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桤木(学名:Alnus formosana)又称台湾桤木、台北赤杨、水柳柯、水柯仔等,为桦木科桤木属下的植物。
分布与生态
世界分布于琉球及台湾,于台湾广泛分布于本岛低海拔至 3000 米处,常会形成小块的纯林,多生于溪流两旁、河谷、第二期森林,或有充足阳光照射之崩塌地开垦地,为森林演替之先驱物种。
于赤杨的根部可发现有固氮能力之根瘤,所以能够于相对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而桤木属均为多倍体,繁殖策略为以量致胜,因此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以得健壮速生的后代[1]。
形态及特征
台湾桤木为落叶性乔木,树高可达 20 米,径可达 40 公分,树皮暗灰褐色,小枝光滑无毛,或于幼时略被短柔毛。
叶互生,为单叶,叶形椭圆形至卵状长圆形,长 6~12 公分,宽 2~5 公分,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叶缘细锯齿状,中肋及侧脉于近轴面凹下而于远轴面突起,侧脉 6~7 对,部分侧脉直达叶缘之锯齿,其余侧脉则在抵达叶缘前朝先端弯曲;叶柄细,长约 1.5~2.5 公分。
花为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着生于小枝先端,为下垂的葇荑花序,其苞片为菱形至圆形,内含 3 枚雄花,雄花含雄蕊 4 枚;雌花序着生于老枝先端,为短穗状花序,苞片 5 裂,先端圆形,且木质化,长约 3~4 毫米,内有 2 枚雌花,没有花被片,雌花有雌蕊 1 枚,花柱 2 枚,子房 2 室,每室含 1 枚胚珠。花期自秋天至隔年春天。
果序呈球果状,由雌花序发育而来,果梗(原雌花序花梗)长约 1.5 公分,1~3 个椭圆形果序着生于果枝上;木质苞片残存,坚果小而扁平,有狭窄的翅,内含 1 枚种子,顶部有残存的花柱。
价值及其他
于环境方面,赤杨的根部有根瘤菌固氮,所以能够改善土壤品质[1];在种植方面,除了可作为庭植观赏树种或防风树之外,也因为它是能够于崩塌地生长的阳性先驱树种,所以在造林和水土保持上也很重要;于经济层面,其木材可供作纸浆,或作为栽培香菇或白木耳的段木[2]。
除了上述功能,赤杨也与原住民的传统文化有所关联。如泰雅族的祖先遗训谓于垦殖三年后栽植赤杨(泰雅语:ibuh[3]、m'iboh[4]、万大泰雅语:ivuh[5]:320),10~15 年后再耕,土壤便会再次肥沃[1][6]。赛夏族的矮灵祭所使用的送灵仪式所使用的木材[1][7]。赤杨亦为布农族祖先流传的传统造林树种,布农语称赤杨为 qainunan(峦群)或 hainunan(郡群),训诫:“不种赤杨的人真是愚笨”;新开垦地种植小米、陆稻等主食作物2–3年,当地力衰退、收成渐少时,就会在田地上种植赤杨树,从小就学习如何小心采集崩塌地的赤杨小苗移植到休耕的山田中,长到胸径约10–20公分左右,就可以开始收获赤杨,用于房屋搭建或水管架设,也可用于柴火,而保留最粗壮的赤杨,确保一直有品质优良的小苗;种过赤杨的土地再种小米会有较好的收成,也比较不会长杂草;赤杨也是所有权的标示,有种植赤杨的土地,别人就知道这块地是有人开垦的而不去占用;赤杨用途广,是生活所需要的重要木材,如当有需要却要向别人乞讨,会被视为懒惰及愚笨的人;布农族最盛大的祭典是射耳祭,其中一个过火仪式称为“火祭”,以往火祭中一定会使用赤杨,并教导子孙应该像赤杨一样正直、对部落有贡献;九至十月农闲期间会举办运动会,其中一项是拔赤杨比赛;家屋内住有年轻男丁的家庭会在开垦季将赤杨斜放在屋檐上,宣告家屋内居住着已经有力量的真正男人。[8][9][10]
而赤杨也有关于俗名的故事,如其中之一的水柯仔,早期来台开垦的汉人以柯仔林为地名,因为赤杨能够生长于崩塌地的特性,多少有警示崩塌可能于此处发生的意味[11]。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