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林尾桥,又称坪林旧桥[1],为台湾新北市坪林区梁桥,建造于日治时期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曾为台北市宜兰市必经之桥梁,为直辖市定古迹

事实速览 坪林尾桥, 位置 ...
坪林尾桥
Thumb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
新北市坪林区
24.934721°N 121.711456°E / 24.934721; 121.711456
建成时间大日本帝国 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
公众参观参观费用:免门票
官方名称坪林尾桥
类型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桥梁
详细登录资料
关闭
favicon
1 sources

坪林旧桥沿革

  • 兴建年代: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2],设计者为十川嘉太郎
  • 完工通车:大正元年(1912年)[2]
  • 修复时间:第一座桥墩曾于大正十三年(1924年)间遭洪水冲毁流失,旋由日方派工程师浦田佐先生来台,配合协助本地百姓完成修复屹立至今。[2]
  • 功成身退:1998年7月24日,坪林拱桥(又名坪林景观桥)完工通车,正式取代坪林旧桥扮演乡内交通桥梁角色,目前仅供人行与机车通行使用。[2]
  • 百废待兴:2006年11月21日遭工程毁损,正待指定古迹后予以修缮。
favicon
1 sources

建筑特色

  • 建筑在北势溪上游岩盘上,以岩盘为基底,地基略浅。为保护桥墩稳固,采用船形破水式桥墩,桥墩与溪水流方向未成直角交会,而是斜斜交会,以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撞力。
  • 根据溪水的水流速度不同,每根桥墩的方向都不一样,展现建筑工艺智慧。
  • 日本建筑师采用对称图形建造坪林旧桥,类似巴洛克式建筑的风格,巴洛克风格源自于欧洲的意大利,曾在17世纪风行各国。日人引进此风格,隐含象征着权力、财富与殖民,在建筑上之展现。
  • 战时物资缺乏,故水泥及钢筋皆来自于日本本土,且钢筋十分纤细;其余建材诸如砂石等,于北势溪就地取材,呈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克勤克俭的节约风格。

环境特征

  • 北势溪水过坪林旧桥后,产生石滩,水花显现白光,佐以青绿澄澈溪水,加以旧桥的巴洛克式风格,展现出迷人的旖旎风景。
  • 2006年11月21日以前,坪林旧桥西岸仍为森林一片,森林侧有回旋式的楼梯通下通观鱼步道,景色优美。

提报古迹

  • 因当时的坪林乡公所于旁边兴筑国中路北宜公路衔接桥[3],拆除既有观鱼步道。后欲复建,遂故意拆除古桥部分。
  • 2007年9月19日:地方人士向当时的台北县政府文化局反映破坏古迹乙事,约莫十月中文化局始告知[4]坪林旧桥并非法律上古迹,纵使文化价值高,仍无文化资产保存法之适用。
  • 2007年10月22日:地方人士立即提报坪林旧桥为古迹。
  • 2007年11月9日:当时的台北县政府文化局将坪林旧桥列为暂定古迹
  • 2008年8月19日:报载已列入县定古迹。[5]
  • 2008年9月16日:公告为县定古迹,正名为“坪林尾桥”。[6]
faviconfaviconfavicon
4 sources

相关文献

  • 坪林乡公所制,《坪林旧桥沿革(记事)》石碑,2000年5月。
  • 台北县坪林乡公所,《坪林乡志》(台北:坪林乡公所,2002年6月),页387-388。
  • 台北县坪林乡公所,《岁月》(台北:坪林乡公所,2008年7月),页21-22。
  • 二村 悟・后藤 治,《台北县坪林郷:坪林旧桥について》,都市与建筑保存之相关法令与技术-中日国际研究交流座谈会,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センター,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国立科学博物馆产业技术史资料情报センター・工学院大学建筑系,pp30–33,2006.11。[7]
  • 王奕晟,《论文化资产保存法暂定古迹程序之利弊-从台北县坪林尾桥指定古迹案谈起》,2008年11月。[8]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