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孙宝刚(1909年—1990年),江苏金山人。
东吴大学物理系毕业,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26岁回国参军。曾任冯庸大学物理教员,1937年后任一五四师九二团团长、一八六师参谋处长、五十四军高参、军令部第二厅办公室主任参谋、第四战区长官部高参、广州行辕副官处长。
抗日胜利后成立中国民主社会党。1946年11日张君劢决定参加中国国民党召开的国民大会,准备提交民社党名单,孙宝刚、汪世铭等抨击张君励越权专断,经伍宪子调停无效,双方坚持意见,终致破裂。沙彦楷等以民社党革新派的名义发表文告,响应“五一”号召,将孙宝刚、罗坚白等开除。
1949年流亡香港,1950年代热衷于国共之外的“第三势力”,由美方资助印行《民主与自由》周刊,并出版《新社会》杂志,又参与筹组“民主反共建国同盟”。对香港的政治与社会民生多有关注,在1954年计划成立民主社会主义研究协会(Association to Study Democratic Socialism),并尝试以宣扬民主社会主义为理由,向港英政府申请注册为合法社团。他倡议在香港实行宪政改革,在共和联邦内成立民主自治政府,并有于社区举办讲座,以宣扬其自治政府的理念[1]。1956年由张发奎资助旅费赴印度出席亚洲各国社会党代表会议。孙宝刚亦曾于1964年创立香港社会民主党,同年,他往英国游说政界人物,会见了英国工党议员如约翰.蓝钦(John Rankin,1889–1973)和阿瑟.博图姆雷(Arthur Bottomley,1907–1995)等,希望他们支持其政治理念[1][2]。可是,港英政府最终于信件表明无法支持他的政治理念,令他开始对香港内推行自治运动抱持悲观态度,亦对港英政府抱持更加批判的态度,指出视香港为民主之窗是个笑话,因为英属香港政府只听从英国政府,而不理会香港人民诉求,而主因港英政府不容许香港有政党[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