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相关法定政权的正式官方名称。“国号”与该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通常称谓或名字是不同的概念,例如英国,可以说其现行的“国号”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其在国际上的俗称与自称还有“联合王国”、“不列颠”、“英国”等多种。又如,1871年建立的德国,尽管经历了德意志帝国、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联邦德国等等不同时期,德国对1949年重新建构起来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性质在宪法层面有明确的解释,即,1949年所构建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延续,只是政府重构,而非另外建立的国家[1]也就说,德国依旧是1871年建立的德国,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只是现有政权的正式名称,即中文之“国号”。

中国古代史上,国号的确立往往被作为一个朝代开始的历史标志,并不因其统治的地理区域的改变而改变[2];改朝换代即是原政权灭亡后由新政权取得了统治者的合法地位,故每次朝代更替时会更改国号,类似于古人的别名、别号,做为代表当时法定统治政权的官方名称。一旦国号改变,则往往不被视为同一个朝代。中国古代同时对于国号的应用有着严格的等级标准,例如封国的国名不能称为“国号”,不同等级的封国有不同的国名,以汉朝为例,有昌邑等,都不称作“国号”;藩国则可以拥有国号,并且有时须经由宗主国赐封或予以确认。受古代中国的影响,整个东亚文化圈,都非常重视国号的确立;东亚古代的王朝,多在王朝之初便明确国号,以作为立国的基础,并不轻易改变。

相对而言,西方古代历史上没有特定的国号概念,而更重视王朝的延续。中世纪欧洲的主权国家或附庸国家,多依照该统治区域的历史地理及封建等级命名,如法兰西王国费拉拉公国等。这些领土的“国名”并非其国号,而是仅仅作为一块领土的名称。领土的命名与领主的封建头衔和领土的地理区域绑定,不因领主家族的变更而改变,例如哈布斯堡家族长期控制着西班牙王国奥地利公国等领土[3];然而一旦该领土地理范围或者领主的封建等级改变,其国名便会作相应变更,如博尔索·埃斯特在1471年被教宗保禄二世从费拉拉侯爵擢升为费拉拉公爵,其后该领地便被称为费拉拉公国[4]。欧洲国家所以到了近代才多在宪法或相关法律中明确国号。

现代国际社会,确立国号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也就是说,通常现代国家的国号就是指出该国采用之政体,例如美国的国号为“美利坚合众国”,法国的国号为“法兰西共和国”。

faviconfavicon
4 sources

中国史例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28 sources

国号传统的由来

中国历史最早对于国号这一概念进行的研究与论述,见于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自黄帝,皆同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5] 司马迁论述,“国号”的确立是为了彰显君主的功绩和德行,所以五帝虽然是同姓一脉相承,却分别建立了不同的国号——黄帝建国号为“有熊”,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为“陶唐”,舜为“有虞”,禹建国号为“夏后”,建国号为“商”,建国号为“周”。根据司马迁的记述,可见此时“国号”是作为一种早期国家的象征,“国”在周朝前是各部落盟的领地[6][7],经过演变至周朝时则是成为卫戍王朝的诸侯国[8]。同样成书于汉朝的《毛诗正义·商颂谱》称赞,从虽然历经了多次动乱和迁徙,然而商的国号却延续了下来[2],则说明国号作为一种国家政权或早期国家的象征,不随统治地域的变更而改变。对于国号的应用也有着严格的等级标准,例如封国的国名不能称为“国号”,不同等级的封国有不同的国名,以汉朝为例,有梁国昌邑国代国等,都不称作“国号”;藩国则可以拥有国号,并且有时须经由宗主国赐封或予以确认。当某个历史阶段的原政权灭亡后由新政权取得了,便会改国号代表此政权取得了中原统治者的合法地位。

一般而言名称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或具特别含义。

favicon
4 sources

双字国号

除了早期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国号为双字以外[9],自商朝开始到宋朝以前,中国朝代的正式国号多是单字,而本朝人称本朝国号,一般在国号前冠以“大”字以示尊崇,如成书于唐朝(公元636年)的《隋书》称呼唐朝为“大唐”;而元朝人修纂的《宋史》提到宋国在给金国的国书上自称“大宋”[10]。同时小国称大国或藩国称宗主国时,为了表示尊敬,也往往在其国号前尊以“大”字,如720年成书的《日本书纪》即称同时期的唐朝为“大唐”。在多个王朝并立的时期,各王朝之间相互对立、争夺统治中国的正统性,在国号前加“大”字成为了标榜王朝正统性的一种方式,甚至关系国体国本,例如《宋史》提到过金朝要求宋朝在国书上仅以“宋”自称,被宋的使臣拒绝了,宋朝皇帝非常赞许,认为其维护了国体。

元朝开始,其开国君主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的卦辞,直接将国号定为“大元”,“大”字开始成为了正式国号的一部分;元人修的《辽史》和《金史》中亦分别称辽与金的国号为“大辽”[11]、“大金”[12]明朝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一书中论述国号传统的改变,声称国号包含“大”字的做法始于元朝并被明朝沿用,而汉、唐、宋等朝的国号本身不含有“大”字,仅是一种尊称[13]等朝的正式国号均为双字、以“大”字起头,明朝国号为“大明”,清朝国号为“大清”。

favicon
5 sources

中国近代历史的国号

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直接以中国——这个历史形成的文明古国的名称直接做为国号。“中国”一词最先是一个表示地理意义的词汇(与“四方”相对[14]),逐渐变成了文化意义上的中华文明地区,并产生国家与国家的差异,成为统治领域的泛称[15][16]。汉朝时则将其统治的九州地区皆称为“中国”[17][18][19][20],并把中国做为与西域诸国相对的一体的称呼[21] [22], 进而在清朝时期转变为整个国家的“国名”[23]。例如在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的《尼布楚条约》中,“中国”就以国名的形式出现在条约中。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在《临时约法》中将政体载入国号,规定国号为“中华民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中规定了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favicon
10 sources

中国古代历代国号

更多信息 国号, 朝代 ...
国号 朝代 朝代划分 备注
虞朝 在《左传》、《国语》中,虞夏商周四代连称的文句不胜枚举,引用的都是西周、春秋时人的话。虞舜是虞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夏朝 的儿子西迁到大夏地区后以地名来作为政权名称的,大夏就在今天的山西西南部。在甲骨文里的“夏”是一只蝉的模样,在古人看来,蝉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不断,这从考古中出土的玉蝉就可看出。古人可能注意到了蛹——蝉——蛹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现象,他们认为不断地周期性变化象征着生命的周而复始。
商朝殷朝 相传是商人的先祖契被封到商地,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则根据商人与玄鸟的神话传说,认为商人始祖的诞生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24]。商是由地名演化为部落名。夏朝末年,商族的首领汤起兵伐桀,建立商朝。
周朝 甲骨文‘周’字的写法像“田”的形状,相传周人的始祖后稷就是管理农业的官员,周朝国号的含义与周人重视农业有很深的渊源。或许也与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徙到周原有很深的关系。
秦朝 秦人最早是生活在东方的部族,和商人关系友好。后来武王伐纣时因为站错了队伍被周人惩罚,举族西迁,秦人于是在今天甘肃天水一带繁衍定居下来。从甲骨文字形来看“秦”字为禾草的样子,禾草在古代是饲养马匹的重要饲料,反映了秦人祖先擅长养马的真实历史。
汉朝 西汉东汉蜀汉 汉高祖刘邦曾因被项羽封在汉中郡巴蜀汉中王。因封地而号汉。根据萧何等人的解释:“语曰‘天汉’,其称甚美”,这就是说汉这个国号象征上天银河,有天意护佑,这种全新的解释为刘邦统一全国提供了一种文化上的优势地位。胡阿祥教授在国号研究中特别指出汉在古代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汉,漾也”。汉水的上源是水量较小的漾水,寓意盛大。
新朝 因西汉末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汉政权遭遇危机,儒生根据谶纬学说和天人感应的看法认为应当异姓为帝王。外戚权臣王莽篡汉自立,实施改革,美其名为新政。所以新朝的国号实际寓意与前朝不同,天运重开的意味。遂改国号为新,取自于其最初受封的新都侯。唯新朝政令繁琐,且朝令夕改,王莽改制最终失败,导致新朝急速灭亡。
魏朝 曹操汉献帝封为“魏王”,殁后由其子曹丕承袭爵位,后曹丕代汉自立,建国号“魏”。
蜀汉 刘备称帝前在汉中郡巴蜀自封做汉中王。因其封地及代表承袭汉室而号汉。史家则称为“蜀汉”。
孙吴 孙策汉献帝封为“吴侯”,殁后由其弟孙权受魏文帝封为“吴王”,后孙权称帝,建国号“吴”。
晋朝 西晋东晋 晋的国号有浓厚的谶纬色彩,和东汉末年以来流行的一句“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有关。“晋”字,是上进、晋升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时的司马昭由“高都公”变成“晋公”,地位更高了。这样一来,“晋”既符合“代汉者当涂高”的神秘预言,又符合司马氏的籍贯封地。 司马昭魏元帝封为“晋王”,殁后由其子司马炎承袭爵位,后司马炎代魏自立,建国号“晋”。
隋朝 隋朝的国号,源于随州,本应写作“随”,但隋文帝因忌讳“随”字有“辶”(即走之旁),恐隋朝国运比前朝不长久;遂改“随”为“隋”。隋文帝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因爵位袭封地而号。
唐朝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北周武帝追封为唐国公,爵位袭传到了李渊。后来李渊起兵,自称唐王,以爵位为国号。李渊起兵之地古代为晋地,唐叔虞所封,或亦与此有关。
武周 其父武士彟为初唐功勋,被封为应国公;后改为周国公;再者武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首曰武,遂以为氏。武则天也以周氏后裔自居。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在唐人看来,惟周、汉而已。而唐太宗治世崇汉法,武则天对此颇不亦为然,她主张秉承周礼、恢复周制,所以以“大周”为号。
宋朝 北宋南宋 宋太祖赵匡胤被后周恭帝任命为归德军节度使,驻扎在宋州,所以以宋为国号,表明赵匡胤发迹的地方。
大夏 西夏 唐定难军节度使李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被唐朝封以夏州节度使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州得名,国号称“大夏”。又因其位于宋朝西方,被称为西夏。
大辽 辽朝 西辽南辽北辽 史学界对“契丹”含义最广为接受的说法是镔铁或刀剑之意。后来改国名为“辽”也是“铁”的意思,同时“辽”也是契丹人发祥地辽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与南方的中原政权长期对峙,而称“北朝”,而称中原王朝为“南朝”[25]。辽朝926年灭渤海国,938年据燕云十六州,后灭后晋,自居为继承后晋的中原正统,即使之后退回北方。依据五行德运说的五行相生规律,后晋的“木”德之后为“水”德,因此辽朝以水为德运,并相应以黑色为正色。[26]
大金 金朝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时对群臣说:“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于是,以“大金”为国号,望其永远不变不坏也[27]。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旧土也。国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国之号,盖取诸此。”按出虎亦曰阿之古,阿之古亦称阿古,为谓之乌古。按出虎亦日按春,“按春日金”,故国号名金,在部分文献中,“金源”因此成为金朝的代称[28]。亦有现代学者研究认为,“金”实为女真的汉译,大金国意同“女真国[29]
大元 元朝 北元 大元的国号则取自《易经》。在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颁发建国号诏,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这样的与众不同的国号也显示出蒙古人希望获取中原正统文化的企图,但同时也与大蒙古国、大朝的前国号一脉相承,体现出鲜明的蒙古民族特色。元即"元始"、"为首"、"大之极至"之意。
大明 明朝 南明明郑 大明的国号与宗教有关,与佛教里的白莲教密切相关。根据胡阿祥等学者的研究,朱元璋自比为佛教的明王,所以用“大明”为国号。朱元璋本来就是白莲教徒,而白莲教是崇奉阿弥陀佛的,阿弥陀佛就是明王。元末白莲教宣扬“弥陀出世”的教义,而“弥陀出世”也就是“明王出世”。明王出世就是要拯救乱世苍生,重建稳定祥和的秩序的。此外,亦有可能取自元朝在《易经》选录章句的稍后几句:“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大清 清朝 后金后清 有人认为大清国号的含义与汉文化元典有关。比如《尚书·泰誓》末句为“永清四海”,《诗经·大雅》首句“肆伐大商,会朝清明”,以及《周颂》首句“维清缉熙,文王之典”。据此,“清”乃周室受命之象征。所以用大清作为国号实则宣示了女真人受命为帝,有正统性。这种观点受到皇太极在得到元代的传国玉玺后很快称帝改国号而推测。另外“朱”、“明”两字在五行都属火意,而“火克金”对后金不吉利,皇太极相信风水、五行学说,以水克火,符合五行相克说,因而选取发音近似的合适字代用,以清为国号,明确显示其取代大明的意图。

也有观点认为该词取自蒙古语借词,意为“善战”[30][31],同时合汉文化中的五行德运。也有学者反驳以现代蒙语解释未免果断,并表示该词不仅可拆分为二,在当时官编的满蒙词典均没有此相应用法。[32][33][34]

关闭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9 sources

日本史例

日本历史上王朝延续国祚极长,建国至今约两千六百余年;其皇室并没有改朝换代与换国号。即使被本朝将领或大臣专擅国政,出现武家政权,国号也没更换。其国号从飞鸟时代确立以来,使用至今。日本历史上的国号与朝代关系可见下表:

更多信息 国号, 朝代 ...
国号 朝代 备注
日本 飞鸟时代至今日本国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小野妹子向隋炀帝递交圣德太子国书,其中有著名语句:“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本国以“日出处”自称。
中国史书《旧唐书·东夷传》第一次出现“日本”国号。
唐朝垂拱年间(685年-688年),日本天武天皇制订了《飞鸟浄御原令日语飛鳥浄御原令》,将国号从倭国改成“日本”。
武周大足元年(701年),即日本大宝元年。文武天皇发布第一部正式律法《大宝律令》正式将国号改成“日本”。
1946年《日本国宪法》颁布后国号“日本”。
关闭

越南史例

越南历史上并非每次改朝换代都更换国号。有些朝代传承短暂,且多被本朝将领或大臣篡权建立新朝代,因而有多个朝代曾经使用同一个国号。越南历史上的国号与朝代关系可见下表:

更多信息 国号, 朝代 ...
国号 朝代 备注
大瞿越 丁朝前黎朝李朝 10世纪越南从中国独立时,丁朝建立者丁部领于968年立国号为“大瞿越”,传国两代,被该朝十道将军黎桓篡权,史称前黎朝,未改国号。前黎朝传国三代,被该朝左亲卫殿前指挥使李公蕴篡权,史称李朝,未改国号。
大越 李朝李圣宗起,陈朝,及后黎朝莫朝 1054年,李朝传至第三代皇帝李圣宗,改国号为“大越”;其后的陈朝沿用该国号,到胡朝建立后一度于1400年将国号改为“大虞”。随后越南被明朝统治;到1428年再次独立时统治越南的后黎朝又恢复国号“大越”,莫朝等沿用之,直至19世纪初。
南越越南 阮朝初到1839年 到19世纪初阮朝统一越南后,阮朝创立者阮福映一度主张将国号改为“南越”,但当时大清帝国政府认为历史上的南越国涵括了华南地区,字面含义与阮氏政权统治范围不符,经交涉最后决定将国号改为“越南”,而阮福映亦被清嘉庆帝正式册封为“越南国王”。
大南 自阮朝明命帝 阮朝明命帝于1839年一度将国号改为“大南”,但到20世纪又恢复了“越南”国号,并使用至今。
关闭

同一时期的越南在中国、日本等国的别称则有安南交趾等;而大越时期的越南虽然国号为大越,其君主同时亦接受中国的册封封号安南国王

朝鲜史例

朝鲜半岛历史上政权延续国祚比较长;并没有频繁的改朝换代与换国号。朝代国祚通常的比较长,且多被本朝将领或大臣篡权建立新朝代,因而受到中原王朝影响。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国号与朝代关系可见下表:

更多信息 国号, 朝代 ...
国号 朝代 备注
新罗 统一新罗前三国时代后三国时代 公元503年始定国号为新罗,之前曾经用过“鸡林”、“斯罗”等国号,而最早的历史接近于部落联盟国家或者城邦国家。
高丽 高丽国高丽太祖 高丽太祖王建为何定国号为高丽,在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一般认为,高丽国号取自东北亚古国高句丽的简称,高丽成宗时期的大臣徐熙曾明确表示:“我国即高勾丽之旧也,故号高丽”。[35] 这可能王建曾经服事的弓裔打出的高句丽旗号有关。高丽时代阿拉伯商人将此名称传播到欧洲世界。韩国的英文名“Korea”就是高丽英文名“Goryeo”的变形。[36][37][37]

高丽时代的一些场合下,人们会冠以上国名号作为全称,见于史料的有“有唐高丽国”、“有晋高丽国”、“有(大)宋高丽国”、“有(大)元高丽国”等称谓,但臣事时则无此习惯,单称“高丽国”。[38]

有观点认为高丽国号取自“山高水丽”一语的缩写,但可能只是后人附会而已。[39]

朝鲜 朝鲜王朝初到1897年 “朝鲜”一词本为东方古国的国名,高丽时开始将本国与“朝鲜”挂钩,并成为其别称。如高丽后期李承休所作《帝王韵纪》中如此介绍本国:“辽东别有一乾坤,斗与中朝区以分。洪涛万顷围三面,于北有陵连如线。中方千里是朝鲜,江山形胜名敷天。耕田凿井礼义家,华人题作小中华。”[40]明太祖朱元璋赐高丽的诏书中写道:“咨尔高丽国王王颛,世守朝鲜'……”。[41]李成桂在篡夺高丽王位后自称为“高丽王”,即位后即对明朝称“权知高丽国事”,并遣使赴明,权知高丽国事的地位被中国认可。伴随着王朝更替,李成桂也受到更变国号的请求,在与重臣们共同商讨国号变更事宜后拟定两个国号——“朝鲜”(古朝鲜国名)和“和宁”(李成桂之父李子春就仕之地)奏请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圈定朝鲜二字,下圣旨称[42]:“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在有些场合下,朝鲜也会在国号前冠以上国名号,最常见的是“有明朝鲜国”,此外还有“皇明朝鲜国”、“大明朝鲜国”等称谓(但未见冠以大清国号的例子)[43]
大韩 大韩帝国 1897年,高宗由于独立协会在朝鲜国内外的政治压力,从俄国驻朝鲜公使馆回到德寿宫,并于10月12日凌晨2时在圜丘坛祭天并登基称,李熙登上金黄色座椅,接过了新制的“大韩国玺”,穿上十二章衮冕称帝,改年号为“光武”,李熙从圜丘返回庆运宫,于正午12时在太极殿举行百官朝贺仪式,改王世子为皇太子,追封闵妃为明成皇后。晚上,“长安(指汉城)各家遍挂灯笼,亮如白昼,家家户户高挂太极国旗,以彰显人民的爱国之心”。[44]次日晨8时,李熙莅临庆运宫太极殿,颁布登基诏书,宣布国号为“大韩帝国”,以示独立,放弃箕子所封、明朝所赐的“朝鲜”国号。
关闭

同一时期的朝鲜在中国、日本等国的别称则有高丽东国等;而李朝时期的朝鲜虽然国号为朝鲜,其君主初期时候同时亦接受明清两代的册封封号高丽国王

faviconfaviconfavicon
10 sources

现行其他国号

现有主权国家国号带“方位词”的国家政权一览表

更多信息 国名, 方位词 ...
国名 方位词
 东帝汶
 南非
 南奥塞梯
 南苏丹
 越南
 北马其顿
 北塞浦路斯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中非
关闭

现有主权国家更改过两次以上国号的国家政权一览表

更多信息 主权国家, 先前国号 ...
主权国家 先前国号 更改国号 最近一次更改时间
 阿富汗 阿富汗酋长国
阿富汗王国
阿富汗共和国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阿富汗伊斯兰国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
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2021年
 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亲王国
阿尔巴尼亚王国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1990年
 奥地利 奥地利大公国
奥地利帝国
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
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
奥地利联邦国
奥地利共和国 1955年
 安哥拉 安哥拉人民共和国 安哥拉共和国 1990年
 阿根廷 拉普拉塔联合省
阿根廷邦联
阿根廷共和国 1861年
 亚美尼亚 外高加索民主联邦共和国
亚美尼亚山地共和国
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亚美尼亚共和国 1991年
 阿塞拜疆 外高加索民主联邦共和国
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
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阿塞拜疆共和国 1991年
 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白俄罗斯共和国 1991年
 贝宁 达荷美共和国
贝宁人民共和国
贝宁共和国 1991年
 玻利维亚 玻利维亚共和国
秘鲁-玻利维亚邦联
多民族玻利维亚国 2009年
 波黑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995年
 巴西 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王国
巴西帝国
巴西合众国
巴西联邦共和国 1967年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亲王国
保加利亚王国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1990年
 布基纳法索 上伏塔共和国 布基纳法索 1984年
 柬埔寨 柬埔寨保护国
高棉共和国
民主柬埔寨
柬埔寨人民共和国
柬埔寨国
柬埔寨王国 1993年
 喀麦隆 喀麦隆联邦共和国
喀麦隆联合共和国
喀麦隆共和国 1972年
 刚果共和国 刚果人民共和国 刚果共和国 1969年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共和国
扎伊尔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1997年
 科摩罗 科摩罗伊斯兰联邦共和国 科摩罗联盟 2002年
 哥伦比亚 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新格林纳达共和国
哥伦比亚共和国 1831年
 克罗地亚 克罗地亚独立国
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克罗地亚共和国 1991年
 捷克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捷克共和国 1992年
 埃及 埃及苏丹国
埃及王国
埃及共和国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阿拉伯联邦共和国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1982年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公国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爱沙尼亚共和国 1991年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帝国
社会主义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 1991年
 法国 法兰西王国
法兰西帝国
法兰西国
法兰西共和国 1944年
 斐济 斐济主权民主共和国
斐济群岛共和国
斐济共和国 2011年
 冈比亚 冈比亚伊斯兰共和国 冈比亚共和国 2017年
 格鲁吉亚 外高加索民主联邦共和国
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
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格鲁吉亚共和国
格鲁吉亚 1995年
 德国 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
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
北德意志邦联
德意志邦联
德意志国
大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90年
 希腊 希腊王国
希腊国
希腊共和国 1974年
 几内亚 几内亚人民革命共和国 几内亚共和国 1984年
 海地 海地帝国
海地国
海地王国
海地共和国 1859年
 匈牙利 匈牙利王国
匈牙利民主共和国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匈牙利 2012年
 印度 印度帝国
印度联邦
印度共和国 1950年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1950年
 伊朗 伊朗崇高国
伊朗帝国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1979年
 伊拉克 伊拉克王国
阿拉伯联邦
伊拉克共和国 1958年
 意大利 罗马王国
元老院与罗马人民
意大利王国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意大利共和国 1946年
 日本 大日本帝国
日本国
日本国 1947年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汗国
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阿拉什自治国
哈萨克自治社会主义共和国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1991年
 吉尔吉斯斯坦 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吉尔吉斯自治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
吉尔吉斯共和国 1991年
 利比亚 利比亚联合王国
利比亚王国
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利比亚
利比亚国 2013年
 黑山 黑山公国
黑山王国
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
黑山共和国
黑山 2006年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 莫桑比克共和国 1990年
 缅甸 缅甸国
缅甸联邦
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缅甸联邦共和国 2010年
 北马其顿 马其顿人民共和国
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
马其顿共和国
北马其顿共和国 2018年
 阿尔察赫共和国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亚美尼亚共和国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
阿尔察赫共和国 2017年
 韩国 高丽
朝鲜国
大朝鲜国
大韩帝国
朝鲜人民共和国
大韩民国 1948年
 苏丹 苏丹民主共和国 苏丹共和国 1985年
 西班牙 西班牙共和国
西班牙国
西班牙王国 1975年
 德涅斯特河沿岸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 1991年
 英国 英格兰共和国
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共和国
大不列颠王国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1927年
 乌兹别克斯坦 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1991年
 越南 大越
越南
大南
越南帝国
越南国
越南民主共和国
越南共和国
越南南方共和国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976年
 也门 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
南阿拉伯联邦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南也门人民共和国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也门民主共和国
也门共和国 1990年
 津巴布韦 罗德西亚
津巴布韦罗德西亚
津巴布韦共和国 1980年
关闭

参见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