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头龙属(学名:Sphaerotholus)是厚头龙科恐龙的一个属,生存于晚白垩世的美国西部和加拿大。迄今已有五个种被描述:模式种古氏圆头龙(S. goodwini)发现于科特兰组丹纳辛段(Den-na-zin Member)可能还有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县果园组(晚坎帕期)的化石森林段(Fossil Forest Member);布氏圆头龙(S. buchholtzae)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卡特县西部的地狱溪组(晚马斯特里赫特期)及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法国人组;埃德蒙顿圆头龙(S. edmontonensis)发现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马蹄谷组;里氏圆头龙(S. lyonsi)发现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恐龙公园组;三重冕圆头龙(S. triregnum)则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加菲尔德县的地狱溪组。
圆头龙属 化石时期:晚白垩世,
| |
---|---|
布氏圆头龙正模标本AMNH 0044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科: | †厚头龙科 Pachycephalosauridae |
亚科: | †厚头龙亚科 Pachycephalosaurinae |
属: | †圆头龙属 Sphaerotholus Williamson & Carr, 2002 |
模式种 | |
†古氏圆头龙 Sphaerotholus goodwini Williamson & Carr, 2002
| |
其它物种 | |
|
发现历史
圆头龙由美国古生物学家托马斯·威廉森(Thomas E. Williamson)和托马斯·卡尔于2002年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首次描述,论文标题为《北美西部一高度衍生厚头龙类新属》(A new genus of derived pachycephalosaurian from western North America)。其中命名了两个物种即古氏圆头龙(Sphaerotholus goodwini)和布氏圆头龙(S. buchholzi),并将曾经的埃德蒙顿伤齿龙归入该属。属名Sphaerotholus组合自希腊语sphaira(意为“球”)及tholos(意为“圆顶”),指该属典型的圆顶状厚头龙类颅骨。古氏圆头龙正模标本NMMNH P-27403由一个不完整的颅骨组成,发现于新墨西哥圣胡安县科特兰组的丹纳辛段。此外作者还将该地层法明顿段(Farmington Member)发现的标本NMMNH P-30068(由一个接近完整的齿骨、一个鳞骨碎片及另一块颅骨碎片组成)归入古氏圆头龙近似种。布氏圆头龙正模标本TMP 87.113.3则包含部分颅骨,由艾米莉·布克霍兹在蒙大拿州卡特县西部的地狱溪组上段收集。[1]
威廉森与卡尔在论文中给出以下鉴定:“与所有其它厚头龙科的差异为,顶鳞骨棒从尾侧看时深度横向减小,周围环绕一排骨瘤、侧腹位有一尖角状突起。”其中将圆头龙视为一种高度衍生的厚头龙类。[1]
2023年,伍德拉夫、肖特和埃文斯命名了该属的两个新种:里氏圆头龙(S. lyonsi)和三重冕圆头龙(S. triregnum)。里氏圆头龙正模标本TMP 2002.12.63于2002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省立恐龙公园东北部的红鹿河北岸发现,收集于恐龙公园组上段,由接近完整的右鳞骨组成。三重冕圆头龙正模标本ROM 53583则于2009年在蒙大拿州加菲尔德县乔丹镇西南约45千米(28哩)处、距冥河盗龙模式产地不足500米(1,600呎)的位置发现。此标本收集于地狱溪组上段,由保存完好的左鳞骨组成。[2]
从坎帕期的新墨西哥到马斯特里赫特期末的蒙大拿州均生存着圆头龙,表明该分类单元存在时间长(约700万年)且分布广泛。[1]
物种
模式种的正模标本(NMMNH P-27403)由一件缺少面部及腭部的不完整颅骨组成。该物种鉴定如下:“从尾侧看时,顶鳞骨棒深度横向减小但程度弱于布氏圆头龙,且顶骨收缩为鳞骨间一层薄片的圆头龙。”种名表彰古生物学家马克·古德温(Mark Goodwin)对厚头龙类恐龙的研究。[1]有研究提出新墨西哥剑角龙是该物种的幼体,因为从形态上区分新墨西哥剑角龙与古氏圆头龙的顶骨架,在直立剑角龙的生长历程中会逐渐消失。[3][4]
布朗和施莱基耶于1943年根据阿尔伯塔省马蹄谷组发现的三个圆顶命名埃德蒙顿伤齿龙。[5]威廉森与卡尔认为该物种无效,[1]尼古拉斯·朗里奇(Nicholas Longrich)等人则于2010年将其更名为埃德蒙顿圆头龙,并指出其与古氏种的区别为圆顶背面有一对小角、与布氏种的区别为顶骨细长。[6]埃德蒙顿圆头龙曾被当作剑角龙的一个种,后者长2米(6.6呎)、重40千克(88磅),体型与之近似。[7]
布氏圆头龙正模标本(TMP 87.113.3)由地狱溪组发现的一件不完整颅骨组成。该物种被鉴定为顶骨与鳞骨广泛接触且宽度足以承放顶鳞骨瘤、顶鳞骨棒尾侧边缘较浅、侧面尖角形骨瘤尺寸缩减且位于顶鳞骨棒腹缘之上、顶鳞架侧缘的骨瘤在鳞骨上尺寸缩减并在眶后骨上合并为一道嵴。种名表彰艾米莉·布克霍兹(Emily A. Buchholtz)对厚头龙类的广泛研究。[1]
沙立文(2003年)认为布氏种是埃德蒙顿倾头龙(或埃德蒙顿圆头龙)的次异名。[8]然而,马龙等人(2015年)在对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法国人组布氏圆头龙新标本的描述中指出,根据对形态特征及形态测量值的比较,二者应为不同物种。[9]此外,一项对布氏种的重新描述使用几何形态测量来区分二者。[10]
里氏圆头龙生存于大约7600万年前的加拿大恐龙公园组,由伍德拉夫、肖特和埃文斯于2023年根据一具发育未全的标本所描述。其特征为颅骨背面有两排小骨瘤,与古氏种、埃德蒙顿种及布氏种的单排骨瘤相反。[2]种名表彰化石发现者兰迪·里昂斯(Randy Lyons)。[2]
三重冕圆头龙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地狱溪组中段,由伍德拉夫、肖特和埃文斯于2023年根据一具亚成体标本所描述。[2]其特征为颅骨背面有三排小骨瘤,与布氏种及埃德蒙顿种的单排大型骨瘤相反。[2]种名指其生有三排“王冠”似的骨瘤的圆顶形颅骨类似三重冕。[2]
分类
伍德拉夫、肖特与埃文斯在2023年对里氏圆头龙及三重冕圆头龙描述中,分析了圆头龙属在厚头龙亚目内的地位。作者将该属所有物种恢复为衍生厚头龙亚科的一个单系群,并充当厚头龙族的姐妹群。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如以下分支图所示:[2]
厚头龙亚目 Pachycephalosauria |
| ||||||||||||||||||||||||||||||||||||||||||||||||||||||||||||||||||||||||||||||||||||||||||||||||||||||||||||
参见
- 厚头龙类研究历史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