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府元为夔州路,属四川行省。
- 直领县二:奉节县(附郭)、巫山县;
- 州七:施州(领建始县1县)、达州((领通川县、新宁县2县)、梁山州(领梁山县1县)、万州(领武宁县1县)、云阳州、大宁州,开州[2]。
- 洪武三年(1370年)置平利县、洵阳县、石泉县三县,属大宁州[3]。
- 洪武初置大昌县,属夔州府,后因充军死徙,并入大宁县。永乐初复置。
- 洪武四年(1371年)裁施州,其地入建始县;裁武宁县,其地入同城之万州;分新宁县往属于重庆府;改夔州路为府[4]。
- 洪武五年二月甲辰(1372年3月31日)分大宁州属平利、洵阳、石泉三县,往属陕西汉中府[5]。
- 洪武六年九月己亥(1373年9月17日)降开州为县[6]。
- 是年十二月甲寅(1374年1月30日)降云阳、万二州为县;裁梁山州,其地入同城之梁山县[7]。
- 洪武九年四月甲午(1376年4月29日)降夔州府为散州,裁附郭奉节县;降大宁、达二州为县;省通川县入达县;夔州及府原领之巫山、大宁、云阳、万、开、梁山、建始、达八县,一并往属于重庆府[8]。
- 洪武十年五月戊寅(1377年6月7日)升夔州为直隶州,分巫山、大宁、云阳、万、开、建始、达七县来属[9]。
- 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年12月20日)升夔州直隶州为府,置附郭奉节县;分重庆府忠州属梁山县来属府;置大昌县属府;复置新宁县来属[10]。
- 洪武十四年五月辛卯(1381年5月30日)复置施州,分建始县隶之[11]。
-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裁施州,建始县还属府[12]。
- 成化元年七月己酉(1465年7月26日),析达县五里置东乡县,属府[13]。
- 正德九年(1514年)复升达县为州,分东乡县隶之。
- 正德十年(1515年)割东乡县太平里置太平县,属达州[14]。
至明末,夔州府直领县十;奉节、巫山、大昌、大宁、云阳、万、开、梁山、新宁、建始;州一:达(领东乡、太平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