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传统长度单位,即十,寸最初是以成人的寸口位置作为度量[1]。起源于中国殷代,之后各代制度不一,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后,在各地又各自有所变化。

Thumb
汉尺=约23.1cm
Thumb
汉代曲尺
Thumb
伏羲手持的矩(曲尺)

现今出土的西汉实物尺中,有长度为23.1厘米的铜尺和23.2厘米的错金铁尺。

zhǐ约为成年女子手掌的长度,约为八寸。〔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说文》〕 。

“咫尺”在文学常用来比喻很近的距离。

演变

中国

Thumb
武氏祠伏羲持矩图
Thumb
夏商周尺
Thumb
明代尺

周尺是周朝的天下正尺,[2][3]也为历代王朝所遵循。[4][5]周尺约为汉尺八寸。[6][7][8]尺、寸、寻、丈是度量的基本单位。[9]十分为寸,十寸为尺,[10][11]十尺为丈,九寸则为黄钟之长。[12]推出黄钟之笛管长九寸。[13]两倍黄钟也就是尺八[14]汉代以后,尺的长度越来越长。刘歆的累黍为尺法被采为定说。[15][16]北魏时,拇指与中指一叉相距为一尺。[17]自南北朝起,天文尺与常用尺自成系统。唐代法典《唐六典》沿用汉制,规定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用于音律、中药、冠冕的度量。[18]宋初沿唐制,以太府寺为度量衡器的制作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其颁发的尺子即称“太府寺布帛尺”,由于征收布帛之事为三司(盐铁、度支、户部)管,故称“三司布帛尺”。[19]宋代,累黍为尺法遭到怀疑。[20][21]据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律学新说》记载,明代常用尺分营造尺、裁衣尺和量地尺三种。《律吕精义》说营造尺与大明宝钞墨边外齐,裁衣尺与其纸边外齐。明营造尺与宋三司布帛尺相近,凡田亩、布帛、营造,往往用此尺。[22]曲尺也就是矩形尺,[23][24]类似现在的直角尺。多用于建筑营造,矩就是木工用的曲尺。[25]至于朝廷裁制官服所用尺度,因与礼制有关,不能随意更动,所以基本采用小尺。大尺一尺是小尺(亦称黍尺)的一尺二寸。明代尺的标准尺度,营造尺为32厘米,量地尺为32.6厘米,裁衣尺为34厘米。[26]

双手张开之间的长度称为一寻,[27][28]张自烈《正字通》:“古以周尺八尺为一仞,中人之身,长八尺, 两臂寻之,亦八尺”故有身长八尺、六尺之孤、昂藏七尺、丈夫之说,而倍寻曰“常”,“寻常”之长度,故丈量身高等用的是小尺(律尺),而非营造用的鲁班尺、大尺,而矮胖宋江的六尺身高以明小尺(约1尺=26.7厘米)计仅过160厘米,不满五尺的武大郎就更矮了,再比如吕布与赤兔马都一丈高,关羽九尺二寸,都不可能以30厘米作一尺计算。

在19世纪,尺的长度在30厘米到37厘米不等。根据1864年英国的一份报告,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营造尺的长度为12.71英寸(32.3 厘米),量地尺的长度为12.058英寸(30.63厘米),而通常用于测量距离尺的长度是12.17 英寸(约30.9厘米)。但在广州,用于本地贸易的尺的长度则在14.625到14.81英寸(37.15到 37.62厘米)不等,用于中英贸易的尺的长度则为14.1英寸(约36厘米)[29]

历代尺寸与今日公制转换

古代以曲尺六寸六分五厘弱为周尺一尺,以周尺一尺二寸为古尺一尺。[30]

  • 商汤的尺:约32厘米(依照乐律全书,明朝营造尺为32厘米等于商汤尺)
  • 夏禹的尺:约25.6厘米(商汤尺去2寸为夏禹尺)
  • 代的尺:约20.48厘米(夏禹尺去2寸为周尺)
  • 代的尺:约23.09厘米(吴:约24厘米)[31]
  • 代的大尺:约29.4厘米
  • 隋代的小尺:约24.6厘米
  • 代的大尺:约29.4厘米
  • 唐代的小尺:约24.6厘米
  • 代量地尺:约32.6厘米
  • 明代裁衣尺:约34厘米
  • 明代、代的营造尺:约32厘米
  • 近现代
    • 1915年权度法:1营造尺 = 0.32米
    • 中国大陆市尺:1市尺 = 1/3米 ≈ 33.33厘米
    • 香港、澳门:1尺 = 0.371475 米 = 1 7/32英尺[32](俗称唐尺,此单位香港已几乎无人使用,而只会用英尺,一般提及尺会被自动默认为英尺)
    • 台湾尺:1台尺 = 10/33 米 ≈ 30.3厘米(此标准来自于日本曲尺)

日本

古代日本丈量身高用的尺应与中国差不多。[33][34]比如上杉谦信高六尺,常有人以正仓院保留的唐尺约30厘米,认为他高180厘米,而正仓院保存的古物唐尺八最长就43.7厘米程度,换算一尺为24厘米左右(或以十个铜制钱直径为一尺,各代制钱不同,比如永乐钱2.5~2.55cm,宽永通宝2.2~2.4cm可以反映当代尺寸差异),后世依其铠甲等估算只有156厘米的身高,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史载六尺高,而大树寺历代将军的等身大牌位,吉宗的牌位是155.5cm,其余牌位和考古出的遗骨是相符的。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明治时期把一寻定义为六尺。

  • 大宝律令的大尺:约35.6厘米,由高丽尺转变而来,主要用于土地的计量等。
  • 大宝律令的小尺:约29.6厘米(小尺一尺二寸 = 大尺一尺),由唐尺转变而来,在平安时代以后开始普及。
  • 又四郎尺、铁尺:约30.258厘米,在永正年间,由京都木匠日语指物又四郎所制定,主要由木匠使用。
  • 享保尺、竹尺:约30.363厘米。
  • 折衷尺:约30.304厘米,由伊能忠敬将又四郎尺与享保尺的长度平均后所制定。根据明治度量衡取缔条例,其成为曲尺的根据。
  • 鲸尺:约37.88厘米(曲尺一尺二寸五分),明治度量衡法将其定为25/66米。在江户时代用于裁衣的和裁尺法,主要用于吴服的制作。[35]明治度量衡法规定尺、衡、贯为量度基本后,鲸尺规定为布帛限用,为曲尺一尺二寸五分。[36]1958年尺贯法废止后,丧失法定地位。
  • 吴服尺:约36.4厘米(曲尺一尺二寸),主要用于吴服。为鲸尺的一种。
  • 曲尺(明治度量衡法):约30.3厘米(定为10/33米)。在勘察了又四郎尺、享保尺、折衷尺等后于明治时期所制定,本为营造尺。日本现在通常所说的“尺”多指曲尺。
  • 现代: 1尺 = (10/33) 米[37]≈ 0.303030米

衍生意涵

电影业

拍摄电影时使用的35mm胶卷,每一英尺的长度相当于16格的画面,在过去电影主要采一秒16格画面的时代,一英尺的胶卷长度正好等于一秒钟画面的内容(相比之下,今日的电影业已改采用每秒24格或甚至更高格数的更新率)。因此一般商业上虽然提到电影片长时大都以播放时间作为衡量,但在业界沟通时却是以胶卷的英尺长度作为基准。在日本的电影界,由于日本的传统长度单位“”(しゃく,Shaku,一尺约为303.03mm)约和英尺(foot,304.80mm)相当,因此常以“尺”作为业界对电影长度的专用术语,甚至引申作为“时间”的代称。

注释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