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帝政风格(法语:Style Empire;英语:Empire style),又译帝国风格、帝政式,指的是一种是19世纪早期的建筑、家具、装饰艺术和视觉艺术的设计风格,大量使用白色和金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欧美人的审美。该风格上接新古典主义,下启新艺术风格。
此条目可参照法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3年3月11日) |
帝政风格最先出现于法国领事馆的改装中,并且随着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扩张在1800年~1815年间扩展至欧洲和美国。它的出现和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崛起紧密相连,拿破仑为了和之前的波旁王朝的艺术划清界限,因此命令当时的法国建筑家们发明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用来美化拿破仑的个人魅力,以及提振法国人的爱国主义。
在这之前法国流行的艺术叫“木板风格”,属于洛可可艺术和新古典主义艺术之间的过渡阶段,在法王路易十六后期较为常用,以朴素简约的木制家具为主。而新的帝国风格则全面回归到“炫富”的理念上,但比起巴洛克艺术,更少的用金色,而更多的用白色。在某种程度上,帝政风格是揉合了奥地利比德迈风格、美国联邦风格和英国摄政风格的优点[1]。
作为一种“因政治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的艺术,它和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有着紧密的连接。拿破仑一世想效仿古罗马帝国,建立起一个不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理性欧洲。一开始的帝政风格在室内装饰、家具、瓷器、时钟、服装等小型物件中出现,但随着法国政府的税收增加,大部分公共建筑上也出现了这种风格。
尽管帝政风格在法国内部的流行时间较短,只有流行到1820年代的后期,但因为它造型的简单华丽、名字响亮,所以跨越了法国的国界线,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日本等地区引起跟风之潮。直到20世纪末期,位于南美洲的独裁国家们也还在大量建造著帝政风格的建筑。
前一时期的木板风格,旨在简单、优雅的“唤起古罗马共和国的美德”,反对洛可可的过度装饰:
罗马共和时期那坚忍的美德应该作为我们艺术的标准,更可以作为一个政治家清廉、高道德的基础。法国的市民们应该将自己视为古代英雄,将自己的孩子们以古罗马将军的名字来命名,并真的以身作则。法国大革命和屋大维有很多类似之处,古老的美德仪式正在法国重新上演。甚至,元老院或委员会坐的椅子也是严格按照古罗马的风格进行设计的,和真正的古董一样惟妙惟肖......事实上,这就是新古典主义流行的开始[2]。
帝国风格“转向了罗马帝国的华丽富裕。多立克式的节制严肃被科林斯式的丰富和辉煌所取代”[3]。
两位法国建筑师Charles Percier和Pierre Fontaine共同创造了法国的帝国风格。两人都曾在意大利的罗马城学习,并在1790年代成为巴黎的知名家具设计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们收到了拿破仑的邀请,被要求和法国大革命的其他政治家合作,创造新的艺术风格[4]。
帝国风格的建筑并不是按照凭空的想象而来,而是严格考据了罗马帝国的建筑元素、比例、配色以及装饰物,并刻意剔除欧洲中世纪的特点而成。一般来说,帝政风格最喜欢从古罗马时代的古董中汲取灵感,从18世纪开始,这种考据学式的风潮就逐渐兴起。与同一时期的洛可可风格相比,无论是路易十六还是法国督政府都喜欢把曲线扳直,甚至只用直线条、简单几何的设计。帝政风格强烈影响了当代美国的联邦风格,例如美国国会大厦的设计,两者都是简单明了、一望便知,仅仅透过架构比例显示出建筑之美。美国的艺术教科书中甚至说,这是属于人民群众的风格,不浮夸,冷静又均衡。帝政风格在19世纪被认为是一种俱有“解放”和“开明”思想的建筑,和其它的旧建筑完全不同,就像拿破仑用他的《拿破仑法典》解放了欧洲人民,公开宣扬人人平等一样。
帝国风格因为拿破仑皇帝亲自推广Percier和Fontaine的作品而快速达到流行。这两位设计师不仅自己设计,还把他们汲取灵感的方法免费告诉其他艺术家,他们的设计元素其实是从模仿辉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符号,并将这些符号加入现代欧洲的家具之中。在这个风格内,建筑通常需要有简单的木框架、石柱子和箱形结构组成,可以使用从殖民地进口而来的的昂贵桃花木,也可以使用乌木。如果经济拮据,采用欧洲本地的普通木头也行。从细节来看,喜欢在在家具的支架、尖角上镀金或青铜,展示了简单却高超的工艺水平。
在拿破仑战败后,帝政风格并没有消失。当时与拿破仑作战的一名叫Bernadotte的德意志人将军,他后来成为了瑞典和挪威的国王Karl Johan,他就非常喜欢带帝政风格,并将这种风格引入了瑞典。在北欧,帝政风格不叫帝政风格,而是以他自己的名字Karl Johan风格(卡尔约翰风格)命名。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风格已经在大部分欧洲国家中其实已经退流行了,但卡尔约翰风格依然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高档建筑形式中的主流。这也有其现实原因,法国用大量帝政风格的青铜器、家具、水晶吊灯代替真正的战争赔款,偿还了对瑞典的大部分债务,这些大量流入的法国让帝政风格在上流社会流行了起来。
既使拿破仑倒台了许久,帝国风格也依然在日后几十年里受到欧洲各国的青睐,只是根据每个国家的审美做了一些小调整。帝国风格在19世纪下半叶在法国经历了第一次复兴,全世界的在20世纪初和1980年代的室内装潢领域第二次复兴。使
用帝政风格最多的国家并不是身为发源地的法国,而是意大利。一部分原因是意大利的前身就是罗马帝国,让意大利人可以名正言顺的使用;另一部分原因是意大利在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急需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建筑样式,帝政风格本身政治性就强,所以被大量采用。马里奥普拉兹在她生涯的后期直接将帝政风格称为“意大利帝国风格”,因为当时的法国已经流行起别的风格了。除了法国和意大利,英国、奥地利和美国都发展出了有自己浓厚特色的帝国风格,帝国风格也进一步分化为埃及复兴风格、希腊复兴风格、比德迈尔风格、摄政风格和美国联邦晚期风格。
俄罗斯和芬兰在19世纪也在公共领域大量使用帝国风格。在俄罗斯,为庆祝战胜拿破仑而竖立了好几座纪念性质的建筑,例如俄罗斯海军部、喀山大教堂、亚历山大纪念柱和纳尔瓦拱门,它们全部是帝政风格加上俄罗斯的传统装饰。当时的芬兰由于是俄罗斯旗下的一个省份,所以也相应的接受了这个风格。最后,20世纪苏联的斯大林式建筑,因为苏联这个国家的强权性质,以及斯大林个人喜欢在现代主义的建筑加入新古典主义的元素,故那些按照斯大林的审美来造的建筑也可被称为“斯大林帝国风格”。
帝政风格的最重要谛造者是夏尔·佩西耶[1764-1838]和皮埃尔·方丹[1762-1853],他们都是法兰西学院的学生,沉迷于古典主义,经大卫引荐后成为拿破仑的官方设计师。1801年,佩西耶和方丹将他们的设计编辑成《室内装饰汇编》出版,1812年又出版增订本。该书是拿破仑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手册类书籍,促进了帝政风格的传播。[17]
佩西耶和方丹的代表作有于1801年为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1763-1814]重新装修她的乡村宅邸马尔梅松城堡;1806年为拿破仑设计的骑兵竞技场凯旋门[Arc du Carrousel],即小凯旋门,它以古罗马塞维鲁凯旋门为范本。当时的另一位官方设计师沙尔格兰[Jean–François–Thérèse Chalgrin,1793-1811]则设计了大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帝政风格随着拿破仑的军事征服,也被带到欧美各地,并获得了面貌各异的发展。帝政风格在意大利持续的时间比其他地区更持久,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这种风格易于联系起古罗马帝国的荣耀,另一方面意大利在1870年获得国家统一之后需要一种象征性的国家风格。英国的摄政风格,它与法国的帝政风格在时间上有相重叠处,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者的影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