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
上海地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海地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外滩是上海市中心的一个区域,由一段沿黄浦江的马路和沿路的建筑和设施构成,为上海重要的地标之一。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面即黄浦江,西面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外滩沿路坐拥二十多幢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有折衷主义的,也有文艺复兴式的,还有早期现代式的,故而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自上海开埠后,外滩就开始成为了上海乃至中国的金融及贸易中心[1],也被称为“东方华尔街”[2]。
上海外滩建筑群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上海市黄浦区、虹口区 |
坐标 | 31°14′19.88″N 121°29′13.79″E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1906年-1937年 |
编号 | 4-220 |
认定时间 | 1996年 |
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在1843年以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黄浦滩”。黄浦滩位于县城附近及以北的一段称为“外滩”,以南(习惯以陆家浜为界)则为“里滩”。1844年起外黄浦滩北段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这里开设了最早的一批洋行,其中最有实力的是英资公司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外滩27号)、宝顺洋行(Dent & Co.,外滩14号)、老沙逊洋行(David Sasson and Sons Company,外滩24号),以及美资的旗昌洋行(Russell & Co.,外滩9号)。1848年在这里铺筑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而这条马路的名称是“Bund”,来源于印地语,在英语里是“堤岸”、“有堤岸的港埠”的意思,此名称至今仍是外滩在多数语言中的称呼。外黄浦滩的南段则划入法租界建造“法兰西外滩”码头区。1865年,外滩装上了煤气路灯并在后来的1882年更新为了弧光灯[2]。1883年,上海第一条电话线路从外滩正丰街(今广东路)铺设至十六铺[2]。
至1846年上海辟为商埠以后,许多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报社开始在此云集。一幢幢商业大楼拔地而起。外滩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如英国领事馆、法国领事馆、俄国领事馆等,都大多集中与此。
外滩也是国际金融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1864年,外滩共集中有洋行61家,这个数字在11年后迅速增加至了157家[1]。1897年,第一家华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外滩开业。在这之后,中方以及西方的资本都开始集中在外滩,外滩成为了中国的金融以及贸易中心。1928年,中央银行总行,中国、交通银行总管理处悉数迁来外滩。1935年,外滩吸收了全国银行实收资本的50.72%,全国库存现金的61%,全国存款的77.84%和放款的77.64%,毋庸置疑的成为了全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3]。
现在的上海和平饭店,原是美国犹太人沙逊的沙逊大厦。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决定在沙逊大厦旁,建造一幢远东最高的34层的银行大厦。1934年正当施工时,沙逊却无理干涉,说“在英租界造房子,高度不得超过我的金字塔塔顶”。由于当时的环境因素,这桩官司一直打到伦敦,结果判决中国银行只能造17层,比相邻的沙逊大厦金字塔顶低30公分,而且工程也由外商设计、承包。
1924年,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当局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难的上海侨民而兴建的欧战纪念碑。纪念碑位于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交界的爱多亚路黄浦滩边(即今延安东路外滩)。也是上海外滩的标志性建筑物。因其规模宏大,也被称为“上海第一碑”。1941年,日军进驻租界,纪念碑遂遭破坏。
1868年今天的黄浦公园建立(当时叫外滩公园),这是上海最老的一个公园,到1928年7月1日外滩公园才正式对中国人开放。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的地区。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到1930年代今天上海外滩的天幕基本上成形,并持续繁荣至1940年代。
1950年代起,即国共内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外滩大多数建筑都被国家或城市政府机构使用,如汇丰银行大楼在1949年以后曾经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各国银行逐步撤出中国,酒店及娱乐会所纷纷关闭改做其他用途,原有的租界时期风格的门牌或路牌大多被撤换,外滩沿岸的外国伟人雕像也被撤走。除此之外,到1980年代为止上海外滩的外貌基本没有多少变化。
1980年代末开始在上海建立了许多新的摩天大楼,有些大楼直接建造在旧建筑物的后面(比如外滩中心),与这些新建筑相比外滩的老建筑显得非常矮小,这深深地改变了外滩的相貌。过去直接在外滩江畔的码头全部被搬迁,江畔的防汛墙也获得了修复和加固。此外在建造延安东路高架公路进入中山东一路的接口处时将外滩天文台整个地向南移动了约50米。在外滩的最北段苏州河注入黄浦江处还建造了一个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1992年4月18日,外滩进行了上海开埠10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整修改造工程。1993年1月基本改造完毕。改造后的外滩向黄浦江心扩展数十米,沿江地带修建观光、商业、停车和绿化等各种设施。[4]
1994年,市政府成立上海市外滩房屋置换有限公司,将外滩的各栋建筑置换经营,以重振外滩金融街的名号[3]。自1995年7月,中国光大银行进驻外滩29号开了先河后,原先使用外滩各建筑的政府机关便开始陆陆续续经过置换经营退出了。
1995年9月30日,由上海市档案馆与黄浦区人民政府联合筹建的外滩历史纪念馆正式开馆。纪念馆以大量的历史照片为主,辅以具有代表性的档案文献、实物,展示了上海开埠150年来外滩的变化历史。在纪念馆里可以从外滩的发展轨迹研究上海的发展历史。
从2008年起,上海外滩开起一系列针对交通流量而改造的工程。该系列工程首先拆除了原外滩南段与延安高架路的高架弯道,消除了延安高架直接与中山东路合流的交流道。并从在同年的3月1日起,对外滩北段外白渡桥与外滩恢复至上世纪原貌的工程。以上工程于2009年初完工。下一阶段改造工程重点在于对外滩原8车道,缩为4车道,增加外滩的公共步行道路与绿地空间,且将外滩水平面降至20世纪外滩原有的略高于路面的高度。兴建从吴淞路至中山南二路的外滩隧道,将通过外滩的快速车流地下化,延安东路以北的外滩隧道为双层双向6车道,其以南为单层双向4车道。以上工程施工期间对外滩进行封闭性施工,外滩于2010年3月28日起施工完毕并恢复对外开放。
近年内关于上海外滩建筑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引起了一些讨论。多数人欣赏和赞叹上海外滩建筑群的古典美丽景观,但也有观点认为外滩建筑群应被视为中国近代耻辱史的象征。
2012年和2013年的12月31日晚邻近凌晨在外滩上演了外滩4D灯光秀。该灯光秀采用巴库灯向外滩的汇丰银行大楼与江海关大楼这两栋建筑投影,在跨年时间举行,已经成为了上海的跨年标志性活动[5]。2014年年末的外滩跨年灯光秀改在紧靠外滩的外滩源举行,后因不明原因在陈毅广场发生了踩踏事件,造成至少36人死亡。
外滩现在共有历史建筑二十余座以及现代建筑2座。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世人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由专家学者重写铭牌,逐一悬挂出准确介绍其身世的中英文“身份证”。首批重写铭牌的有汇丰银行、海关大楼等23座历史名建筑。此外,由于外滩建筑名称和使用者更迭频繁,而门牌号码却长期相对稳定,因此上海市民通常用门牌号码来称呼这些大楼,如“中山东一路3号”或“外滩3号”。
外滩建筑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与上海近代建筑整体的发展阶段颇为相似。第一个阶段是上海刚刚开埠后到19世纪末,以1843年怡和洋行在外滩建造的一幢两层楼房作为开端[6]。这个时期建造的楼房都是砖木结构,要么是仿英国乡村建筑风格,要么就是仿带有宽大内长廊阳台的东印度式建筑,即券廊式。到1849年,已经有11家洋行在外滩建造了这样的建筑。到了19世纪60至80年代,这些建筑开始翻建成仿文艺复兴式建筑,诸如第一代汇丰银行大楼。这批建筑中目前唯一尚存的只有英国驻沪总领事馆一处了[6]。
第二阶段始于19世纪末,止于20世纪初[6]。这个时期由于上海房地产行业繁荣造成的地价上涨以及新材料,例如水泥的引进,外滩建筑有近一半进行了重建。这一类建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层增高,一般为三到六层,风格也转变为了折衷式。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汇中饭店大楼,其为砖木结构但部分也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的第一部电梯便是安装在了这里。现在仍存的该类建筑在外滩有10幢[6]。
第三阶段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出现,这个时期外滩的天际线也已基本形成[6]。在这一阶段,外滩的不少建筑开始被翻建成大型的高层建筑,多数是8层以上。建筑风格也渐渐趋向于早期的现代主义风格[6]。室内的设施更加完善,装潢与装饰更为精致,如上海最早安装冷暖气设备的汇丰银行大楼。外滩的三座高层建筑——沙逊大厦、中国银行大楼和百老汇大厦便是在这段时期建造起来的。
一些知名的有西方大商贾的高级俱乐部——名扬远东的上海总会。这是一座典型的英国古典式建筑,它有当时最长的酒吧,酒吧柜长达110.7英尺。外滩12号是座仿古希腊式的圆顶建筑,过去是汇丰银行大楼。建于1923年,当时英国人曾自称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的一座最华贵的建筑”。
汇丰银行大楼旁房顶上端有钟楼的建筑是著名的江海关大楼,建于1927年。在此以前是一座衙门式的建筑,1891年改建为西洋式,1893年又改建成教堂式。大楼上的大钟四周都可以看到时针,方圆几里都能听到洪亮的钟声。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上海外滩建筑群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上海外滩建筑群”共有27处建筑,自中山东一路1号亚细亚大楼起,至黄浦路15号浦江饭店止,全长1.3公里[8][9]。以下是上海外滩建筑群的详细列表:
序号 | 地址 | 建成时间 | 原名 | 目前使用单位 | 设计者 | 风格 | 图片 | |
01 | 中山东一路1号 | 1916年 | 亚细亚大楼 |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 英资马海洋行 | 折衷主义 | ||
02 | 中山东一路2号 | 1910年 | 上海总会大楼 | 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 | T . Tarrant | 古典主义 | ||
03 | 中山东一路3号 | 1922年 | 有利大楼 | 外滩3号(原为外滩4号) | 英资公和洋行 | 文艺复兴式 | ||
04 | 中山东一路5号 | 1925年 | 日清大楼 | 外滩5号 | 英资德和洋行 | 日本近代西洋式 | ||
05 | 中山东一路6号 | 1897年 |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 外滩6号 | 英资玛礼逊洋行 | 维多利亚哥特式 | ||
06 | 中山东一路7号 | 1908年 |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 盘谷银行上海分行 | 英资通和洋行 | 文艺复兴式 | ||
07 | 中山东一路9号 | 1901年 | 轮船招商局大楼 | 夏姿 | 英资玛礼逊洋行 | 文艺复兴式 | ||
08 | 中山东一路10-12号 | 1923年6月23日 | 汇丰银行大楼 |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 英资公和洋行 | 古典主义 | ||
09 | 中山东一路13号 | 1927年12月19日 | 江海关大楼 | 上海海关 | 英资公和洋行 | 折衷主义 | ||
10 | 中山东一路14号 | 1948年 | 交通银行大楼 | 上海市总工会 | 匈牙利鸿达洋行 | 装饰艺术派 | ||
11 | 中山东一路15号 | 1903年 |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中央银行大楼 |
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 德资倍高洋行 | 古典主义 | ||
12 | 中山东一路16号 | 1924年 | 台湾银行大楼 | 招商银行外滩支行 | 英资德和洋行 | 日本近代西洋式 | ||
13 | 中山东一路17号 | 1923年 | 字林大楼 | 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 英资德和洋行 | 后期文艺复兴式 | ||
14 | 中山东一路18号 | 1923年 | 麦加利银行大楼 | 外滩十八号 | 英资公和洋行 | 文艺复兴式 | ||
15 | 中山东一路19号 | 1908年 | 汇中饭店大楼 | 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 司各特(英资玛礼逊洋行) | 文艺复兴式 | ||
16 | 中山东一路20号 | 1929年9月5日 | 沙逊大厦 | 上海和平饭店 | 英资公和洋行 | |||
17 | 中山东一路23号 | 1937年 | 中国银行大楼 |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 英资公和洋行 | |||
18 | 中山东一路24号 | 1924年 |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 | 英资公和洋行 | 新古典主义 | ||
19 | 中山东一路26号 | 1918年 | 扬子大楼 | 中国农业银行私人银行总部 | 英资公和洋行 | 折衷主义 | ||
20 | 中山东一路27号 | 1922年 | 怡和洋行大楼 | 外滩27号 | 英资思九生洋行 | 文艺复兴式 | ||
21 | 北京东路2号 | 1921年 | 格林邮船大楼 | 上海清算所 | 英资公和洋行 | 文艺复兴式 | ||
22 | 中山东一路29号 | 1914年 |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 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 英资通和洋行 | 文艺复兴式 | ||
23 | 中山东一路33号 | 1872年 | 英国领事馆 | 外滩源壹号 | Grossman & Boyce | 文艺复兴式 | ||
24 | 中山东一路33号 | 1884年 | 英国领事官邸 | 百达翡丽源邸 | Grossman & Boyce | 文艺复兴式 | ||
25 | 1907年 | 外白渡桥 | 外白渡桥 | 霍华斯·厄斯金有限公司 | ||||
26 | 北苏州路20号 | 1934年 | 百老汇大厦 | 上海大厦 | 英资业广地产公司 | 装饰艺术派 | ||
27 | 黄浦路15号 | 1907年 | 礼查饭店 | 浦江饭店 |
在外滩众多的历史建筑中,有两座建筑是在近些年才建起来的,一栋位于外滩中段,另一栋位于外滩的最北端。前者为位于外滩15号甲的外滩公共服务中心,而后者是位于中山东一路32号的上海半岛酒店。外滩公共服务中心共5层,仿照20世纪初的风格建成。原来位于此处的是在1950年代落成的一栋简陋的灰白色大楼,与外滩建筑群格格不入,后于2008年拆除[10]。上海半岛酒店作为外滩源的一部分于2010年开业,原址是英国领事馆和上海友谊商店所在地,后者于2004年拆除。[11]因处于外滩的缘故,酒店建筑的设计方案提交了多份才得到批准[12]。建筑采用花岗岩作为外墙材料。而这些花岗岩与外滩其它不少建筑采用的花岗岩来自同一个采石场[12]。此外从1970年代初开始,黄浦公园至延安路轮渡站之间约1000多米的黄浦江沿岸防汛墙成为恋人约会场所,并被称之为外滩情人墙[1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