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武胜县

中国四川省广安市下辖的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武胜县map
Remove ads

30.18°N 106.18°E / 30.18; 106.18

事实速览 武胜县 武, 国家 ...

武胜县,位于四川省东部,隶属于四川省广安市,县人民政府驻沿口镇。地处嘉陵江中游,面积966平方公里,人口83.8万。通行方言为武胜话,属西南官话成渝片

定远县民国2年因与安徽省一县名重复,更名武胜县。元世祖忽必烈曾在今武胜县旧县乡武胜山(母章德山)设武胜军,取意“以武力胜南宋”[2]。元明清三代均为重庆路重庆府辖县,武胜县是原重庆府管辖十四属县中唯一未在重庆直辖市范围内的县份。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 (约公元前16世纪)至南朝宋(公元420-479年),县境相继为巴国巴郡巴西郡垫江县(今合川)。
  • 南齐时,析垫江县以北地,始置汉初县,属东宕渠獠郡,县治在今武胜县烈面镇汉初村胡家坝。
  • 北朝西魏帝三年(556年),改楚州新兴郡为合州青居郡(郡治汉初县),又分汉初县地置青居县,属合州。北周因之。
  • 开皇三年(583年),行州、县两级制。并青居县入汉初县,汉初县属涪州(原合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行郡、县制,改涪州为涪陵郡,汉初属涪郡。
  • 武德元年(618),改涪陵郡为合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合州为巴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巴川郡复为合州。领汉初县。
  • 五代十国北宋南宋,汉初县隶属合州。
  • 至元四年(1267年),废汉初县置武胜军(军与县同级),军治今武胜旧县乡。后升定远州,意"永远安定",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降定远州为县,属四川省重庆路合州。
  • 嘉靖三十年(1551年),县治由今旧县乡迁至今中心镇。
  •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撤定远入合州。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复置,属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
  • 民国2年(1913年),因县名与安徽、陕西、云南等省重复,依元至元年间置武胜军,县东又有武胜山,遂更名武胜县,属四川省东川道
  • 民国24-38年(1935-1949年),属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 1950年,属四川省南充专区(1968年6月改称南充地区)。
  • 1953年6月23日,县治由中心镇迁沿口镇。
  • 1993年7月以后,隶属广安地区。1998年,广安地区改为广安市,辖武胜至今[3]
Remove ads

地理

区位

武胜县位于东经105°56′39″~106°26′50″,北纬30°10′46″~30°32′36″之间,居嘉陵江中游,四川盆地中部偏东,西接遂宁蓬溪县、北倚南充嘉陵区、东连广安岳池县、南邻重庆合川区,它是川北川东进出要道。

Thumb
武胜乡村风光

地形与地貌

全境属华蓥山背斜西麓丘陵区,地势由西北至东南下降,依次为中丘窄谷、低丘中谷、浅丘宽谷和阶地,海拔从426米降到210.3米[4]

武胜河流众多,有“一江四河七十四溪”,河道总长724公里,其中最大最长的为嘉陵江,它贯穿武胜117公里,自县西北烈面入境,由南出境,流经11个乡镇,将武胜分为为河西河东两部分。嘉陵江有长滩寺河、兴隆河、复兴河、吉安河等四大支流。另外还有其它74条小溪,均为嘉陵江支流。

境内无天然湖泊,主要湖泊均为人工水库,有约100余座,包括东西关电站水库(又名太极湖)、五排水水库等。此外,还有将近4000口山坪塘[5]

气候

武胜县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全年无霜期长达32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304.6小时,年平均气温17.6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046毫米[6]

更多信息 武胜, 月份 ...
Remove ads

自然资源

武胜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有常见植物种类1000多种。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8.8%,近期的退耕还林使树木恢复很快。武胜县1958年有森林面积15万亩,后在大跃进大炼钢铁而遭到破坏。80年代初只有林地810亩,森林面积减少了99.3%,基本上成为无林县[7]

水能资源蕴藏量42.36万千瓦,大型电站有已建成装机容量18.5万千瓦的东西关水电站和装机容量10.8万千瓦的桐子壕电站。矿产资源亦很丰富,已探明地下油田417平方公里,天然气蕴藏量2.44亿立方米,盐卤蕴藏量8098万立方米。

行政区划

目前

武胜县下辖19个、4个[8]

沿口镇、​中心镇、​烈面镇、​飞龙镇、​乐善镇、​万善镇、​龙女镇、​三溪镇、​赛马镇、​胜利镇、​金牛镇、​清平镇、​街子镇、​万隆镇、​礼安镇、​华封镇、​宝箴塞镇、​石盘镇、​鸣钟镇、​真静乡、​猛山乡、​双星乡和​鼓匠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

1950年3月

1950年3月,设中心、沿口、烈面3个区。

  • 中心区辖中心镇和旧县、乐善、凤凰、街子、真静、清平、新学、华封、兴隆等9乡
  • 沿口区辖沿口镇和石盘、鼓匠、鸣钟、三溪、新场、飞龙、义和、双星等8乡
  • 烈面区辖烈面、西关、临江、走马、半边、复兴、龙灵、万善、龙女等9乡。全县为3区26乡2镇。

1950年6月

1950年6月1日,将原3个行政区划为7个行政区

  • 中心区辖中心镇和街子、真静、清平等3乡
  • 乐善区辖乐善、义和、双星、凤凰等4乡
  • 沿口区辖沿口镇和旧县、石盘、鼓匠等3乡
  • 飞龙区辖飞龙、鸣钟、三溪、新场等4乡
  • 兴隆区辖兴隆、万善、华封、新学等4乡
  • 龙女区辖龙女、复兴、半边、龙灵等4乡
  • 烈面区辖烈面、临江、西关、走马等4乡

1950年11月,撤兴隆、龙女两区建万善区。全县为6区26乡2镇206村。

1951年2-5月

1951年2-5月,先后新置南溪、仁和、长安、中华、踏水、沙溪、新民等7乡。同时,中心镇、沿口镇划出农村部分,新建中心乡、沿口乡。全县为6区35乡2镇368村。

  • 一区驻中心镇,辖中心镇和中心、清平、真静、南溪、华封、新学等6乡
  • 二区驻万善乡,辖万善、龙女、兴隆、龙灵、半边等5乡
  • 三区驻烈面乡,辖烈面、西关、临江、新民、走马、复兴、沙溪等7乡
  • 四区驻沿口镇,辖沿口镇和沿口、石盘、鼓匠、中华、旧县等5乡
  • 五区驻乐善乡,辖乐善、义和、双星、仁和、凤凰、街子等6乡
  • 六区驻飞龙乡,辖飞龙、新场、踏水、三溪、鸣钟、长安等6乡

同年9月,三区新置桥亭乡,六区新置断桥乡。

1952年

  • 1952年1月15日,南充县吉安乡的第十一、十二、十三村划归武胜县;武胜县走马乡的第七、八、九村划归南充县吉安乡[9]
  • 1952年2月2日,合川县三一、七间、金子等3乡划归武胜县[10]
  • 1952年9月1日,武胜县临江乡划归南充县;岳池县礼安乡5个村划归武胜县;武胜县新场、断桥、踏水3乡共24村划归岳池县[11]
  • 4月1日,新置烈面镇
  • 5月1日,新置街子、龙女、走马3个区
  • 5-6月,新置龙门、狮子、大坪、新华、白庙、高原、万水、金鸭、石桥、三喜、农新、罗家、白坪、观音、农望、文教、高妙、青岩、玉河、中市等20乡。

1953年

1953年6月23日,县治由中心镇迁沿口镇。

同时,改沿口镇为城关镇,改中心乡为民建乡,改烈面乡为民主乡。全县为9区54乡3镇502村。

1954年

1954年1月,又新置泰山、沿江、互助、合作、保丰、普兴、工农、踏水、甘霖、普建、平静、四合、佛岩、凰石、新建、合众、和平、三元、三合、建设、金斧等21乡,全县为9区75乡3镇557村。

更多信息 区别, 区治 ...

1955年

  • 1955年5月,撤第四区。
  • 6月28日,撤第一区。将所辖城关镇和石桥、沿口、泰山、中华等乡改为县直属。余乡划入第六区(龙女),全县为7区75乡3镇557村。
  • 一区驻烈面镇,二区驻飞龙乡,三区驻乐善乡,四区驻走马乡,五区驻中心镇,六区驻龙女乡,七区驻兴隆乡。
  • 12月10日,区由序号改为驻地命名,将7个区缩编为中心、乐善、鸣钟、万善、烈面5个区,撤销三合、高原、和平、保丰、观音、互助、合作、普兴、农新、工农、踏水、三喜、文教、金斧、新民、中市、玉河、农望、甘霖、普建、平静、四合、凰石、青岩、佛岩、沿江、金鸭、万水、新华、合众、新建、狮子、大坪、石桥等34乡。全县缩编为41乡3镇。
  • 中心区驻中心镇,辖中心镇和民建、旧县、龙门、清平、南溪、真静、街子7乡
  • 乐善区驻乐善乡,辖乐善、义和、双星、仁和、凤凰、罗家6乡
  • 鸣钟区驻鸣钟乡(1958年5月迁飞龙乡改名飞龙区)辖鸣钟、飞龙、三溪、鼓匠、泰山、沿口、中华、白坪、长安9乡
  • 万善区驻华封乡(1957年迁万善乡)辖万善、华封、石盘、龙女、高妙、沙溪、龙灵、兴隆、新学9乡
  • 烈面区驻烈面镇辖民主、礼安、西关、白庙、建设、三元、走马、半边、桥亭、复兴10乡
  • 县直属城关镇。

1956年

  • 1956年1-2月,先后撤白庙、高妙、南溪、罗家、白坪、中华、泰山等7乡和烈面、中心两镇。全县为5区34乡1镇。
  • 6月5日撤乐善区,将该区的义和、双星两乡划入鸣钟区,乐善、凤凰、仁和3乡划入中心区。

1958年-1961年

  • 1958年10月,乡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乡社并存。
  • 1959年半边乡更名胜利乡,民主乡复名烈面乡。此后,直至1961年4月,全县均为4区34乡1镇。
  • 1961年5月,恢复乐善区,同时先后恢复农望、泰山、罗家、白庙(后改名八一)、青岩、南溪等6乡。全县为5区.(0乡1镇520个生产大队。
  • 飞龙区辖飞龙、三溪、鼓匠、泰山、沿口、鸣钟、长安7乡
  • 乐善区辖乐善、义和、双星、罗家、仁和、凤凰6乡
  • 中心区辖民建、旧县、龙门、清平、南溪、真静、农望、街子8乡
  • 万善区辖万善、龙灵、兴隆、新学、华封、石盘、龙女、青岩、沙溪9乡
  • 烈面区辖烈面、礼安、西关、白庙、建设、三元、走马、桥亭、胜利、复兴10乡
  • 县直属城关镇。
更多信息 区别, 区治 ...

1962年-1984年

  • 1962年7月12日,复置普兴、凰石两乡。
  • 1964年8月13日,复置中心镇,全县辖5区42乡2镇,直至1984年8月。
  • 1966年11月,以政治性辞语更改5区39乡和1个镇的名称。
  • 1968年5月起,各公社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废乡。
  • 1971年10月,恢复原名。
  • 1981年8月15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在一个地区内乡、镇名称不重名,将复兴更名金牛,走马更名赛马,三元更名高石,兴隆更名万隆,沙溪更名金光,农门更名秀观,凤凰更名龙庭,仁和更名永胜,罗家更名中滩,义和更名猛山,城关镇复名沿口镇。
  • 1984年3月废人民公社,复名乡。
更多信息 区别, 辖乡 ...

1984年-1985年

  • 1984年9月25日,撤民建乡并入中心镇。
  • 1985年4月撤烈面、万善、龙女、飞龙、乐善5个乡,分别置相应的5个镇。
  • 1985年底,全县为5区36乡7镇513村8个居民委员会。
更多信息 区别, 辖乡 ...

1987年-2005年

  • 1987年2月,撤销沿口乡,将沿口乡井人沿口镇。同月,设立鸣钟乡新星村。
  • 1989年设立飞龙镇刁家岩村。
  • 1992年9月,撤销中心、乐善、飞龙、万善和烈面5个区公所,将原42个乡镇调整为沿口镇、三溪、飞龙、乐善、街子、中心、清平、万隆、万善、龙女、金牛、烈面、赛马、胜利14个镇和鸣钟、双星、猛山、龙庭、真静、华封、石盘7个乡,全县共有21个乡镇。
  • 1994年6月,从三溪、飞龙、街子、沿口、万善、万隆、金牛、烈面、赛马9个乡镇划出部分行政村,新组建鼓匠、长安、永胜、旧县、农林、新学、金光、八一、高石、礼安10个乡。至此,全县有14个镇、17个乡,共有乡镇31个。同月,龙庭乡政府驻地从凤凰寺迁驻观音寺,礼安乡驻地从东关寨迁驻跃进门。10月,八一乡政府驻地由白庙迁驻八一坝。
  • 1996年8月,金光乡政府驻地由原中村迁到板桥。9月,撤销礼安乡改设礼安镇。
  • 1997年4月,旧县乡政府驻地由拱背桥迁至双店子。
  • 2001年,撤销华封乡,建立华封镇,其驻地和管辖区域不变。撤销长安乡建立白坪乡,乡政府驻地从长安寺迁到水磨滩,其管辖区域不变。
  • 2004年6月20日,农林乡更名为宝箴塞乡。
  • 2005年底,全县为16镇15乡515村27个社区。

民国时期

民国2年

民国2年按北京政府《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规定,县治改为城厢(今中心镇),各场镇更名乡,下为保甲。全县除城厢(县城)外,有街子、清平、真静、旧县、乐善、义和、双星、飞龙、新场、鼓匠、石盘、沿口、烈面、走马、复兴、龙女、万善、兴隆、新学、祝家等20乡,辖117保。

民国16年

民国16年,分走马乡置半边乡,改城厢为附城乡,改祝家乡为华封乡,全县为22乡。

民国24年

民国24年,川政统一,四川省政府颁布《各县分区设署办法施行细则》。是年10月,分区设署,改乡为联保。全县设区署3,联保22,保567。

  • 第一区署(乙等)驻清平,辖附城、街子、清平、真静、旧县、华封、新学、兴隆等8联保
  • 第二区署(乙等)驻飞龙,辖沿口、鼓匠、石盘、新场、飞龙、义和、乐善、双星等8联保
  • 第三区署(初丙等,后升为乙等)驻烈面,辖龙女、复兴、烈面、走马、半边、万善等6联保

民国28年

民国28年9月,国民政府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省政府定武胜为三等县。次年2月,以嘉陵江为界,左岸各乡镇为第一自治指导区,右岸各乡镇为第二自治指导区。7月,改联保为乡,重新合并划分乡镇,撤附城乡改置中心镇(由附城、旧县合并),撤沿口乡改置沿口镇。第一自治指导区驻飞龙乡,辖飞龙、新场、石鼓(由石盘、鼓匠合并)、乐善、街子、双义(由双星、义和合井)等乡和沿口镇,第二自治指导区驻烈面乡,辖烈面、走马(并原半边乡)、万复(由万善、复兴合并)、龙华(由龙女、华封合并)、新兴(由新学、兴隆合并)、平静(由清平、真静合并)等乡和中心镇。全县为2区12乡2镇,辖516保。

民国30年

民国30年3月,根据四川省政府《重新调整乡镇保甲》规定,复将石鼓乡分为石盘、鼓匠两乡,双义乡分为双星、义和两乡,走马乡分为走马、半边两乡,万复乡分为万善、复兴两乡,龙华乡分为龙女、华封两乡,新兴乡分为新学、兴隆两乡,平静乡分为清平、真静两乡,加上飞龙、新场、乐善、街子、烈面5乡和中心、沿口两镇,全县为2区19乡2镇512保。

民国31年

民国31年2月,分中心镇复置旧县乡,分街子乡新置凤凰乡,分新场乡新置三溪乡,分飞龙乡新置鸣钟乡,分烈面乡新置临江乡。7月,又分临江乡新置西关乡。

民国32年

民国32年8月,分万善乡新置龙灵乡.至此,全县为2区26乡2镇(其中甲等乡镇17、乙等乡镇11)511保,直至民国38年12月。

更多信息 区名, 乡镇名 ...

清朝

清朝明朝的十里缩为六里二十五场,它们分别是:

  • 恩永里,统县城(今中心镇)、清平镇、真静寺、协和场;
  • 德清里,统万善场、兴龙场、复兴场、华封场、龙女寺、新学场;
  • 仁化里,统走马场、半边庙、安福场(定远县插入南充县之飞地,今南充市嘉陵区安福镇)、烈面溪、临江寺(今南充市嘉陵区临江乡);
  • 升平里,统鼓匠铺、石盘沱、新场(今岳池县新场镇)、三溪铺;
  • 长乐里,统飞龙场、沿口场、旧县场;
  • 惠新里,统乐善场、双星铺、义和场。

明朝

明分定远县为十里,它们分别是:太平、唐村、清沙、祝受、万安、太山、郁马、沙溪、定远、新兴等。

唐宋

据《元丰九域志》记载,汉初县辖:羊口、沙溪、新民、龙泉、鹤鸣、太平、新兴等七镇[12]

人口

武胜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农业条件较好,历来人口繁密。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包括武胜在内的四川人口锐减,清廷招湖南湖北广东等省民实川,史称“湖广填四川”,今日武胜居民多是那次移民潮的后裔。在清政府平定四川后,武胜只剩下男丁7702口。到清嘉庆16年〔1811年〕,武胜人口已达16.88万人。之后的道光22年(1840年)为22.79万人,同治5年(1866年)为25.94万人,民国16年〔1927年〕为28.12万人[12],1953年为43.69万人、1980年为68.84万人。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全县总人口为758975人,其中沿口镇92150人、中心镇42684人、烈面镇40515人、飞龙镇24223人、乐善镇25647人、 万善镇19950人、龙女镇37298人、三溪镇24196人、赛马镇35123人、胜利镇36140人、 金牛镇24102人、清平镇22590人、 街子镇18718人、万隆镇21185人、礼安镇15331人、鸣钟乡23570人、真静乡12287人、猛山乡16147人、双星乡16726人、龙庭乡12770人、石盘乡23158人、华封乡25960人、旧县乡13970人、鼓匠乡18543人、长安乡(今白坪乡)21437人、永胜乡10974人、新学乡17181人、农林乡(今宝箴塞乡)20526人、金光乡17152人、八一乡14466人、高石乡14238人[3]

2010年,全县人口842815人,常住人口585624人,人口密度872/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6.7‰,自然增长率1.4‰。其中:男性43.9万人,女性39.9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10:100;农业人口73.2万,占总人的87.4%。非农业人口10.6万,占总人口的12.6%[13]。 80年代后,由于计划生育与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人口增长放缓。现今随着教育的扩展、人多地少的现实问题、以及城市化等各种因素,出现了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趋势,主要区域为县城,重庆,成都,南充等地。即便是乡村,基本上也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年青人都外出打工,出现了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

武胜世居民族为汉族回族,回族聚居在沿口有大约千人,同时武胜也是嘉陵江流域第大二回族聚居地。

方言

武胜话是武胜居民使用的方言,属西南官话成渝片。普通话普及率低,只有极少的学校机关使用普通话。在武胜说普通话不被人喜欢,会被对方认为故作,也就是俗称的“黄牛骡子学马叫”。但事实上,武胜方言的语音和词汇也正在受普通话的影响,比如老派川话中的‘讲’,读gang,而今与普通话一样了。

武胜方言中有很多在四川地区很普遍能听到的词汇,例如:提(dia)东西、日白(吹牛)、不张视你(不理你)、根深(一直)、 妹崽(女孩)、细娃(小孩)、家婆(家念ga,外婆)、家公等等。

宗教

宗教方面,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汉族信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民间信仰。其中基督教和天主教近来发展很快,特别是在县城和场镇地区。在解放军入川之前,佛教非常兴盛,有僧之寺四十九,僧侣二百多人。而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有寺庙一百四十七座,有僧者九十八处,僧侣五百四十三名[12],不过现今多已败落了,在“破四旧”运动中,很多宗教场所被付之一炬。进入1980年代后,宗教信仰逐步放宽,民众和政府修缮重建了部分庙宇,目前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有千年古刹永寿寺和烈面镇小南海(佛教)、沿口古镇黄家及马家清真寺

经济

武胜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多地少,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劳务输出则是农村的经济支柱。2007年地区国内生产总值64.29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269元。从产业上看,第一产业为19.5429亿元,第二产业为24.9742亿元,第三产业为19.778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20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5751亿元。截止2006年,武胜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7.1227亿元,出口额25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金额5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6万美元[13]

农业

武胜是典型的“三山一水六分田”的浅丘农业县,有耕地约42万亩,人均耕地约0.6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警戒线。盛产水稻玉米小麦黄豆油菜高梁蚕茧、优质水果等。因出产高粱,所以武胜又有“红武胜”之称[14]。年最高粮食产量40.2万吨,常年出栏生猪250万头,水产品1万吨。近年来由于缺乏劳动力和生产成本提高,大量土地撂荒。[15]

2019年12月,中国蚕学会授予武胜县“中国蚕桑之乡”称号。

工业

更多信息 日期, 乡镇名 ...

工业基础较薄弱,主要有能源、食品、丝绸、化工、建材等行业。主要企业有:华能东西关公司·华西希望集团万千饲料公司、蓝雁食品公司、华润蓝剑(广安)啤酒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安泰茧丝绸集团公司、鑫光电力铁塔公司。为发展工业,在县城沿口镇城南建有武胜县工业集中区,以及街子镇的街子工业园。

商业

武胜商贸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的商贸网络。沿口镇有盛达假日广场、东街步行街、清平街等主要商业区。各乡镇都有固定的逢场时间,这种传统自清代便有。

交通

武胜自古为水陆要道,扼川东川北进出之咽喉,踞川渝物资集散之门户。在现代公路诞生之前,嘉陵江航运为重要的交通运输手段,明朝时在今沿口镇太平铺曾设有驿丞。进入民国始有公路,不过里程极少。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曾大力修建公路,实现了乡乡通。改革开放前,全县有公路309.3公里(其中:国省道83公里、县道121.5公里、乡村公路104.8公里),但全是泥结碎石公路,没有一条油路和水泥路。

1993年,烈面嘉陵江大桥通车,1994年,武胜嘉陵江大桥竣工,结束了武胜东西两岸长期靠轮渡过河的历史。1997年,广安地区第一条高等级机拌机铺沥青混凝土公路沿(口)兴(隆)公路全面竣工通车。随后,烈面嘉陵江大桥、省道304线、国道212线等又陆续建成通车,打通了东到广安、西到成都、北上南充、南下重庆的大通道[16]

公路

武胜交通以公路为主,截止2007年底,全县公路里程已达1532.278公里(其中:国道30.3公里、省道46.33公里、县道250.323公里、乡道149.46公里、村级公路1055.834公里)。分别建成水泥路124.8公里、油路192.7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省、县道干线为骨架,连接乡镇,沟通城乡,贯通相邻县市的交通运输网络。

  •  212国道:由南充自县西北的八一入境,穿过烈面,万善,金牛,于万隆出县进入合川。
  •  350国道过境。
  • G75 兰海高速:武胜段分别称为南武高速公路和武合高速公路,从南充由北自南穿越武胜,并在沿口镇设一个服务区。
  • G8515 遂广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遂广高速自蓬溪县由县西赛马镇入境,途径金牛镇、龙女镇、沿口镇,经飞龙镇进入岳池县[17]
  •  304省道:由蓬溪自西部的胜利镇进入武胜,途径宝箴塞、万善、龙女、华封、沿口、鸣钟、白坪等乡镇,东出岳池县。

武胜县运营县城周边公交线路和全县乃至县外的汽车运输公司分别是:

  • 武胜县公交汽车运输公司,拥有17辆公交车,已开通两条公交线路:1路:华封镇(永寿寺)--武胜中学; 2路:唐家大山森林公园--响水滩,车票价均为1元。
  • 武胜县汽车运输公司,位于城南50米大街处,开通了县城至全县各乡镇的运输线路,车票价格均在10元以内[18]。县外可以到达广安、南充、重庆、成都、昆明等地。

铁路

自2015年12月30日起,武胜县目前已有铁路(兰渝铁路广(元)渝(重庆)段)正式开通运营。但规划中的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兰渝铁路将穿越武胜26公里(双轨道),并在万善镇羊盛坝建客、货站,建设工期为5年。作为武胜县县城唯一的客货两用车站,武胜站,位置位于武胜县万善镇,武胜站设计年货运量45万吨,日均客流量1000人次[19]

水运

纵贯全县的嘉陵江是县内主要航道,沿口与中心是最大的两个港口。在1962年,首辟了沿口-龙女-中心轮船航运线。之后的1984年,武胜县航运公司开辟出川长航。嘉陵江武胜段经梯级开发渠化后,千吨级船队可由重庆朝天门经武胜直达南充。

卫生

武胜卫生医疗以县、乡、社区三级医疗系统为主,私人诊所为辅。县级医院有二级乙等的武胜县人民医院和二级甲等的武胜县中医院,它们面向全县。各乡镇都卫生院,能进行程度不同的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村卫生站的作用尚未显现出来,县城居民喜欢到县级医院看病,而乡镇的私人诊所倒是解决农民们的日常小病。

至2007年底,武胜共有医院卫生院34所,医院、卫生院床位815张,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976人,医生426人[13]

教育

武胜有可考的教育管理始于明代,时设有教谕训导各一名,明以前资料遗失。明有永宁李氏若孙(李永宁李子邦李纯朴)暨二张(张一鲲张登仕)三田(田大年田大益田大本),张引张登杰等十位进士,清代有王清远胡大存范元音等三人,武进士陈奏凯一人。

武胜有考证的书院始于明代,当时在封山〔今旧县乡天生寨〕,名忠定书院。后迁至中心,名和溪书院。清代名印山书院,即定远县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庆知府鄂兰谷札饧将定远县书院改为定远县高等官立小学堂,是为武胜县第一所现代学校。民国十四年(1925年),创办武胜县两年制师范学校。民国十六年(1927年),县立初级中学校(今中心中学)建立[12]

截至2007年,武胜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2%。全县有小学80所,在校生65222人,教师2382人;中学50所,在校生57051人,教师2603人[13]

现有五所高级中学,其中武胜中学与烈面中学为省级示范高中,飞龙中学为市级示范高中,高中教育入学率达70.5%。

文化

武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记载的文明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先巴文化和巴文化土壤深厚。秦汉为巴郡地,南朝置汉初县,蒙古至元四年设武胜军,后升定远州,历朝历代设置县、军、州、府,建制的历史长达一千五百多年。

南宋末年,蒙哥大汗挟西征欧亚非40余国的威势,分兵三路南下伐宋,在合川钓鱼城受阻,留下一则“上帝鞭折钓鱼城”的史话。在后来的30多年对峙时期,蒙元的前哨据点在今武胜旧县马军山,这里成了与钓鱼城相对峙的军事基地。

今天武胜还有一些历史遗迹,不过今日的人文面貌却成型于清朝,明末清初的战乱对武胜的破坏太大,这从武胜县民的籍贯就可以看出,多是湖广移民后代。而武胜县志最早能看到的信息为少量元朝和部分明朝,古建筑绝大部分为清建筑。右下为唐时范成大过汉初县时留下的诗句。

《嘉陵江过合州汉初县下》

井径东川县,山河古合州。
木根拏断岸,急雨沸中流。
关下嘉陵水,沙头杜老舟。
江花应好在,无计会江楼。

名胜古迹

武胜在清朝就有"定远八景",他们分别是:平洲草色,文笔奇峰,九洞晴岚,龙岭郁青,竹溪涵碧,环江晚渡,书岩古篆,立石干霄[12]。今天的印山公园唐家大山森林公园、秀观湖、太极湖、均为风景优美的地方。

武胜县历史悠久,留下了很多人文遗产,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无规划、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短视行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现在能看到的很少了。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宝箴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燕子岩摩崖石刻、宝箴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沿口古镇、宝箴塞、燕子岩摩崖石刻、汉初县故城遗址、马家清真寺、基督教传教士故宅、烈士陵园、中心古镇建筑群、飞龙武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上表文物保护点101处,馆藏文物2000余件[20]

传媒

武胜县广播电视台是隶属于武胜县广播电视局的媒体,该台有武胜有线台、武胜互动点播台、武胜人民广播电台等二套电视(均通过有线传播)和一套广播节目。

在武胜能收看到四川公共(2CH)、四川卫视(5CH)、四川经济(10CH)、广安综合(13CH)、中央一台(24CH)、中央七台(47CH)、南充新闻频道(6CH)、重庆卫视(8CH)等无线电视节目[21]。 也能收听到武胜人民广播电台、合川人民广播电台、广安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广安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音乐频率、重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重庆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率、重庆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率、南充人民广播电台、岳池人民广播电台、潼南人民广播电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等调频广播

方志

更多信息 年代, 书名 ...

风俗

饮食

武胜的风俗习惯与川东地区大致差不多。在饮食结构上,以大米饭为主,少许面食杂粮为辅。一日三餐,分别称吃早晨或吃早饭、吃赏(念sao)午或吃中午、宵夜或吃黑了(念lao),有时农忙还要在早午之间吃上一点,名吃茶或打腰台。菜系属川菜,多数人比较习惯麻辣口味的菜。著名的当地小吃有凉粉豆花锅盔等。

节庆

武胜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其中以春节为最重要。每当过春节前都要打扬尘和祭祖,表示扫除一年的阴霾和不忘祖先。在老大三十(除夕)那天晚上,要洗脚、守岁。老大初一早上吃汤圆,全天吃剩菜,寓意年年有余。

武胜以及整个四川将面粉以及大米粉做的蒸炸烤制品统称为粑粑。农历7月15为月半节(中元节),家家户户吃油桐叶包的桐子叶粑粑。其原料用大米稀饭加干糯米或者粘米粉发酵,然后用老嫩适中的他桐树叶子包上,蒸熟后有一股奇特的味道。月半节在武胜以至整个四川是与春节和清明并列的三大祭祖节日,晚上各户在门前向祖先供奉烧纸钱。之后在大路上烧纸钱,并用破碗放上一点冷饭与绿豆,希望过路的鬼不要打搅家人。然后很早就睡觉,并且不准出声。

端午节仍然保留划龙舟,吃粽子等的习惯。在五月初四这天,每家每户都准备好了糯米,然后用水泡胀,再用很宽的棕叶或者芦竹叶子包得紧紧的一直蒸到第二天早上,于是边哟亲戚串门,互相品尝粽子。武胜龙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龙舟活动于唐天宝初年便逐渐在汉初县〔今武胜县〕兴起[22],从1980年到2009年,已举办了23届端午龙舟赛[23]。2007年3月,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武胜端午龙舟会为广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2]

武胜中秋节那天有吃糍粑的习俗。糍粑就是将糯米蒸熟,用芦竹棒冲击,形成很糌糯的食物,然后沾上白糖、黄豆面、花生面、芝麻面等佐料和着吃。

婚嫁

礼记》的婚姻之礼有六:曰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武胜在清朝以及民国时期的婚姻礼俗较繁琐,进入共和国后简化了许多。现今一般男女是通过说媒认识(自由恋爱不一定说媒),如果双方觉得满意,女方到男方家里看看,曰“看家”,女方看家看上后,“吃见面饭”,临走时打发见面钱。之后还要合男女双方的八字,以考虑凶吉。合完八字男方便到女方家选定合适的日子成婚,曰“请期”。女方同意后就“定期”,定期之日男方给女方礼金,女方用来操办将来女儿出嫁的家具和生活用品。

在女子出嫁的头一天晚上,她请闺中好友聚在一起唱歌,主要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他们的不舍的哭泣,曰“坐歌堂”。现在这种风俗很少见了,在清朝和民国很普遍,并记载在《新修武胜县志》中,即便是在90年代初期也很常见。女子出嫁那天的早上女方家办宴席招待亲朋好友,男方挑嫁妆迎亲的人也到此,事毕便回男方。在嫁妆中,必不可少的是两只鹅,这来自旧日的奠雁礼。

男方家这结婚前后三天要大办酒席三天,现在一般一天。女子道道男方家后,正午举办婚礼,行各项礼仪。晚上人散以前,还要闹洞房,在床上放花生枣子等。三日后,夫妻双双回娘家,曰“回门”。归宁之礼在清代为三个月回,民国减少为三天。

特产

  • 沿口菜刀
  • 麻辣牛肉
  • 松花皮蛋
  • 龙女白酒
  • 飞龙竹帘画
  • 永寿寺豆腐干

著名人物

友好区县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