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阿曼德·亚瑟·约瑟夫·休克尔(德语:Erich Armand Arthur Joseph Hückel[1],1896年8月9日—1980年2月16日),德国物理学家和物理化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有两项:

事实速览 埃里希·休克尔, 出生 ...
埃里希·休克尔
Thumb
1938年的埃里希·休克尔
出生(1896-08-09)1896年8月9日
德国柏林
逝世1980年2月16日(1980岁—02—16)(83岁)
德国马尔堡
关闭
Thumb
1935年一次物理学会议中的休克尔(左前)
favicon
1 sources

生平

休克尔生于柏林市郊的夏洛滕堡。他于1914年至1921年间在哥廷根大学学习物理数学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在哥廷根大学担任助手,但不久后就在苏黎世成为了彼得·德拜的一位助手。正是在那里,他于1923年与德拜提出了他们的电解质溶液理论(德拜–休克尔理论),通过考虑离子间的作用力来说明强电解质溶液的性质,以解释他们所引入的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和热力学的活度系数[2]

他1928年和1928年在英国丹麦度过。与尼尔斯·玻尔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休克尔成为斯图加特大学(当时称为Technische Hochschule,理工大学的意思)。1935年,他搬到了马尔堡菲利普斯大学,在那里他于1960年被任命为正教授,虽然那只是在退休之前一年。他是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

favicon
1 sources

不饱和有机分子的理论

休克尔因为简化了处理平面不饱和有机分子量子力学方法而闻名。1930年,他提出了一种σ/π分离理论来解释烯烃的碳碳双键无法自由旋转。1929年,这个模型经扩展之后被兰纳-琼斯用于解释三线态氧[3]根据休克尔的理论,乙烯中只有σ键与C-C连线轴向对称,π键则不是,这限制了C=C键的旋转。1931年,他推广了他的分析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对苯和其他环状共轭烃的描述。尽管这是有机化学不可否认的里程碑,他的理论在二十年内都没有得到广泛承认。他缺乏交流沟通的能力对此有一定影响。判断平面环烯烃是否具有芳香性的休克尔4n+2规则十分有名,但它最早是由威廉·冯·艾格斯多林英语William von Eggers Doering在1951年一篇关于环庚三烯酚酮的论文中明确介绍的。[4]迈克尔·詹姆斯·斯图尔特·杜瓦英语Michael J. S. Dewar已于1945年发现环庚三烯酚酮具有芳香性。

1936年,休克尔发展了π共轭双自由基非凯库勒分子)的理论。第一个例子Schlenk-Brauns烃于同年发现。解释这样的双自由基的成就通常归功于克里斯托弗·龙格–希金斯英语H. Christopher Longuet-Higgins,而他提出理论是在1950年。[5]

1937年,休克尔完善了关于不饱和有机分子中π电子的分子轨道理论。这在今天仍然在有些情况下用作近似处理,尽管1953年提出的PPP方法(π自洽场方法)更为精确。扩展休克尔方法σ电子和π电子都适用,起源于1962年威廉·利普斯科姆罗德·霍夫曼关于非平面分子的研究。

favicon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参考资料

扩展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