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是中国共青团北京市委机关报,1949年创刊,由北京青年报社编辑出版,是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刊和都市类报纸之一。[1] 自创刊以来,它历经三次停刊,三次复刊,1981年第三次复刊。
发展历程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不久,共产党认识到青年在夺取全国胜利的关键作用,想要创办一份联系青年教育青年的报纸。战争年代缺乏独立创报的条件,于是北京市委决定在由《人民日报》(北平版)改版的《北京解放报》第五版上以专版形式创办《北京青年》。[2] 3月21日,《北京青年》作为北平团市工委的机关刊物正式创刊。
此后三十多年间,《北京青年报》由于向筹建中的其它报纸输送人力物力支援,及自然灾害等原因,三次停刊。
19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1980年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会批准团市委对恢复《北京青年报》的申请。1981年7月3日第三次复刊时,《北京青年报》只是一个处级的小报,地位很低。当时,《北京青年报》是只有26万元开办费,四开四版的周报,发行量很小,邮局订阅量也仅为29000份,报社在一个半地下室旧库房办公。
1990年底,《北京青年报》提出以日报为目标的五年规划作为发展纲要。[3]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北京青年报》先后创办了《青年周末》和《新闻周刊》,报社还在《青年周末》上贩卖广告。《青年周末》的发行带动了《北京青年报》从机关报向市场报的转变。1994年7月,《北京青年报》正式改为日报发行。1995年,在《新闻周刊》开设了“汽车时代”,“广厦时代”,“电脑时代”等专刊。1996年,《北京青年报》改为自主合作发行,并成立北京小红帽报社发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起,《北京青年报》成为北京第一家自主合作发行的日报,邮发升至十几万份 。[4]
进入到21世纪初,《北京青年报》出现危机,2001年征订量下降20%以上,发行量在北京首次跌落30万份。为了应对危机,《北京青年报》开始全面改版,分成了A,B,C三大叠,形成规范整齐的版组,使得报纸内容更加清晰合理,便于读者阅读。报社组织结构也经历了改革,采取以编辑为主导,采编分离的做法。《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孙伟表示,“编辑部的组成结构,对报社的高速运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防止采编合一会导致的发一些走后门,以权谋私的关系稿的可能性” . [5]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北京下,《北京青年报》也在2001年为上市做准备,成立了股份公司,并在2004年12月22日于香港上市,成为中国内地主流传媒企业上市的“第一股”。后《北京青年报》通过投资、收购、兼并等方式成为拥有10报2刊2网及若干下属公司的传媒集团。[6]。2014年开始,北京青年报开设“政知”系列(“政知见”、“政知道”、“政知圈”[7])、“团结湖参考”、“教育圆桌”、“北青深一度”、“很北京”、“财迷到家”、“体坛叨sir”、“文化客”、“北青艺评”等近30个微信公众号[8]。
2021年6月13日,北京青年报划转给了《北京日报》报业集团[9]。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