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滨鹬
一种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滨鹬(学名:Calidris tenuirostris),又称姥鹬,为鹬科滨鹬属的鸟类。是一种小型涉禽。它是滨鹬属(Calidris)中体型最大的物种。它们是候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繁殖,并在北半球冬季飞往南亚和澳大利亚。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贵州、广东、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2]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b/Great_Knot_scarboro_.sep02.jpg/640px-Great_Knot_scarboro_.sep02.jpg)
词源
属名来自古希腊语的kalidris或skalidris,这是亚里士多德用来描述一些灰色水边鸟类的术语。种名 tenuirostris 来自拉丁语的tenuis,意为“纤细”,以及rostrum,意为“嘴”。[3]
分布
它们的繁殖栖地是俄罗斯东北部的冻原。它们在地面挖掘浅窝,每窝产下约四颗蛋。它们是强烈的迁徙物种,在南亚至澳大利亚的海岸过冬。这种鸟在冬季会形成庞大的鸟群。
该物种每年在美国阿拉斯加西部也有少量记录,并且曾作为迷鸟出现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及美国的俄勒冈州、西弗吉尼亚州和缅因州。
分类与描述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8/Great_Knot_2_-_Lee_Point.jpg/640px-Great_Knot_2_-_Lee_Point.jpg)
Calidris tenuirostris,是滨鹬属(Calidris)中体型最大的物种,属于鹬科。其姊妹物种是红腹滨鹬,后者是体型次大的物种。成年大滨鹬体长可达26至30 cm(10至12英寸),翼展为56至66 cm(22至26英寸),体重115至261 g(4.1至9.2 oz)。[4][5][6]
这种鸟具有短而深色的腿和中等长度的细长深色喙。繁殖期的成鸟上半身呈灰色斑驳状,并带有一些红棕色的羽毛。脸部、喉咙和胸部布满黑色斑点,腹部后侧也有一些条纹。冬季羽毛变为上半身统一的浅灰色。
它与红腹滨鹬的区别在于繁殖羽,后者的脸、喉咙和胸部有明显的红色。在其他羽毛状态下,大滨鹬可通过其较大的体型、更长的喙、更深的胸部以及上半身更多的条纹区分出来。
行为
保育状况
大滨鹬是非欧亚迁移性水鸟协定(AEWA)适用的物种之一。
自2016年5月5日以来和截至August 2023年[update],大滨鹬根据澳大利亚联邦1999 年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法(EPBC法案)被列为极危物种,下一次评估预定于2023年10月30日进行。[7]2023年3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列出了23种根据作者认为不再符合EPBC法案下受威胁物种标准的物种,包括大滨鹬。评估的原因是“种群现已稳定或下降速率低于临界值”。[8][9]
根据州和领地法例,该物种在新南威尔士和北领地被列为易危物种;在南澳大利亚州被列为濒危物种;在昆士兰、维多利亚州和西澳大利亚州被列为极危物种。[7]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