所位於今平山縣城東南8公里處的蒲吾原村址,已被黃壁莊水庫淹沒。
平山縣城為金大定二年(1162年)縣令賈彥所建,為土城,明弘治年間知縣董璽增減磚樓,後在萬曆、康熙、咸豐年間先後補修,城牆周長四里一百二十步,高三丈一尺,寬兩丈,有四門,現已毀[2]。
平山縣旅遊資源豐富,「十三五」時期共接待遊客6833萬人次[22]。
- 石家莊市西柏坡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1年9月新增[32])
-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二批第8項,編號2-0008-5-008,1948年,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類[33])、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批第8項,建築及附屬物類[註 15][34])(第二批第16項,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類[35]) - 西柏坡紀念館:國家一級博物館(第一批[36])
-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二批第8項,編號2-0008-5-008,1948年,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類[33])、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中山古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批第206項,編號3-0206-1-026,戰國,古遺址類[37])
- 萬壽寺塔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六批第317項,編號6-0317-3-020,五代至清,古建築類[38])
- 瑜伽山摩崖造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七批第1505項,編號7-1505-4-008,宋、明,石窟寺及石刻類[39])、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批第2-6項,宋,石窟寺、摩崖造像類)
- 平山西門外遺址: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批第119項,商,古代遺址和古墓類[34])(第二批第195項,商,古遺址類[35]) - 唐太子墓: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批第191項,古代遺址和古墓類[34])(第二批第291項,唐,古墓葬類[35]) - 林山石佛堂: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第二批第26項,宋、明,石窟寺類[35])
- 平山文廟: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批第3-25項,元、明,古建築類)
- 沕沕水電廠舊址: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第五批,編號V-5-14,1947—1948年,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類[40])
- 羅漢坪軍工烈士紀念塔: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第五批,編號V-5-15,1949年,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類[40])
- 王母閣遺址與王母墓地: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第六批,編號VI-1-15,漢、唐,古遺址類[41])
- 平山縣侵華日軍堡壘群: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第六批,編號VI-5-12,1943年,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類[41])
- 石家莊天桂山景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平山駝梁山風景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平山東方巨龜苑: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