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可转换债券(Convertible Bond,CB),简称可转债,又作可换股债券,是一种混合债券及金融衍生品,可按一定规则转换为债券发行公司的股票;其转换价格、转换时间段会在发行前确定。由于附加了认股权证(期权)等多种权益,可转换债券通常票面利率较一般企业债券低。从发行者的角度看,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减少利息费用,增加股权融资,降低负债率,但如果债券被转换,公司原股东的股权将被稀释。
2020年,中国的可转债市场火爆主要是因为可转债规模小、T+0交易,容易被市场投机资金盯上,短期出现炒作现象。10月23日,证监会发布《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表示,可转债是企业再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针对近期出现的个别可转债被过分炒作、大涨大跌现象,着重解决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不适应、交易制度缺乏制衡等问题。同时还强调防范交易风险,加强投资者保护。[1]
从定价的角度看,可转换债券由债券和认股权证两部分资产组成。对可转换债券定价需要假定
如果已知可转换债券的市场价值,可以通过假定的债券息差来推算隐含的股价波动程度,反之亦然。
这种波动程度/信用的划分是标准的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方法。除了上文提及的可交换债券,无法将股价波动程度和信用完全分开。高波动程度(有利于投资人)往往伴随着恶化的信用(不利)。优秀的可转换债券投资者是那些能在两者间取得平衡的人。
一种简单的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方法,是把未来的债券利息和本金的现值和认股权证的现值相加。但这种方法忽略了一些事实,比如,利率和债券息差都是随机的,可转换债券往往附带可赎回或可回售条款,以及转换比率的定期重置等等。最普遍的可转换债券定价方法是有限差分模型,例如二叉或三叉树。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