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克赫斯特环形山(Parkhurst)是月球背面一座位于南海东北岸的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1],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约翰·阿德尔伯特·帕克赫斯特(1861年-192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帕克赫斯特环形山 | |
---|---|
坐标 | 33.29°S 103.69°E |
直径 | 93.1公里 |
深度 | 2.8公里 |
余经 | 日出时258° |
命名来源 | 约翰·A·帕克赫斯特 |
描述
该陨坑西北偏西毗邻唐纳环形山;西北偏北靠近提丢斯环形山;斯卡利杰环形山位于它的东北;东北偏东坐落着巨大的米尔恩环形山;西南则是根斯巴克陨石坑。帕克赫斯特环形山的西南是南海,北面是独湖[2]。 该陨坑的中心月面坐标为33.29°S 103.69°E,直径93.1公里[3],深度2.8公里[1]。
帕克赫斯特环形山外观呈圆形,在漫长的存续过程中已受到严重损毁。沿边缘坐落着数座卫星坑,东北和北侧坑壁上横跨了帕克赫斯特 B和帕克赫斯特 D;西北侧覆盖着帕克赫斯特 X;而西南壁切入了卫星坑帕克赫斯特 Q,使得这一侧的坑壁产生扭曲。陨坑东南侧内壁坡显示有较高的反照率。帕克赫斯特环形山的坑壁平均高出周边地形1460米[1],内部容积约有9000立方千米[1]。碗状的坑底相对平坦,表面散布有众多细小的陨坑。
卫星陨石坑
按惯例,最靠近帕克赫斯特环形山的卫星坑将在月图上以字母标注在该坑的中心点旁。
帕克赫斯特 | 纬度 | 经度 | 直径 |
---|---|---|---|
B | 32.0° S | 104.4° E | 30 公里 |
D | 32.8° S | 105.4° E | 27 公里 |
K | 36.3° S | 105.2° E | 11 公里 |
Q | 35.0° S | 101.6° E | 37 公里 |
X | 31.5° S | 102.3° E | 12 公里 |
Y | 29.9° S | 102.8° E | 49 公里 |
参考文献
另请参阅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