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为浙江省的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金华及周边地区。其名字来源说法存疑,最流行的一种是其得名于金华的古称婺州。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融合了高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和天津时调等六个不同的声腔[1] 。代表性剧目有《孙膑与庞涓》、《黄金印》、《三请梨花》、《西施泪》等。著名演员有徐汝英、周越先、郑兰香、徐凤仙等。目前的主要演出团体有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东阳市婺剧演出有限公司、兰溪市李渔戏剧研究院等。
婺剧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浙江省金华市、江山市 |
分类 | 传统戏剧 |
序号 | 711 |
编号项目 | Ⅳ—110 |
登录 | 2008年 |
历史
婺剧在1950年代开始作为独立、完整的剧种出现,最早的相关研究也始于此时,即1950年11月蒋风、沈瑞兰在上海《戏曲报》三卷第六期发表的《婺剧介绍》[注 1]。但其名称来源仍然存疑,虽然最流行的说法是其来自于金华的古称婺州,但当时出现的许多新剧种都是以行政区域划分来命名的,而最早的职业“婺剧团”是1950年11月19日创立的、由龙游戏班“周春聚”改编成的 “衢州实验婺剧团”,此时的龙游隶属衢州专署而不是金华专署。在此之后才有金华“新新舞台”改编的“金华专区实验婺剧团”。[2]
此外,在婺剧出现之前,金华和衢州一带存在着所谓的“金华戏”,有时候这被部分学者当成婺剧的源头。但这一说法也不准确,因为当时所谓的“金华戏”指的是今婺剧中的徽戏,其仅为婺剧中并不特别重要的一部分。浙江婺剧团演员徐汝英曾说,当地其实很少有人知道“金华戏”之名,也很少有人会把它当作婺剧。[2]
1960年3月18日晚,毛泽东在杭州饭店小礼堂观看了婺剧折子戏《牡丹对课》。《牡丹对课》原名《三戏白牡丹》,周恩来曾三次观看了演出。毛泽东说:这个戏应该推荐给更多的人看;这个戏虽然只有30分钟,但是意义很不错,人定胜天。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