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词异相标记(Differential object marking,简称DOM)是一个存在于多于300个语言的现象;这词的创造者为乔治‧玻松(Georg Bossong)。[1][2]在有受词异相标记现象的语言中,直接受词往往根据其含意而分割成两个子类,且在多数有受词异相标记的语言中,只有一个种类有标记,而另一个子类则不带标记(但亦有像芬兰语般两个种类的受词各带有不同标记的语言存在)。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8年5月6日) |
西班牙语
一个知名的、有受词异相标记的语言为西班牙语。在西班牙语中,指称特定事物且指称人的名词需带有前置介词a(其意近于英语的to)。如下所示:[3][4][5][6]
然而无生名词一般不能使用此种标记,即使它是指特定的某事物也一样。如下所示:
- Kyon besó el retrato. = 阿虚亲了那幅画。
当然,一些指特定的某事物的有生名词是可加可不加此种标记的。如下所示:
- Kyon vio (a) la gata. = 阿虚看见了那只母猫。
其他语言
其他有受词异相标记的语言包括了土耳其语、特里基语、卡西语、马拉雅拉姆语、卡姆语 、克里斯坦语和阿姆哈拉语等语言。在土耳其语中,直接受词可带宾格标记或不带任何(可见的)宾格标记,若一个直接受词名词带有宾格标记,则它是指特定的某事物(像例如“某特的人”),不然就是指某些不特定的事物(像“某人”)。[7].
这和所有直接受词一律带相同标记或一律不带标记的非DOM语言不同,一些语言其所有的直接受词皆带有宾格标记;而其他的一些语言,像英语,其直接受词则完全不带宾格标记。
对受词异相标记的研究
尽管这现象早已为人所知,但在八零年代乔治‧玻松(Georg Bossong)提供在三百多个以上的语言中存在的受词异相标记的例子前,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只存在于少数语言的非正常现象。[1][2]自始以后,受词异相标记已成了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脚注
参考书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