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國時期曹魏權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司马师(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属河南省焦作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后期权臣,官至大将军。西晋开国君主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司马懿与张春华的长子,司马昭的兄长。继承父权后,先肃清内乱,又击败东吴的诸葛恪,并逐渐控制魏国政权。以高平陵之变有功而获封长平乡侯,司马懿故后袭封舞阳侯。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之乱后病逝,魏国谥舞阳忠武侯[注 1]。二弟司马昭受封晋王后,追谥为晋景王;其侄司马炎登基后,追谥为世宗景皇帝。
司马师出生于建安十三年(208年)。魏景初年间,司马师拜散骑常侍,后又升至中护军。期间制定选用人才的方法,提拔人不超越他的功绩,任免官吏无私情。
249年正月,司马师参与高平陵之变,事变前夜,当司马懿将计划告诉司马师与司马昭后,司马昭担心得整晚都睡不着,而司马师却像平常一样安睡,在此之前,司马师暗中养了死士三千人[1]。司马师率兵驻守司马门,控制洛阳,推翻当时僭越乱政的宗室曹爽有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不久加封卫将军。
嘉平四年正月癸卯日(252年1月30日),司马师升为大将军,意欲攻取东吴新建的堤坝。十二月,发兵攻击东兴,并听取诸葛诞的计策;分军三路进攻,王昶进攻南郡,毌丘俭进攻武昌,诸葛诞自己的军队和胡遵的军队合共七万作主力,并架起浮桥。东兴之战却被诸葛恪所击败,朝臣众议要把诸葛诞等参战的武将贬降职位。司马师把战败归咎于自己,并说到:“我不听公休(诸葛诞字),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司马昭因为是监军所以被削弱称号,其他武将都没有过大的惩罚,只是将防区对调而已。
253年五月,吴国太傅诸葛恪派遣二十万大军包围合肥新城,朝廷纷纷议论,担心分兵攻打淮泗,并有守住各个水口的打算。司马师说道:“诸葛恪刚得到吴国的权力,欲使用一时的权力,合兵于合肥新城,希望再次成功,没有空余时间攻击青州和徐州。况且水路口岸不单只一个,多防的地方则用多兵,少防的地方则不足以抵御。”诸葛恪把兵力全都集中在合肥新城,就如司马师所料,并派司马孚督诸军二十万防御,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等请战。司马师说:“诸葛恪军队轻装深入,投兵于绝境,兵力的锋芒难以抵御。况且新城小而坚固,攻击也未能马上攻克下来。”命令诸将以高垒来对待,诸葛恪相持数月,攻城兵力力竭,死伤过半。司马师命文钦督遣精锐部队会合,要其断诸葛恪的退路,毌丘俭等将断后。诸葛恪惧怕而遁逃,文钦上前大败敌军,斩首万余人。
254年二月,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事情败露,被司马师灭族。司马师对曹芳有所猜疑,同年九月联合大臣上奏郭太后,列举曹芳年长不亲政、沉迷女色、废弃讲学、弃辱儒士、与优人淫乱作乐,弹打进谏的清商令令狐景、清商丞庞熙,太后丧母时不尽礼等罪名,请依照霍光故事废掉曹芳的帝位,封为齐王,改立东海王曹霖之子高贵乡公曹髦为皇帝。
255年正月,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听说司马师擅行废立之事,起兵征讨司马师,并且把自己的四个儿子当成人质送到东吴,向孙亮讨好,却并未得到东吴的大力支援。毌丘俭、文钦渡过淮河由寿春向西进发,没有办法捣洛阳占许昌,走到了项县就停住了。司马师吩咐监军王基带领前锋部队扎在“南顿”监视毌丘俭、文钦,派遣诸葛诞带领豫州的兵,进攻寿春,派遣胡遵带领青州、徐州的兵,斜出谯县与今日的商丘之间,断绝毌丘俭、文钦从项县回归寿春的路。
司马师自己亲率主力,屯聚在汝阳。又叫邓艾带一万多名“泰山诸军”部队到乐嘉县,做出不堪一击的样子,引诱毌丘俭、文钦出击。毌丘俭果然就叫文钦来打邓艾,司马师就指挥大股骑兵,从后面袭击文钦,文钦大败。毌丘俭在项县城里听到消息,慌忙弃城而走。毌丘俭走到慎县以后,躲在河旁的草丛里被老百姓射死。文钦一口气逃往了东吴。毌丘氏与文氏两家的人,凡是留在魏国的都被司马师所诛杀。
255年闰正月[2],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本来眼睛上就有瘤疾,经常流脓,致使眼睛震出眼眶,病情加重,最后在辛亥日(3月23日)死于许昌,终年47岁。二月,曹髦素服临吊,谥忠武侯。后来司马昭受封晋王,追尊司马师为晋景王。司马炎称帝后,尊司马师为晋景帝,陵曰峻平,庙号世宗。
司马师沉着坚强,并且有雄才大略,与夏侯玄、何晏齐名,虽言齐名但司马师不论带兵作战或政治能力皆远胜上述二人。
司马师为人沈稳,司马懿将“高平陵之变”计划告诉司马师与司马昭后,司马昭担心得整晚都睡不着,而司马师先前和司马懿谋划,却像平常一样安睡。事变当时,司马师亲自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师洛阳。事后,论功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之职。
《晋书·夏侯徽传》记载司马师早有不臣之心,因为忌惮原配夏侯徽是曹魏皇室的外甥女而将其鸩杀,但存疑(详见夏侯徽)。
《太平御览》载司马师随曹爽伐蜀参与兴势之战,误,此事为司马昭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