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灵顿的胜利》(德语:Wellingtons Sieg),作品91,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为了纪念维多利亚战役所做的管弦乐作品。因此,此曲又名“维多利亚之役”或“战争交响曲”。

Thumb
乐谱的首页

背景

1813年6月21日,阿瑟·韦尔斯利于西班牙维多利亚战役中,打败了约瑟夫·波拿巴。此战标志着拿破仑在西班牙统治的终结,是半岛战争中的关键转折点。惠灵顿利用巧妙的战术和地理优势,将法军分割并包围,使得法军遭受严重的损失,许多补给和战利品也被缴获。这场胜利使西班牙恢复了对首都马德里的控制,并为之后法国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全面撤退铺平了道路[1]

首演

在维多利亚战役之后,贝多芬的朋友梅采尔跟他说,要写一首曲子来纪念这场战役,可以使用机械乐团,即万和琴英语Panharmonicon,一个可以发出军乐队音响的机器。然而,贝多芬写出了一个大编制的乐曲,大到梅采尔无法使用机器来运作。所以贝多芬只好改写成乐团版本,加入了开头部分,并且更名为《威灵顿的胜利》4。

首演

1813年12月8日于维也纳首演,这个音乐会是为了在哈瑙战役中,受伤的奥地利巴伐利亚士兵所演,指挥为贝多芬自己。在节目中也首演了他的第7号交响曲,以及梅尔策尔的机械小号。

分析

通常的演奏时长约在15分钟左右。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乐团编制

依照工具书《管弦乐作品手册》指示,本曲之配器简记为"*3 2 2 2—4 6 3 0—tmp—str"[2]。当中铜管乐器的大量运用,为贝多芬笔下所罕见。

favicon
1 sources

结构

结构分为两个主要部分[3]

  1. 第一部分:战前情景 这一部分描绘了英国和法国军队的对峙场景。贝多芬在音乐中使用了不同的乐器和音调来模仿双方的军队准备进入战斗的情景,包括使用真实的军鼓和号角声等元素,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战场上。
  2. 第二部分:战斗与胜利 在这一部分,贝多芬通过快速的节奏和激烈的音乐模仿了战斗的紧张场面。战斗结束后,音乐转向庆祝的主题,描绘了威灵顿获胜后的欢乐氛围。在这一部分,贝多芬还融入了英国的爱国歌曲《天佑吾王》,象征胜利的英国军队。
favicon
1 sources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