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里社(巴宰语:Lahodobool ,台湾古地名专家翁佳音认为是 Gān-lí-siā台罗:Huānn-lāi-siā[1]),为18世纪台湾平埔族的巴宰族当中,人数与势力最大的群落,社址在今台中市神冈区。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d/%E5%B7%B4%E5%AE%B0%E6%97%8F%E5%B2%B8%E8%A3%A1%E7%A4%BE%E9%95%B7%E8%A2%96%E4%B8%8A%E8%A1%A3.jpg/640px-%E5%B7%B4%E5%AE%B0%E6%97%8F%E5%B2%B8%E8%A3%A1%E7%A4%BE%E9%95%B7%E8%A2%96%E4%B8%8A%E8%A1%A3.jpg)
史献记载,当时台湾十万人口中,该社(归化之巴则海族)就占有428户共3368口,而活动范围最广时,曾扩展到今日台中市西屯区、北屯区、大雅区、神冈区、潭子区、丰原区、石冈区、新社区、东势区、后里区以及苗栗县三义乡、铜锣乡与卓兰镇等地区。日后,仍有学者称这范围为岸里地域。
会达到如此大势力范围,起因于1699年该社帮助清官府平定吞霄社事变。而巴则海族更因岸里社的汉化与推展,成为当时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知名人士有潘敦仔。
岸里社虽坐拥大片的青埔林地,却少参予土地的拓垦,其原因除了汉人移民大量进入该岸里地域外,也因清官府赋予该社太多劳役与公差[2]。加上汉人文化强势入侵,让岸里社人数迅速萎缩。到了1893年时,自我认知为巴则海族人只剩下300户,1611人,而其中只有不到4分之1为岸里社[3]。而到了20世纪中已经全部汉化,保有原本文化岸里社的巴则海族或平埔族已几近为零。但当时岸里社头目潘家在今台中市神冈区岸里里尚有岸里潘家古厝。
相关条目
相关作品
中文小说
- 《敦仔脚下大肚山夕暮》,徐毅振著,台湾,晨星出版,2022。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