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米·多纳尔·威尔士(英语:Jimmy Donal "Jimbo" Wales,香港又译卫詹美[3][4][5];1966年8月7日—),美籍企业家,维基百科的创始人之一,现为维基媒体基金会理事会荣誉主席,同时拥有网络托管公司Fandom(改名前为Wikia)[6][7]。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2020年2月10日) |
威尔士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亨茨维尔,获得奥本大学金融学学士学位和阿拉巴马大学金融学硕士学位。他在就读研究所时,曾任教于两所大学。然而,为了得到金融行业工作,他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就离开了。之后,他成为芝加哥某期货期权公司的办公室主任。1996年,他和两位伙伴创立Bomis,一个重点介绍娱乐和成人内容,面向男性的门户网站。这家公司其后为Nupedia及其继承者维基百科提供了创始资金。
2001年1月15日,威尔士与拉里·桑格等人创立维基百科。威尔士身为该项目的促进者和代言人,被称为维基百科的共同创立者之一。
威尔士目前任职于维基媒体基金会的理事会,并被理事会认可为“组织创立者”。2004年,他重新创立盈利性维基社群网站Wikia。2006年5月,吉米·威尔士被《时代周刊》选为100个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8]。
早年经历
吉米·威尔士于1966年8月7日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亨茨维尔[9][10]。父亲为杂货店经理,现已退休[11];母亲及祖母经营小型私校[12],他就读于传统的单课室校舍[12][13]。威尔士在母亲的学校中接受教育。学校将一到四年级的学生和五到八年级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他所在的年级通常只有四名学生[7]。
2005年,时代周刊将吉米·威尔士写成“在家中接受教育”[14][15]。严格来说这并不正确,因为他在小型私校中学习,但由于母亲与祖母是他的小学老师,故他也承认在一定程度上与类似于在家中接受教育[14]。该校的教学理念深受蒙特梭利影响,给予学生较大的选修科目上的自由。回忆小学生活时,威尔士称他曾花大量时间阅读一本叫"World Book"的百科全书[16]。
八年级的时候,威尔士考入了一所在当地较为知名的大学预备学校拉尔夫中学[17]。该校是早期支持电脑教室,并将电脑应用到教学的学校之一。虽然该学校学费昂贵,但他全家梦寐以求他考入此校。由于他的母亲、祖母都是小学教师,因而全家人十分重视教育,故仍供他入读。[18]“我的家庭对教育很坚持…是很传统的观念,认为知识和读书是改善生活的基础。”[14]他在奥本大学获取金融学学士学位,后在亚拉巴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离开时获取硕士学位[14]。之后他到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主校区攻读财务学的博士,而且在两所大学攻读博士时出任助教,不过他认为论文非常无聊,所以没有完成论文,以致于最终未能获取博士学位[14]。
事业经历
1994年,威尔士在芝加哥任职期货及期权交易员[14][19][20],而且表示自己很早就迷上网络,闲暇时会写电脑代码。他在亚拉巴马州求学期间迷上了虚拟角色扮演游戏MUD,由此体验到了电脑网络培育大型合作项目的魅力[21][22]。
受到网景1995年公开募股的启发[12],威尔士决定离开金融交易领域,通过互联网自主创业[21]。1996年,他与两位合伙人创立门户网站Bomis[12][23],为提供用户生成内容的网络群,一时以色情图片为卖点。威尔士将其形容为“以男人为导向的搜索引擎”,类似于《美信》的市场[13][14][24]。但Bomis最终没能获得成功[12][13][25]。
尽管Bomis难以盈利,但却给了威尔士去追求他更为热衷的事物——线上百科全书的资金[13]。同时,20世纪90年代主持致力于客观主义哲学的在线讨论小组时,威尔士碰到了哲学怀疑主义者拉里·桑格[7]。这两人曾互相对各自项目的列表作详细辩论,最终在线下碰面并相交[7]。
几年后,决定推行百科全书项目后,威尔士寻求有资格的学者去推动它。威尔士找来当时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博士生的桑格,担任总编,终于在2000年3月推出同行评审、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Nupedia(自由的百科全书)[13][14]。Nupedia背后的意图是想让各种主题的对应专家撰写条目,并在条目旁边卖出广告以盈利。该计划的特点是广泛同行评审的过程,旨在使条目的质量媲美专业百科全书[26]:
当时的想法,是想让成千上万的志愿者用全部语言写一部在线百科全书。起初,我们发觉自己的组织方法,管理严密、结构严谨、有学术性、方法古板。这对志愿编者而言谈不上有趣,因为我们有众多针对条目评论,并予以反馈的学术同行评议委员。这类似于在读研究生递交论文时,基本上会受到恐吓。
——2007年1月31日,吉米·威尔士写于Nupedia项目《新科学人》
2009年10月的讲话中,威尔士回忆起自己试图撰写一篇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罗伯特·C·默顿的文章,尽管曾写过期权定价理论论文且熟悉学术论文,但在向一位担任同行评审委员的知名金融学教授提交首个草案时就被吓倒。威尔士意识到这个时候Nupedia的模式已行不通[27]。
2001年,极限编程发烧友本·科维玆认为要忍受繁琐的审核过程,是Nupedia增长缓慢的原因之时,桑格就把Wiki概念介绍给他[28]。科维玆建议采用Wiki,允许编者同时做出贡献,逐渐推广至全计划,从而打破Nupedia的瓶颈[28]。桑格对这个构思很是兴奋,后来就把他告诉了威尔士,两人在2001年1月10日打造出首个Nupedia维基。维基最初的设想是一个全民撰写条目,经志愿专家审阅后发布的合作项目。但Nupedia的多数专家认为这个项目没搞头,担心专业研究被业余内容混入,编辑材料危及资讯完整性,从而损坏百科全书的公信力。鉴于此,桑格将该维基项目定名为“维基百科”[29],五天后用单独域名上线[20][25]。
本来,Bomis计划把维基百科打造为盈利业务[30]。桑格认为维基百科不过是协助Nupedia发展的工具,但威尔士却认为维基百科有真正协作式的权利,计划努力开放知识建构[31][32][33]。最初,桑格和威尔士都不知道维基百科行为产生的后果[20][22]。威尔士担心出现可能会产生“完全垃圾”的最坏情况[20]。令桑格和威尔士感到惊喜的是,维基百科上线仅数天,条目数量已超越Nupedia,还出现编辑小组[19][22]。网站早期的许多贡献者都熟悉自由文化运动的模式,其中不乏像威尔士那样的开放原始码运动同情者[34]。威尔士表示,他起初很担心“人人都可以编辑的百科全书”的开放编辑概念,有时他会在晚上醒来监视被添加的东西[35][36]。然而,早期的编辑骨干设立了一个强大的、可自我调节的社区,这被证明有利于项目的发展[13]。
桑格负责维基百科的早期开发和项目指导[29][37]。在他2005年于Slashdot回忆录中,把更广泛的想法归根于威尔士:“开放原始码、协作的百科全书、开放普通人贡献的想法,完全是吉米想出的,不是我,资金完全是Bomis的”,他还称:“这部百科全书的实际发展给了我工作量[38]。”桑格致力于Nupedia和维基百科的推广,直到2002年2月终止资助他的位置[39]。同年3月1日,桑格辞任Nupedia主编,移至维基百科担纲“主要组织者”[40][41]。Bomis早期向维基百科提供资金,还在维基百科刊登广告,直至桑格的离去减少成本,计划以非营利基金会取而代之[30]。
威尔士曾断言他是维基百科的唯一创始人[43],但因桑格被指定为共同创始人而遭公众质疑。早在2001年9月的《纽约时报》[44]和2002年1月维基百科上线发布会[45],桑格和威尔士被指定为联合创始人。同年8月,威尔士才将论调改为“维基百科‘联合创始人’”[46]。桑格把个人网页收集到链接集合,似乎证实与威尔士联合创始人的地位[29][47]。例如,桑格和威尔士历史性的引述,或是早期新闻稿和引文对联合创始人的描述[29]。2006年2月,威尔士援引《波士顿环球报》的说法,称桑格“荒谬”[48],称2009年4月的采访是“傻瓜辩论”[49]。
2005年末,威尔士编辑自己在英文维基百科上的自传条目。作家罗杰斯·卡登海德在他编辑的版本中挂上注意模版,称威尔士已删除桑格是维基百科联合创始人的参考资料[50][51]。桑格表示:“看到这样的修改,似乎是吉米正试图修改历史,这不过是徒劳,因为我们美好新世界的活动开放,通信已最大化,真相总会大白[24][52]。”威尔士注意到修改Bomis的来源,会淡化他对前任公司产品的涉及程度[20][24]。虽然威尔士争辩他修改内容的唯一目的,是想提高内容的准确性,他对编辑自己传记表示道歉,这种做法通常不被维基百科鼓励[24][52]。
2004年接受Slashdot采访时,威尔士概述了他对维基百科的愿景:“想象一下,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自由使用所有人类知识的总和,这就是我们在做的[53]。”尽管被指定为维基媒体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和名誉主席,威尔士的社交资金,仍给予他仁慈独裁者、立宪君主和精神领袖的定位[54][55][56]。2014年接受采访时,威尔士表示,他“一直拒绝‘仁慈独裁者’这一称谓”,却自认是“立宪君主”[57]。他是早年最接近计划的发言人[7]。维基百科的增长和突起,将威尔士打造成网络红人[58]。尽管他在成立网站从未出过美洲,但就其作为公众形象的国际性恒定基础,他对维基百科计划的参与可见一斑[7][59]。
与拉里·桑格离开维基百科的方式不同[60],威尔士难以放手[60]。尽管参与到其他计划,威尔士还是放不下在维基百科的角色,他2008年告诉《纽约时报》:“对我而言,放手不是一种选择……不要太过戏剧化它,但是,‘以这个星球上的所有语言,向每个人建造和分发尽可能高质量的自由百科全书’,一直是我的追求[55]。”2010年5月,英国广播公司报道,项目志愿者群体超出他们对威尔士轻率和不民主方式的认知,来删除色情图片,批评威尔士“被荒淫冲昏头脑”后,威尔士已放弃他维基共享资源(承载了维基百科姊妹项目的多媒体内容)的众多技术权限[61]。
2003年中旬,威尔士在佛罗里达州圣彼得斯堡成立了非牟利性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后来把总部迁至旧金山[62][63]。维基百科的所有知识产权和相关域名被移到新的基金会[64],照应建立百科全书及其姊妹计划的总方针[22]。威尔士一直是维基媒体基金会董事会信托成员,在2003到2006年担任董事长[65]。2006年以来被授予名誉董事长的荣誉称号,并拥有董事会任命的“社群创始人”的座位[66]。他在基金会的工作,包括在电脑上的推广和一直未付的教育性会议[67]。威尔士经常开玩笑说,将维基百科捐赠给基金会是他所做过的“最愚蠢和最聪明”的事情[67]。一方面,他保守估计维基百科价值30亿美元,另一方面,他对坚信自己的捐赠能创造成功[64][68][69][70]。
威尔士与基金会的联手引发争议。2008年3月,由前维基媒体基金会员工丹尼·沃尔,揭发威尔士拿基金会公款随意挥霍,不用自己的信用卡[71]。威尔士否认指控[71],基金会会长弗洛朗丝·德伍阿尔和前任临时执行主任布拉德·帕特里克,否认威尔斯或基金会有任何不当行为,称威尔士对项目的每笔支出都有收据,而对于没有收据的部分则是由他自掏腰包,于是德伍阿尔责备威尔士“不断尝试改写过去[72]”。后来在2008年3月,杰弗里·弗农·梅尔基声称,威尔士曾编辑自己的维基百科条目,使之更有利于博取对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捐赠。威尔士称指控为“无稽之谈”[73][74]。
2004年,威尔士与基金会董事会信托、资深会员安吉拉·贝丝蕾·斯塔林,创办营利性公司Wikia[19]。Wikia是Wiki农场——将不同维基主题的单独集合托管至同一网站。它承载了维基百科以外的事物,如关于星际迷航的阿尔法记忆及关于星球大战的Wookieepedia[75]。Wikia所提供的另一项服务是Wikia搜索,意在挑战谷歌透明度介绍及关于如何创建并运营搜索引擎的公开对话[76],但该项目在2009年3月被抛弃[77]。2009年6月5日,威尔士辞任Wikia总执行长,由天使投资者、易趣前副总裁兼总经理吉尔·潘奇纳接任[78]。2009年9月,潘奇纳宣布Wikia已具备盈利能力[79]。除了在Wikia发挥作用,威尔士还是哈里·沃克事务所的公众演说家代表[80][81]。他还参与了瑞士钟表制造商艾美表的名人代言活动[82]。
2011年11月4日,威尔士在英国盖茨黑德的BBC三台2011年自由思考节上,发表题为《互联网的未来》的一小时演讲,专门讨论维基百科[83]。二十天后的11月24日,威尔士现身英国专题辩论电视节目《提问时间》[84]。
2012年5月,据报道威尔士建议英国政府免费开放纳税人资助的网上学术研究[85]。他还担任“众包和开放决策无偿顾问”,并建议商务创新和技能部及英国科研理事会分担研究[85]。
2014年1月,威尔士宣布加盟人民运营商,担任行动电话网络业务联合主席[86]。
2014年3月21日,威尔士与约翰·麦凯恩、沙乌地阿拉伯女权活动家马纳尔·谢尔夫和哈佛大学学生斯理·玻色在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举行的克林顿全球倡议大学会议上发言[87]。会议议题为“参与的时代”,“公民表达自身诉求、追求教育、自主创业的能力日益增加。”威尔士告诫年轻人尝试用社交媒体带来社会变革,以对抗政府压制互联网的侵犯人权行为[88]。
2014年5月26日,谷歌七人委员会秘密聘任威尔士,以回应谷歌诉冈萨雷斯案。威尔士表示,他希望委员会被看作立法委员和有关委员会组成的“蓝丝带小组”[89]
2017年4月25日,吉米·威尔士宣布创立WikiTRIBUNE。[90][91]
2021年12月,吉米·威尔士将维基百科上自己的第一笔编辑“Hello,World!”以NFT形式透过佳士得举行公开拍卖,12月15日,首笔编辑最终以75万美元的价格成交。除了这条编辑内容的NFT外,吉米·威尔士也将当时编写内容使用的粉红色iMac电脑一同拍卖,成交价格为18.75万美元[92]。
政治与经济观点
威尔士一直是艾茵·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的热诚追随者[76]。当他在接受C-SPAN的Q&A谈话节目訪問时,他说道:“独立的美德”是他个人特质里最重要的部分[93]。当他被问到他对兰德思想的追随是否会让他与任何政治哲学有所关系时,威尔士才称他自己是一个自由意志主义者,不过他说他并不喜欢这一称呼,因为他认为美国的自由党只是一群“疯子”。他举出“自由、个人权利、在与他人相处时绝不先行动用暴力”作为他处世的基本原则[14]。从1992年至1996年之间他还经营了一个名为“客观主义哲学讨论”的网络论坛[7][94][95]。
自由主义杂志《理性》2007年6月号封面刊登了威尔士的访谈,其中档案描述他的政治观点为中间偏右[13]。
2011年接受《独立报》采访时,他对占领华尔街和占领伦敦的抗议者表示同情:“你不必成为社会主义者,说劫贫济富是不对的,毕竟天下无免费午餐[96]。”
2006年1月-2月号的《Maximum PC》报道,威尔士拒绝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审查“政治敏感”维基百科条目的请求——其他互联网公司,如谷歌、雅虎和微软已收到中国政府的压力。威尔士表示,他宁愿看到诸如谷歌等公司,坚持维基百科资讯自由的政策[97]。2010年,威尔士批评泄密网站维基解密和及其总编辑朱利安·阿桑奇发布“足能够让一个人遇害”的阿富汗战争文件,并对以“维基”做站名表达不满[98]:“他们做的不是Wiki,真正的维基是协作编辑的[99]。”
威尔士援引他在本科时读过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论文《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20],作为思考“如何管理维基百科计划”的中心[13]。哈耶克认为,因为资讯是去中心化的,即每个个体都只知道群体知识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拥有特定知识的个体就能作出他所熟知的领域中的最好决策,而非由一个中央的机构来承担[13]。威尔士在90年代重新审视了这篇论文,与此同时他了解到开放原始码运动, 此运动主张共同开发并自由分发软件原始码。他曾深受《大教堂与市集》的触动,这篇杂文由开放原始码运动的初始提倡人之一埃里克·雷蒙编写,后来被改编成同名书籍。此文拓宽了他的眼界,让他认识到进行(在线)大规模合作的可能性[20]。
由于有过担任期权和期货交易员的背景,威尔士对博弈论和激励机制对人类协同活动的影响产生兴趣,这般迷恋为他对维基百科计划的发展工作带来显著基础[100]。出于维基百科利他主义的推动作用,他拒绝了这一理念并将其定义为“为别人牺牲自身价值观”,指出“这种参与资讯分享带来仁慈效应的想法,莫名其妙地摧毁自己的价值观,让自己没有意义。”
2014年5月14日,欧洲法院判决谷歌诉冈萨雷斯案谷歌删除搜索结果中的私人资讯,为此威尔士反应激烈。他向英国广播公司表示,当天的判决是他“见到过的领域最宽的互联网审查裁决[101]”。2014年6月上旬,TechCrunch就该问题采访威尔士,谷歌请威尔士参与公司的顾问委员会一事快要踏入正轨,而欧洲法院要求谷歌执行该请求[102]。
2014年5月,欧洲法院的裁决要求谷歌迅速采取行动。实施过程中,人们可直接联络谷歌删除认为是过时或失实的资讯。拉里·佩奇透露,谷歌收到的30%的请求,鉴于裁决已被归类为“其他”。威尔士以电邮答复解释道,他在5月28日已联络谷歌,“委员会的职责是举行公众听证会并发表意见,不仅是谷歌,还包括立法者和公众[102]。”当问及对欧洲法院的“权利遭遗忘”的看法时,威尔士答道:
我认为该裁决对公众的隐私权不会有影响,因为法院命令报纸刊登的法庭记录,是不真实的私人资讯。如果是真的话,该决议可能敷衍了有趣的哲学问题,使隐私问题的处理难以获取实际性进展。以无诽谤意图合法获取真实资讯的情况下,我认为不可能有审查其他人言论的站得住脚的权利。避免“资料式”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谈论的不是“数据”,而是对知识的压制[102]。
威尔士拿维基百科当例子作进一步说明:“你不必以法律阻止维基百科编者撰写真实资讯的权利。”威尔士以其理想结果的迹象作结论:“一部分结果是自由言论权在欧洲的执行十分强,实质上是美国的第一修正案[102]。”
2012年,威尔士奏请内政大臣,反对将理查德·奥德怀尔引渡到美国[103]。随后一项避免引渡的协议达成,威尔士表示:“这消息太令人振奋,我很高兴听到,英国接下来要做的是重新考虑引渡条约,将允许这类废话摆在首位[104]。”
2013年8月,威尔士批评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过滤色情网站,称该计划“荒谬[105]”。然而他在2013年11月谈到斯诺登事件时,称爱德华·斯诺登是被历史评判为“非常有利”的“英雄”。威尔士还表示,美国民众“从未批评斯诺登披露监视计划”,除非被告知或询问[106]。
在写Twitter个人资料时,威尔士2014年1月曾支持消除“自由贸易边界”:“贸易壁垒必然意味着暴力[107]。”
2014年3月,威尔士批评替代医学形式的全人健康,是“骗子工作”。威尔士进一步解释道,全人健康并非基于同行评审的研究[108]。
2021年10月,针对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某项行动,吉米·威尔士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的采访时针对此事件回应道:“我同世界各地的人都有深入交流,‘在中国大陆,人们被洗脑至分辨不出何谓中立’这个想法是错的。”也表示“阻止中国大陆人表达观点的最大障碍是中国政府,因为他们不允许人们编辑维基百科。”“有些人认为我们排斥中国,这太荒谬了。我们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中国的编辑。”[109]
私生活
威尔士有过三次婚姻。20岁在亚拉巴马州一家杂货店工作时[110],娶了同事帕梅拉·格林,1993年分手。透过芝加哥一位朋友的介绍,威尔士结识了任职于钢铁贸易商三菱集团的第二任妻子[14][21],克莉丝汀·罗汉,两人1997年3月于佛罗里达州门罗县结婚[111],离婚前育有一女[14][21][112][113]。
威尔士曾在2008年,与加拿大保守派专栏作家蕾切尔·马斯登有过短暂关系,马斯登透过自己在维基百科传记认识威尔士[114]。她被指责与威尔士的关系有利益冲突后,威尔士表示有过关系,现已结束,声称没影响维基百科的任何事项[115][116],马斯登就该指责索赔[117]。
2012年10月6日,威尔士在伦敦与凯特·加维结婚[118]。凯特曾任托尼·布莱尔的日常秘书。他在瑞士达沃斯遇见威尔士[119][120]。威尔士有两个女儿,一个是加维的,另一个是第二任妻子的。
威尔士是位无神论者。接受《大想法》采访时,他说自己的个人理念扎根于理智,是完全的非信徒[121]。到2012年,他住在伦敦[1]。
所获荣誉
威尔士是哈佛法学院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的成员[14],出任麻省理工学院集体智慧中心顾问委员会成员[122]、知识分享[123]和Hunch.com董事会主席[124]。曾任2008年中东世界经济论坛前联合主席[125],还是Socialtext前董事会成员[126]。
2006年,威尔士入选时代百大人物“科学家与思想家”单元[127],位列《福布斯》“25大网络明星”榜单第12位[128]。威尔士也在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开设的“特别纪念在艺术文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并积极畅想更美好的明天”斯图尔特·雷根系列展览中演讲[129],是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之一[130]。2011年4月,威尔士出任翠贝卡电影节评委[131]。2014年2月,《每日电讯报》将威尔士列入“25大网络明星[132]”。
威尔士获得过电子前哨基金会先锋奖[133]、戈特利布·杜特怀勒奖[134][135]、2011年莱昂纳多欧洲企业学习奖[136]、摩纳哥传媒大奖[137]、2009诺基亚基金会年度大奖[138]、《经济学人》第7届年度创新奖暨峰会业务流程奖[139]、2008年全球品牌图标年度奖[140],并代表维基媒体计划领取德意志工场基金会奖[141]。威尔士还收到诺克斯学院[142]、阿默斯特学院[143]、史蒂文森大学[143][144]、阿根廷安培纯澳21世纪大学[145]和俄罗斯无线电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荣誉学位[146]。
2013年12月5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纪念尼尔斯·玻尔原子理论创设100周年的“开放世界”大会上,威尔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玻尔勋章。他在《维基百科,民主与互联网》的演讲,强调要将维基百科覆盖到世界上的所有语言,证明“维基百科零计划”的举措是成功的,鼓励电信公司向发展中国家的儿童以教育目的,免流量使用维基百科[147][148]。
2014年5月17日,瑞士卢加诺大学通信科学学院授予威尔士荣誉博士称号[149]。
2014年6月25日,威尔士收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纳斯从苏格兰格拉斯哥卡利多尼安大学寄来的荣誉学位信件[150]。
2014年7月10日,威尔士因设立维基百科,获得英国Tech4Good奖“特别奖”,该奖旨在表彰利用数码技术来改善他人的生活的组织或个人,他是八名获奖者其一[151][152]。
个人著作
- Brooks, Robert; Jon Corson, Jimmy Donal Wales. The Pricing of Index Options When the Underlying Assets All Follow a Lognormal Diffusion. Advances in Futures and Options Research. 1994, 7 [2014-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2).
- Wales, Jimmy; Andrea Weckerle. Foreword. Fraser, Matthew; Dutta, Soumitra (编). Throwing Sheep in the Boardroom: How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Will Transform Your Life, Work and World 1st. Wiley. 2008-12-31. ISBN 0-470-74014-0.
- Wales, Jimmy; Andrea Weckerle. Commentary: Create a tech-friendly U.S. government. CNN. 2009-01-08 [2014-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5).
- Wales, Jimmy; Andrea Weckerle. Foreword. Powell, Juliette (编). 33 Million People in the Room: How to Create, Influence, and Run a Successful Business with Social Networking 1st. Financial Times Press. 2009-02-10. ISBN 0-13-715435-6.
- Wales, Jimmy; Andrea Weckerle. Foreword. Weber, Larry (编). Marketing to the Social Web: How Digital Customer Communities Build Your Business 2nd. Wiley. 2009-03-03. ISBN 0-470-41097-3.
- Wales, Jimmy. Foreword. Lih, Andrew (编). The Wikipedia Revolution: How a Bunch of Nobodies Created the World's Greatest Encyclopedia 1st. Hyperion. 2009-03-17. ISBN 1-4013-0371-4.
- Wales, Jimmy; Andrea Weckerle. Most Define User-Generated Content Too Narrowly. Advertising Age. 2009-03-30, 80 [2014-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8).
- Wales, Jimmy; Andrea Weckerle. Keep a Civil Cybertongu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09-12-28 [2014-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9).
参考资料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