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彗星风兰(学名:Angraecum sesquipedale)乃一种生长于马达加斯加东岸低地之附生植物。于1822年被发现[1] 。白至浅绿、星形而蜡质的花序开于每年六月至九月[2],祗在夜间散发类似百合花和烟草属植物 [3],包含苯甲酸甲酯、苯甲醇、苯甲酸苄酯、苯乙醇等共39种有机化合物的浓香[3],且在受粉后立即停止散发香气。[4]
大彗星风兰 |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
目: | 天门冬目 Asparagales |
科: | 兰科 Orchidaceae |
属: | 彗星兰属 Angraecum |
种: | 大彗星风兰 A. sesquipedale
|
二名法 | |
Angraecum sesquipedale Thouars
| |
变种 | |
| |
异名 | |
|
共同演化
本种特点在于其少、但富含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棉子糖的花蜜[5]藏于极长,达27—43 cm(10.6—16.9英寸) 的花距末7至25 cm(2.8至9.8英寸)端,而花本身亦只有约30厘米阔。这一度令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感到十分困惑[6]。因极长花距根本无法让任何已知动物吸食其中的花蜜[7]。达尔文在1862年的著作《兰花的授粉》(Fertilisation of Orchids),对这种植物做出了“在有这种植物生长的地方一定有某种长喙的蛾能替其授粉”的假设。最后这种花唯一的授粉者,也是几百万年来共同演化的对象—马岛长喙天蛾,在达尔文去世二十年后的1903年被发现。[8]
名称
大彗星风兰的名称源于它极长的花矩,像夜空漂泊的长尾彗星,以至于被称为“Star of Bethlehem Orchid”,但更著名的称呼是“Darwin's Orchid”。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