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锴 (外交官)
中华民国外交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
刘锴 | |
---|---|
![]() 1968年的刘锴 | |
中华民国驻菲律宾大使 | |
任期 1972年3月10日—1975年7月25日 | |
总统 | 蒋中正 |
前任 | 孙碧奇 |
继任 | 柯华(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华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 | |
任期 1962年—1971年10月25日 | |
总统 | 蒋中正 |
前任 | 蒋廷黻 |
继任 | 黄华(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华民国驻加拿大大使 | |
任期 1947年—1962年 | |
总统 | 蒋中正、李宗仁(代理) |
前任 | 刘师舜 |
继任 | 薛毓麒 |
个人资料 | |
字 | 亦锴 |
出生 | 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十六日 1907年5月27日 ![]() |
逝世 | 1991年2月12日![]() | (83岁)
死因 | 脑出血 |
籍贯 | 广东中山 |
国籍 | ![]() ![]() |
政党 | ![]() |
配偶 | 张泰真(?—1991年1月) |
儿女 | 艾伦(子) 一继女 |
父母 | 父:刘承畅 母:黄瑾如 |
亲属 | 刘鉌(二弟) 刘钤(三弟) |
母校 | 香港圣士提反书院 [1]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肄业 |
获奖 | ![]() |
签名 | ![]() |
经历
|
生平
刘锴于1907年5月27日生于天津[3],其先祖经广东南雄南下,定居于中山县一带。其父刘叙堂为路政专家及慈善家,曾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后任广九铁路华南段及京沪杭铁路车务处长,退休后曾任澳门镜湖医院主席,获葡属澳门政府颁发慈善勋章。[4]1913年,刘叙堂先后聘用一名前清举人、秀才为刘锴教授国学知识及四书五经,同时又请一名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的老师教授英语及数学。刘锴在14岁时于香港圣士提反书院留学,四年后毕业后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法律,得硕士学位,后转往中殿律师学院,获得大律师执业资格。在英国期间,刘锴亦认识了国民政府外交部要员傅秉常、国民党右派领袖胡汉民、孙文之子孙科等中枢要人,为其未来仕途铺路。其中刘锴及傅秉常同为圣士提反书院校友,两人私交甚密,日后均曾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5]从中殿律师学院毕业后,刘锴回国从事法律工作。[6][7][5]

1930年6月6日,时值北伐成功,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其友胡汉民任立法院长,邀刘锴回国任立法院简任秘书,后任命为国民政府立法院外交委员会秘书,辅助委员长傅秉常之工作。1931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外交部,1932年1月28日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此后,他成为国际联盟会议的中国代表团顾问,并于国际联盟全权代表办公室担任二等秘书。[7][8]
其后,他曾任中华民国驻英国大使馆代一等秘书,后升任一等秘书。1937年后,他先后出任驻英国公使及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事官。1942年,刘锴升任为中国驻美国常驻公使,并留守华盛顿辅弼时任驻美大使胡适。[9]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担任外交部次长及联合国战罪审查委员会远东与太平洋部代表。[7][8]
1944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并于1945年参加了旧金山会议,参与促成联合国的成立。1947年,他被任命为联合国托管理事会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并出席国际民航组织及国际电信联盟创始会议。同年6月,他被任命为中华民国驻加拿大大使。[7][10][8]

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刘锴跟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并继续担任驻加拿大大使。
1962年接替蒋廷黻成为中华民国驻联合国常驻代表。[7][8] 1964年,有传时任外交部部长沈昌焕将调任驻日大使,其部长职位将由刘锴或杭立武顶替[11],惟最后不了了之。及后于1970年,又曾传出刘锴、查良鉴等人可能顶替即将退休的时任外长魏道明,但最后由周书楷于1971年顶替魏。[12]在任期间,他多次担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主席[8]。除此之外,刘锴在任内积极反对并驳斥由亚非多国多次提出的中共政权入联建议。[13]1971年10月25日,在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2758号决议之前数小时,时任外交部长周书楷代表中华民国政府宣布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刘锴与周书楷一同带领中华民国代表团在表决前退出会场抗议。值得一提的是,当刘锴离场时,时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老布什亦快步跟随离开。此后,黄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位常驻联合国代表。[14]
1972年3月10日,刘锴被任命为中华民国驻菲律宾大使,并于1972年3月23日向菲律宾国会呈递国书。 1974年2月6日,因巴拉望省卡拉延的军事行动,刘锴与越南共和国驻菲律宾大使杨黄青(Duong Hoang Thanh)共同收到菲律宾外交部长卡洛斯·罗慕洛的抗议文书。[15] 刘锴于1975年6月6日卸任,当时菲律宾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中华民国断交。[16][8]
1975年返回台湾后,刘锴担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80年担任外交部顾问,并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11届和第13届中央评议委员,成为李登辉总统的资深顾问之一。[14][5]
退休后,刘锴移居美国,定居于旧金山。1991年1月末,其妻张泰真病逝,刘锴携其骨灰到华府安置。及后因舟车劳顿、悲痛过度,于2月12日因脑出血于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县费尔法克斯医院去世,享年83岁。[17][5]
个人生活
刘锴与妻子张泰真育有一子及一继女[17],嫡子名为艾伦,1990年代间曾于美国旧金山工作。刘锴是家中长子,有三弟一妹。二弟刘鉌在华府经商,三弟刘铃于堪萨斯州任执业医生,四妹名为刘珩适,五弟刘鈶则在加拿大任工程师。[5]
除此之外,刘锴与胡适为友人。从胡适的遗嘱中,可见胡称刘为“朋友”,亦委托刘为其遗嘱执行人。[18]
刘锴在联合国期间与时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即后来的美国第41任总统老布什结识,并成为朋友。以至于1991年刘锴病逝时,时任总统的老布什,当时正逢波湾战争的高峰紧张期,仍亲自向刘锴之子写信以表悼念。据外交官沈吕巡称,信件内容写满了两张信纸,并以手写信件表达对刘锴“相当敬佩”,同时回忆他们交友的历程。[19]
勋奖
抗战胜利勋章(1945年10月授予)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