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中,同类相食、自相残杀或种内自残是指以同类作为食物的行为。在动物界中,这是常见的生态互动,记录中有逾1,500物种有此行为,疾病、饥饿及族群密度都有可能导致同类相食的发生[1][2]。同类相食在海洋世界中较为常见,通常陆地上的高级物种较少发生此现象。哺乳动物(含人类)的同类相食行为会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种类
指雌性在交配前、交配时或交配后将雄性吃掉来为繁殖补充营养,这样能够产下更加健康的后代,是否吃掉的概率取决于雌性的饥饿程度;在极少数情况下,雌雄角色会互换[3][4]。有此行为的包括雌性红背蜘蛛、黑寡妇蜘蛛、螳螂、蝎子。
人相食的原因大致上可分为多种,例如天灾、仇恨或地区习俗等。天灾例如饥荒、蝗灾,地区习俗例如食人族。其中最著名的食人事件为发生在1846年至1847年之间发生的唐纳大队事件或太平洋战争末期的光苔事件与父岛事件,以及中共文革时代,大量食用两脚羊事件。
指较年长、体型较大的同类吃掉较年轻、体型较小的同类,一般认为其目的是减少竞争者,自然界中同类相食通常有助于增加该物种的适存度。
体型有关同类相食的一个例子是又称秋行军虫的草地贪夜蛾。草地贪夜蛾的幼虫普遍有同类相食的行为;然而有研究显示草地贪夜蛾的同类相食可能会造成其适存度降低,包括生存率降低、蛹的重量降低、发育速度减缓等,而此行为的正面影响仍不清楚,可能与减少种内竞争有关[5],还有野外实验显示族群个体密度大时,被掠食者捕食的几率也会上升,因此透过同类相食降低个体密度可能可以减少被捕食的风险[6]。
亦作“胎内互残”[7],指在子宫内数个胚胎中,较大或强的吸收了较弱的作为营养,最后只有一或两个出世。鲨鱼种类中,现已确知沙虎鲨(学名:Carcharinus taurus)有此情形,其它少数几个鲭鲨属的成员则疑似有此类情形。[8] 生存于石炭纪时期的全头亚纲宫齿鲛属被认为也具有子宫内同类相食的行为,主要证据来自于其所发现到刚出生不久的幼年个体化石已具有锐利如嘴喙的牙齿,且肠中还残留有粪便[9]。
参见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