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神社

臺灣臺北州基隆市義重町已拆毁的神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隆神社map

25.131502°N 121.746819°E / 25.131502; 121.746819

事实速览 基隆神社, 基本信息 ...
基隆神社
基隆神社きーるんじんじゃ Kiirun Jinjya
Thumb
基隆神社入口鸟居及参道
基本信息
位置观澜山 台湾台北州基隆市义重町二丁目31番地
宗教神道
主祭神七柱三座:
天照皇大神
能久亲王、大国魂命、大己贵命、少彦名命
崇德天皇、大物主命
例祭10月28日
6月3日(1917年改)
社格县社
建筑详情
建立时间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
拆毁时间民国五十八年(1969年)
地图
Thumb
关闭

基隆神社日治时期位在台湾台北州基隆市义重町神社[1]。该神社原为1912年设立的“基隆金刀比罗神社”,后于1915年改为“基隆神社”,并在1936年社格升格为县社,主祀能久亲王大国魂命大己贵命少彦名命天照皇大神大物主命崇德天皇[1]。其原址现为台湾基隆市的基隆市忠烈祠基隆中正公园

历史沿革

favicon
2 sources

基隆金刀比罗社

基隆是台湾日治时期最早设置日方行政机关的地区,且基隆港亦是日台之间往来的重要港口,故基隆地区一直有相当数量的日本人居住,也将他们的宗教信仰带入基隆,在基隆神社建立之前,当地已经有真宗本派净土宗曹洞宗的布教所,田寮港游廓区也有末广稻荷社与私人的神棚,但规模都不大,不足以充当镇守地区之“产土型神社”[1]。故后来在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即有日本商人明比实平与建筑基隆发电所的技手小松甚太郎倡建神社,但似未成,直到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基隆日人才又筹建金刀比罗神社日语金刀比羅神社,一来是基于金刀比罗神社所供奉的是航海的守护神,可保佑来往基隆港之船只及旅客,再来是希望基隆建立神社之后便不用远至台北的神社举行仪式[1]。神社选址于基隆港东侧的山坡上(俗称金刀比罗山),其为基隆市区改正计划之公园预定地,且可远望港口及市街,又可远离尘嚣,适合神社设立[2]

木村泰治知道了此神社设立计划后,介绍了台北的有力人士─荒井泰治贺田金三郎泽井市造以发起募款活动,募得了数千圆。同时,因当时预计兴建神社的义重桥一带有国有地,由基隆的村久太郎、佐藤一景向台北厅井村大吉申请借用[2]。经公文往返多时后,神社的申请案到隔年(1911年)2月23日才通过,但台北厅所借用的国有地有需要得收回时,地上建筑物需要申请方自费拆除[1]。基隆金刀比罗神社于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11月便举行地镇式(动土),隔年逐渐完成本殿与石阶,而身为建社发起人之一的泽井市造则返回日本赞岐金刀比罗宫迎回分灵,暂置其台北住所,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3月才将分灵安座于完工的本殿[1],金刀比罗神社神社的设计是经过土木工程师川上浩二郎的修改蓝图而成[3]

favicon
1 sources

基隆神社

基隆金刀比罗神社镇座式不久,该神社决定改为“基隆神社”,其原因据当时的《台湾日日新报》报导乃是为了筹凑神社的建设经费,实际上举行镇座式时因经费不足,所以拜殿、社务所等建筑都没有盖,而当时因为基隆公会堂也在募集经费,使得神社的筹款更加困难,而改用“基隆神社”的名义,便更有向全基隆居民募款的理由[1]。1913年11月,神社拜殿完工;同年12月,为了更改社号而新增奉祀的祭神─天照大神、能久亲王及开拓三神,并向总督府申请改称为基隆神社。更名申请于大正三年(1914年)4月时通过,之后该神社继续兴建工程,但1914年9月时曾因为暴风雨导致拜殿倾倒及本殿受损,于是决定修复本殿、重建拜殿、新建手水舍及神职宿舍,整体工程于大正四年(1915年)10月完工,11月7日,举行台湾神社分灵镇座式,神社正式改称为基隆神社。基隆神社大鸟居系由后宫信太郎颜国年捐献[2]

基隆神社的例祭日原与台湾神社同在10月28日,后自1917年改为1895年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进入基隆的6月3日[1]。另外在1920年到1924年期间,基隆庆安宫等传统庙宇曾被半强迫地将绕境活动与基隆神社的例祭办在同一天[1]

升格为县社

Thumb
基隆神社本殿,摄于1937年。

刚开始基隆神社并非县社,于是当地日人一直积极募款计划让基隆神社升格,于大正十三年(1924年)组成“基隆神社奉赞会”,但成效不佳,三年来只募到5千多圆。该会后因基隆神社遭受蚁害需要整修,而于昭和二年(1927年)年改为“基隆神社造营奉赞会”,之后在两个月内向当地日人、银行会社与政府机关募款到3万多圆,但离目标7万圆仍有段距离[1]。基隆神社改建第一期工程于1931年进行,包含鸟居、参道及石灯笼的改建,但因募款不顺,三年来只募到5千多圆,故于1932年6月将神社营建相关的事务委由基隆市役所并重新开始募款,直到1933年12月募款完毕,但最后经费的问题是向台北州借款一万圆来解决。于1934年1月,神殿、币殿及拜殿的工程动工,并于同年5月31日竣工,社务所、祭器库、手水舍则至同年中才完工[2]

基隆市役所于基隆神社完工后的隔年(1935年)基隆市役所提出升格申请,之后于昭和十一年(1936年)3月25日时列为县社[1]

战后发展

二次大战后,原基隆神社改作为基隆忠烈祠使用,而神社建筑于民国五十八年(1969年)被拆除改建为现今中国北方宫殿样式之忠烈祠[4]。神社之大鸟居则改建为现今中正公园之牌楼,仍可见部分神社之石灯笼、狛犬及参道。

favicon
1 sources

战利炮

Thumb
摆放在基隆神社前之加农炮

基隆神社大鸟居前方西侧设有一座加农炮,此炮之设置系因基隆宪兵分队长膳英雄为了期望基隆神社的建设能顺利进展,在与基隆市尹桑原政夫讨论后向本岛人劝说募款(张进文、颜窗吟、叶水骞、吴梓生、颜国年、杨万赐、黄仁祥、王涂盛、杨大辉、云元铁工所、刘猛仔、简秋金、苏先致、许梓桑皆各捐献100圆,帝国在乡军人会日语在郷軍人会基隆分会捐献1,330圆),再向军方交涉后买下,后由帝国在乡军人会基隆分会于1932年9月13日进献予基隆神社,并在同年12月16日完成设置。此炮曾放在台湾南部的海岸,加农炮口径8吋、炮长28口径,重28吨,射程约一万米[2]。此炮现放置在基隆市役政公园内。

田总督命名纪念碑

基隆神社设有一田总督命名纪念碑,于昭和11年(1936年)所设立,石碑材质应为石英安山岩,并刻有台北州知事今川渊所提碑文:正面“山 大正八年 田总督命名”及侧面“昭和十一年六月 今川台北州知事书”。

石碑于2020年,忠烈祠一带山地发现。碑体上方断裂,原本正面碑文应为“观澜山 大正八年 田总督命名”,属于山号碑。观澜山的命名,可回溯至1920年6月2日《台湾日日新报》〈基隆山顶の总督 全市を俯瞰しつつ 说明を听取す〉,内文即提及到请田健治郎总督纪念命名一事。此外于《田健治郎日记》1920年5月31日之内文“辞而历巡港务所及基隆支厅,遂一拜基隆神社而登其后山。眺望阔大,基隆港之大势,入于一望之中。山未有名,依求命名观澜山。”亦可得知。

不过事件与碑文内容相差一年,推测命名并非当下之事,所以才会有此状况。目前石碑藏收于基隆市文化局,并为列册追踪文物。

参拜人数

更多信息 年份, 内地人 ...
基隆神社参拜人数统计[2]
年份 内地人 本岛人 合计
1931年 61,700 9,200 70,900
1932年 55,600 8,300 63,900
1933年 72,500 10,800 83,300
关闭

神职人员

更多信息 职位, 姓名 ...
基隆神社神职人员一览[2]
职位 姓名 任期 备注
社掌 和田千代次郎 1913年11月7日至1914年7月31日 兼任台北稻荷神社社掌
社掌 栗本藤次郎 1913年8月1日至1929年11月15日
社掌 杉田希仙 1929年11月16日至1933年10月20日
社掌/社司 原友次 1933年10月21日至1936年6月 基隆神社于任内升为县社
社掌/社司 海江田勇袈裟 1936年6月至1945年
关闭

祭日

  • 1月1日:岁旦祭
  • 1月3日:元始祭日语元始祭
  • 2月11日:纪元节
  • 2月17日:祈年祭日语祈年祭
  • 3月春分:春祭皇灵遥拜
  • 4月3日:神武天皇遥拜祭
  • 4月29日:天长节祭(时任昭和天皇生日)
  • 6月2日:例祭宵祭
  • 6月3日:例祭(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入基隆之日)
  • 6月17日:始政记念祭
  • 6月30日:大祓日语大祓
  • 7月3日:御神幸祭
  • 9月秋分:秋季皇灵遥拜
  • 10月10日:琴平祭
  • 10月17日:神尝祭日语神嘗祭
  • 10月28日:台湾祭(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祭日)
  • 11月3日:明治节日语明治節祭(明治天皇生日)
  • 11月23日:新尝祭日语新嘗祭
  • 12月25日:大正天皇遥拜祭
  • 12月31日:大祓[2]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