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公辅越南语Khương Công Phụ,730或731年—805年[注 1][1]),字德文[注 2][2]中国唐代名儒及大臣,爱州(今越南清化,当时为唐朝属地)人,具才智,考中进士入仕唐室,历任翰林学士拾遗等职,在783年(建中四年)的泾原兵变中协助唐德宗皇帝避难有功,升至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辅职务。后因直谏,触怒德宗皇帝而被贬,最终死于泉州[3]姜公辅享负文名,获得中、越两国人士尊崇,有《白云照春海赋》、《对直言极谏策》等文章传世。

事实速览 姜公辅, 出生 ...
姜公辅
出生730或731年
唐朝爱州
逝世805年
唐朝泉州
职业唐朝官员
关闭
favicon
3 sources

生平

faviconfavicon
24 sources

家世与藉贯

姜公辅的原住地,宋代官修的《新唐书》所载是在爱州日南县[4]爱州在越南清化,越南民间对姜公辅故里亦有所探究,历来有指姜公辅来自“安定县锦球村”[注 3][5]、“安定县锦帐村”[6]、“爱州山偎社”[注 4][7]等说法。

现代中国学者刘志强从中越两国史料考证得出,姜公辅虽为爱州人,但其祖先却来自中国内地,先世源出天水(在今中国甘肃),至祖父姜神翊钦州(在今中国广西)任参军,并定居该地。神翊子姜挺(公辅之父)又迁居日南县,故此姜公辅家族遂成为爱州日南人。[8]

faviconfavicon
5 sources

出身入仕

姜公辅透过科举晋身仕途。764年(广德二年),公辅考中进士[9],唐室任为校书郎[注 5]。780年(建中元年),唐德宗即位不久,他自觉“临御日浅,政理多阙”,希望能广纳治国之策[10],乃召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姜公辅便在是次的制科里登榜。[11]此后姜公辅获朝廷重用,登制科榜后任拾遗官员[注 6],召入为翰林学士,到任期届满当迁时陈情“母老家贫”、“赖禄而养”,德宗特准为“兼京兆(尹)户曹参军(事)”[注 7]。德宗皇帝对姜公辅的才识深为嘉赏,对其政见“多从之”。[12]

favicon
4 sources

治国理念

780年(建中元年),初即位的唐德宗“劝棈治道”,望能有所作为[13],姜公辅的《对直言极谏策》,便是在建中元年的“贤良方面能直言极谏科”向皇帝发表,以申明其治国理念的。

有鉴于唐朝中叶时期历经动乱,唐德宗感到亟需“振将颓之纪纲”,姜公辅亦明白皇帝的想法,乃提出人力资源的重要,政府要罗致人才,刷新政治,劝德宗“征隐逸于空山,拔夔龙于下位。聘名士,礼贤者;善无欲之徒,发惟新之诏。”在人事上除了招聘贤才,还要对为官者设法监管,“使吏肃人悦,法明令张”。

唐德宗甚为关心边疆策略,询问“何谋而可以西戎即叙”,姜公辅对此亦作了详细解答。首先是“边兵有常数,边将有常务,分其土而居之,给其家而业之”,令兵将有稳定生活。另“又申严其令,使获虏马者赏以马,使获虏羊者赏以羊”信赏必罚,乃可“战自力倍”。而现在“积甲日深,兴戎岁广,黎人抗弊,未可勤师”,需待“宏济济之士于朝,盛洋洋之化于野”,国力丰沛后“款塞而可即叙矣”。公辅还提到:“礼义立,孰有不耻且格乎?衣食足,孰有背义趋利者乎?”学者张秀民分析认为这些都是民生与教育并重,姜公辅所说的虽为老生常谈,却为儒家正统派之思想。

张秀民又指出,唐德宗即位之初,曾下诏停止四方进贡,又将文单国所献舞象三十二头,送至荆山之阳放生。姜公辅的策文里也称扬德宗的做法,认为“捐金玉于江湖,反珍奇于薮泽”,实属“太平之道”,是值得鼓励和持续的统治方法。[14]

Thumb
姜公辅《对直言极谏策》全文(本图出自《钦定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六)
favicon
2 sources

泾原兵变中的表现及擢相

783年(建中四年),爆发泾原兵变。姜公辅劝德宗皇帝及早铲除与叛军有关的朱泚,但德宗不从。同年农历十月,叛军攻国都长安,德宗与宗室众臣仓卒出逃,公辅仍劝谏尽早捉拿朱泚,以免朱泚成为叛军领袖,终为大患,德宗未暇理会。出逃途中,德宗想往凤翔,公辅以凤翔守兵多朱泚旧部,不宜前往,果然鳯翔守兵亦叛。德宗君臣逃至奉天,仍有争论朱泚会否造反,姜公辅力劝德宗必须严加防范。[注 8]德宗乃听从公辅之议。[15]

姜公辅协助皇帝应对兵变的表现,获朝廷褒扬为“志怀济物,监必通理。主文而谏,忠靡退言。经始以谋,事皆前定。道无屈挠,智适变通”[16],升任为谏议大夫,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职位。[17]柳宗元为此称他“以奇策取相位”。[18]

司马光分析,姜公辅之所以被擢为相,除赖其个人因素外,还与人事纷争有关。姜公辅在翰林任职时的同事陆贽,甚得德宗宠信,然而陆贽屡直谏,有违上意,令德宗颇为不悦,故此陆贽虽为皇帝亲信,但未得为相,反而姜公辅“自下陈登用”。[19]

favicon
5 sources

直谏被贬

Thumb
唐德宗

姜公辅虽在泾原兵变德宗出逃时获任宰辅,但德宗对公辅并非十分满意,曾说“朕意以公辅才行,共宰相都不相当,在奉天时早欲停罢,后因公辅辞退,朕已对面许讫。寻属怀光背叛,遂且因循”。[20]及后德宗君臣到达梁州城固时,德宗长女唐安公主去世。德宗深感哀痛,欲厚葬公主,在当地“权令造一塔安置,待收复京城,即拟将归,以礼葬送”。公辅谏言“且宜俭薄,以济军士”。德宗对公辅言论大为反感,认为“不合是宰相所论之事”、“(姜公辅)都无道理,但欲指朕过失,拟自取名”,命令自己的亲信,且为姜公辅友人,时任翰林学士陆贽居中定夺。陆贽认为公辅无罪,为之抗辩,谓“公辅官在谏议,任居宰衡,献替弥纶,乃其职分”,又认为“若造塔为非,费虽小而言者何罪”。[21]然而德宗怒气未消,指责公辅为“卖直取名”,陆贽了解到德宗有“素欲废罢公辅之心”,但仍恳请德宗“何必以人而废言”、“愿陛下不以憎嫌而遗其片善”。[22]经过一轮议论后,朝廷以姜公辅能“忌满思退,持盈守谦”为名,免除其宰相职务,改任太子左庶子,勋、赐如故。[23]

此后姜公辅不再得到德宗器重,相反却连番贬谪。任太子左庶子后不久,公辅遇母丧解职,其后复任右庶子。792年(贞元八年)农历十一月,姜公辅以久未调迁为由,找陆贽求迁,陆贽知道相关内情,回复说丞相窦参已曾为公辅向皇帝求请,但皇帝仍怒,故不允。公辅恐惧,上疏辞职,求为道士,德宗质询其由,公辅不敢供出陆贽,乃说从窦参得知。德宗听后更怒,贬公辅为泉州别驾,窦参亦遭德宗斥责。[24]

favicon
5 sources

晚年生活

姜公辅自从792年(贞元八年)被贬为泉州别驾,至805年(贞元二十一年)去世,都在泉州度过。姜公辅贬谪泉州后,认识了南安九日山隐士秦系,秦系对《老子》有所研究,为之作注,自号“东海钓客”。公辅与秦系甚为友好,“筑室与相近,忘流落之苦”。[25]

在政绩方面,据学者刘志强指,贬谪泉州的姜公辅“似无心政事”,从地方志中可证“姜公辅在泉州时政绩无睹”。除此之外,由于秦系曾注《老子》,姜公辅可能也一度皈依道教[26]

805年,唐顺宗继位,起用姜公辅为吉州刺史,唯公辅未赴任,就在泉州去世。适值妻子在异地,秦系乃为他办理后事,安葬九日山下。唐宪宗时,追赠姜公辅为礼部尚书[27]

favicon
3 sources

著作

  • 《姜氏族谱》:为姜公辅受帝之命统修,卷首中有他的序言。[28]
  • 白云照春海赋》:董诰等编的《钦定全唐文》有收录残篇。[29]学者张秀民评论该文“词藻绮丽,文思雕华,不愧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矣”。[30]
  • 对直言极谏策》:董诰《钦定全唐文》有收录全文。[31]学者张秀民谓该文是姜公辅的“硕果仅存之作品,弥足珍贵”,并对其内容作分析研究[32](见上文)。
favicon
5 sources

家族人物

  • 曾祖父:姜则,任崖州舍城县丞[33]
  • 祖父:姜神翊,任钦州参军,始入籍遵化(在钦州),后升任舒州刺史[34]、同安郡太守,赠秘书监[33]
  • 父:姜挺,任盛唐,徙居日南[35]姜挺女墓志作徐州司户参军,赠左散骑常侍[33]
  • 母:黄氏,钦州灵山人。[26]
  • 弟:姜公复,考中进士,官至比部郎中。[36]
  • 后裔:姜公辅后裔曾迁居别地。据学者张秀民考证,清代乾隆年间有公辅远裔姜宏泰,本为钱塘人,后侨寓福建福州[37]此外,学者刘志强指出现代江西省有公辅后裔。[38]
faviconfavicon
6 sources

后世的纪念及评价

Thumb
中国泉州九日山的“姜相峯”石刻

在传统社会,文人及史家都对姜公辅的尽忠直谏,却反被贬退的遭遇深表同情。五代时人所修《旧唐书》评道:“公辅一言悟主,骤及台司,一言不合,礼遽疏薄,则加膝坠泉之间,君道可知矣!”[39]后世有不少文人作品,表达对公辅的敬意,如南宋时泉州长官真德秀《祭姜相公文》谓:“呜呼!公以鲠亮之资,尽言于猜忌之主,一斥不复,没于遐陬,然清风直节,千载而下,犹澟澟有生气。”[40]明代南安县令黄济《题姜相峯》谓:“龙颜曾犯进规箴,一寸忠贞百炼金,流落闽山终白首,匡扶唐祚有丹心。幽潜表揭名卿笔,苔藓摩挲过客吟。千古高山人仰止,乘闲我亦乐追寻。”[41]清代进士陈桂洲《题姜相峰次王梅溪韵》谓:“政赖姜公佐太平,何缘谠论窜山城?荒坟遗庙寒烟里,千古高峯喜得名。事轶当年尽不平,姜公去后国倾城。虽然隐逸南邦老,万古峯传宰相名。”[42]

Thumb
越南清化姜公辅祠

除了文人的撰文纪念,中越两国民间还兴建祠堂,追崇姜公辅。在中国宋代,赵宋皇族赵令衿在泉州姜公辅和秦系的合祠[43]苏绅为纪念姜公辅,乃大书“姜相峯”三字,刻于九日山。[44]在越南清化省安定县,人们在姜公辅故里建有“姜状元祠”。[注 9][45]20世纪前期,中国学者黎正甫称:“安南人至今犹称之,引以为荣。”[46]

在近现代以来,姜公辅生平事迹亦受学界注意,对他的生平事迹作出评论。越共学者从公辅登第来探究儒教与越南的关系。明峥越南史略》指出:“儒教的传播也比过去广泛了。我国一部分贵族学习儒学,有的还在中国中了进士,其代表人物是那篇一直传诵到今日的《白云照春海赋》的作者──姜公辅”[47];越共学术机关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则指:“(唐代时)在我国,儒学还不是很盛行,但在社会上层人物中传播得比过去更加深入、广泛。……然而,在安南,学习和科举仍然受限制。”[48]台湾学者吕士朋认为姜公辅能透过科举入仕,可见“安南在中唐时文风已盛,盖唐代以诗文取士,安南人欲入仕途,必精于此道”。[49]

台湾学者耿慧玲将姜公辅家族仕唐的历史,归纳为越南在中国统治时期,中国统治政策的演变,以及当时越人的中国认同感的情况:“汉代对于越南地区‘孝廉茂才,许除补属州长吏,不得任中州’的规定,到唐代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突破”;“公辅位至宰相,当然更是中央官制中的极品,其弟公复官比部郎中,也是从五品上的官吏,掌稽句诸司百寮的俸料、周知内外的经费,已是相当重要官职。显然姜氏家族并未自外于中国的政治之外,而中国的政治体系也将越南地区的秀异份子纳入任官的体系中,可见在这一段时间(汉至唐)中,越南地区的士人对于中国是认同的,或许有所谓的地域观念,但却不应是越南独立国家的意识。”[50]

faviconfavicon
12 sources

注释

引用来源

参考书籍及网上资源

相关条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