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清会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性质
大清会典详细的编纂了清朝中央政府的编制、职权、官员品级、统属关系以及各项办事制度,也是当时处理公务的法律依据。[1]
有部分学者认为,《大清会典》属于清代官方编纂的史料汇编,而非现实行用的法律。[2] 另有多位学者将《大清会典》归于行政法典。[3] [4] [5][6][7]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可《大清会典》是清代国家的根本法,规定国家最基本的制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位阶。[8] 比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就已 “以官统事,以事隶官,则实万古之大经,莫能易也。”来形容《会典》。[9] 《康熙会典·御制序》中,自称“大经大法”,“大中之轨”,“一代之治法”。[10] 《雍正会典》中,自称“大经大猷”,“规型之尽善 ,仪典之大成 ”。[11] 《乾隆会典》中,自称 “国家大经大法,官司所守,朝野所遵。”[12]
清代多次在全国颁行《会典》,前期主要通行于高级官员,而后期范围更广,各级官员都能阅读《会典》。清政府还不定期颁行《会典》中某些方面的专条汇编。中央和地方官员在处理军政、民政、刑政事务时,常查询《会典》。而《会典》的最终解释,由皇帝钦定。[8]
Remove ads
部分
《大清会典》一共有五部,分五次编修:
- 第一部:《大清会典》,始修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五月十二日,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四月二十六日完成。记清初崇德元年(1636年)到康熙二十五年的相关事情。共十函八十册,其中首一册,正文七十九册一百六十二卷;
- 第二部:《大清会典》,始修于雍正五年(1727年),在雍正十年(1732年)完成。记事续第一部,止于雍正五年。共十四函一百册,其中首一册,正文九十九册二百五十卷;
- 第三部:《钦定大清会典》、《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始修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完成,所叙事止于乾隆二十七年。其中,《钦定大清会典》共100卷,《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共180卷;
- 第四部:《钦定大清会典》、《钦定大清会典事例》、《钦定大清会典图》,始修于嘉庆六年(1801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完成,叙事止于嘉庆十七年。其中,《钦定大清会典》十函四十册,包括首册含正文卷一,合正文八十卷;《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七十二函三百六十册,包括首四册,正文三百五十六册九百二十卷;《钦定大清会典图》十函四十册,包括首一册,正文三十九册一百三十二卷;
- 第五部:《钦定大清会典》、《钦定大清会典事例》、《钦定大清会典图》,始修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完成。其中《钦定大清会典》六函三十六册,包括卷首一册,正文三十五册一百卷;《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六十四函三百八十四册,包括首二册八卷,正文三百八十二册一千二百二十卷;《钦定大清会典图》十二函七十三册,包括首一册卷首一,正文七十二册二百七十卷。
Remove ads
各时期《大清会典》
《大清会典》的体例习自前代的《大明会典》,与历代会典类似,以政府机构来分类,下叙各项法条政事,因此分类随各代政府机构不同而有所改变。康熙雍正时的两部会典,把事例附在典条下,但乾隆时的会典,把大量的事例分开编辑,另撰《大清会典则例》共180卷,嘉庆时延续此制,但将“则例”改名“事例”,共920卷,又有“图说”132卷,光绪会典延续嘉庆会典,有事例1220卷,图270卷。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见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