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说安,台湾云林县斗六市人。国立中山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学士、美国密歇根大学电机工程与大气、海洋暨太空科学之双硕士及双博士,1996年回国至国立中央大学服务迄今,曾担任国家太空中心科发组组长、健行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兼电资学院院长、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主任、(国发会)台湾地理资讯中心总经理,致力于太空遥测研究、应用推广以及科技人文整合。拥有美国密歇根大学双硕士及双博士学位,1996年至国立中央大学服务迄今,现职为国立中央大学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水文遥测实验室负责人、太空科学研究所合聘教授及客家学院客家语文及社会科学学系支援教授。2010年创办“台湾地球观测学会”(Taiwan 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担任首两届理事长(2010-2016年); 2011-2015年担任台湾密歇根大学校友会理事长; 2012年起担任中央大学教职员工桌球社社长; 2010年起台湾地球观测学会创会理事长; 2016年起在台越南专家协会荣誉理事长。
刘说安院士求学期间,先后取得国立中山大学电机工程学士学位,美国密歇根大学电机工程硕士学位(主修电波、副修光电)、大气太空科学硕士学位(主修大气、副修太空)与电机工程暨大气海洋太空科学双博士学位,指导教授为美国太空总署(NASA) 太空人Anthony W. England。 England教授曾参与阿波罗13 号及16 号登月任务,并为1985年参与STS-51-F(太空实验室2号)太空人,是人类历史上第十九次航天飞机任务,也是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第八次太空飞行。刘院士在攻读硕博士期间跨领域的学习,对理工领域广泛学科知识打下深厚基础,包括电磁波、光电、遥测、边界层(微气象)、大气科学等。刘院士表示,多领域的学习有助于了解不同领域的思维模式,对往后从事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助益。
刘院士跨大气科学及电磁波学习的背景,在1990年代GPS气象研究方兴未艾之际,受到台大陈泰然教授青睐及指引,以及中大两位前校长刘兆汉院士与李罗权院士的支持下,于1998年执行台湾第一个GPS气象计划,并于2000年、2001年起于国际期刊发表发表GPS气象一系列论文,据悉为第一位亚洲区华人发表相关期刊文章之学者。之后,持续投入卫星掩星观测科技研发,应用美国GPS/Met、德国CHAMP及台湾福卫三号等观测资料,提出低轨道卫星掩星观测新方法,对地球大气层进行研究,分析大气层时空特征,提供大气动力及改善气象预报不可或缺的关键资讯,奠定我国推展福卫三号掩星观测技术的自主能力,与先进国家太空计划机构开发卫星观测技术并驾齐驱。于2005年,刘院士出任国家太空中心科学发展组组长,推动卫星科研发展相关业务、卫星计划规划及考核,福卫三号星系于其任内(2006年四月)升空,掩星观测资料有效提高气象预报准确度,被国际科学界视为“全球温度计”,而刘院士因此获颁“福尔摩沙卫星三号星系贡献奖”,备受国际肯定。
在卫星遥测技术方面,全世界先近国家无不积极投入、发展资源卫星,如法国SPOT系列、美国LANDSAT系列及MODIS系列、台湾福卫二号等。刘院士讲究民生效益,充分掌握遥测技术多元化应用的优势,运用遥测资料于自然地景变迁、自然灾害灾情分析及灾后评估、水循环过程分析、冰冻圈与北极海冰范围监测与热岛(冷岛)效应之研究,相关成果在民生效益及决策面向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例如,其团队应用福卫二号卫星影像于近年来国际重大灾情之分析及灾后救援。于2008年四川地震后,提供全世界第一幅地震后影像,判释灾区地形地貌变迁,积极提供相关资料于救援工作;于2009年台湾莫拉克台风灾后,运用卫星影像于配合政府政策推展;于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时利用福卫二号影像,评估海啸导致农业灾害损失等。刘院士学术研究成果发表期刊论文逾百篇,在google scholar引用次数逾7508次、H-index高达45,并于2010年出版卫星掩星观测地球大气层专书一册。
刘说安院士专长为卫星遥测及大气科学,在推展遥测科学与技术、应用遥测资料于灾害救援、精进GPS掩星观测理论、提升气象研究与预报、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绩效卓著、贡献卓越。著作等身,发表期刊及专书论文逾一百篇、会议论文数逾二百篇,包括三本期刊专刊及一本专书 (下载截至2018/23/9为5446 次)。成就屡获国际肯定,获多项最高学术奖项,包括Fellow of the Electromagnetics Academy(2007)、韩国遥测学会(The Korean Society of Remote Sensing)“荣誉终身会员(Honorary Life Member)”(2007)、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Prokhorov'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 Russian Federation)外籍院士(2008)、国立中山大学及密歇根大学杰出校友奖(2008)、国际宇宙航行科学院通信院士(Academician,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 (IAA))(2009)、马来西亚泰莱大学访问教授(2012)、中国南昌大学“赣江学者”讲座教授(2013)、以焦点人物登上密歇根大学AOSS官方首页(2013)、国立中山大学电机系金心奖(2013)、国际宇宙航行科学院院士(Academician,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 (IAA))(2014)、国际工程技术学会会士(Fellow) (2015),同年由国际掩星观测工作小组,依据过去25年的统计资料分析指出,于世界同领域(卫星掩星科技)学者表现排前五名,再次肯定刘院士对于先进卫星计划、遥测科技及其资料应用于气象、环境永续及减救灾等的贡献。
于2001年,刘说安院士创立全国唯一之水文科学研究所。
于2005年,刘说安院士出任国家太空中心科学发展组组长期间,肩负推动卫星科研发展相关业务、卫星计划规划及考核,福尔摩沙卫星三号星系于其任内(2006年四月)升空,成效卓越而获颁“福尔摩沙卫星三号星系贡献奖”。
于2006-2007年,为清云科技大学杨洁豪校长赏识,力邀出任该校电资学院院长,并为该校第一个且唯一的讲座教授,任内推动教育部卓越教学计划及策划诸多院务,包括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升等办法等。
于2007-2010年,刘说安院士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主任,任内创办“遥测科技硕士学位学程”,并担任创办学程主任。
于2010年,刘说安院士于8月23日,邀集台湾学术界、贵宾、及一般社会专业人士,近百人于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举办“台湾地球观测学会”成立大会,学会宗旨为利用航空与卫星遥测观测技术、地理空间资讯科技、感测网技术、以及知识管理手段等,将全球变迁引发的环境危机,转为台湾迈向永续发展的契机,期望长期在灾害、健康、能源、气候变迁、生态系统、农业、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及气象等九大领域,进行相关研究及学识交流;且拟定举办地球观测研讨会,以综合座谈的方式,邀请国内与国际知名专家,阐释全球变迁、国际灾害、太空科技、国土测绘与重划、中央管河川治理以及非传统安全等重要议题之知识及经验。
于2011年至今,担任台湾密歇根大学校友会理事长,全世界高教发展最多元化的国家是美国,全美学术及运动综合评比第一、科研经费第一、资产第二的大学是密歇根大学。密歇根大学校方极为重视校友联系,2013年派了二十余人次参与校友会各项活动,包括副校长等带领团队参加汎亚密歇根大学校友会活动。
刘说安院士除了积极于学术研究,并重视科普教育,致力于专业知识的实务应用及通俗化,例如于2015年执行科技部补助科普活动计划-小王子眼中21世纪的地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共计邀请31位专家学者撰写48篇科普文章,其中22篇为专题报导,26篇为科技新知,依主题分有16篇介绍海洋气象议题,9篇介绍流域治理议题,8篇介绍都市土地规划议题以及15篇遥测技术及地理资讯系统相关之科普文章;2008年中国大陆四川发生地震后,应用福卫二号卫星影像判释地形地貌改变与灾情,积极提供相关资料于救援工作,针对此灾难事件做出二项关键性决策贡献:其一,在灾后第一时间,提供第一笔灾区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提升减救灾效益;其二、核准启动中心资源卫星接收站直接接收福卫2号卫星飞越四川之二轨影像资料,该措施具有减少讯息二次传递延迟之优点,对于四川大地震后之救灾工作、堰塞湖面积与体积估算,具有及时性效益及指标性意义;于2009年,大力推动与国语日报合作“从太空看世界”科普计划,发表浅显易懂与遥测相关之文章,做为科学普及与向下扎根之利器,引起小朋友广泛地对太空、卫星影像及遥测科技等的兴趣,并收录成册、持续推广;同于2009年,台湾八八水灾后,台湾成立一个地理资讯整合联盟(Geoinformatics Consortium),由九个机构以卫星、飞机及飞行感测机器等先进空拍仪器,来协助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达成灾防任务。成功协调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成为此九个机构之一,是项联合机制之促成,为担任中心主任时期的努力成果,迄今仍持续运作。
又于2010年9月,应财团法人慈济传播人文志业基金会新闻部(大爱电视新闻)邀请,配合执行国科会“台湾科普传播事业催生计划─媒体制作试办方案”,随采访团队前往丹麦以及格陵兰,提供学术专业建议,考察格陵兰的世界遗产-冰河遗迹,了解科学家常年监控北极融冰状况,配合卫星遥测的观测资料,见证全球暖化对极地冰河的影响;[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于2012年与桃园在地报社合作,刊登遥测相关科普文章,以浅显易懂文字与相关研究数据说明维护桃园埤塘(埤圳)之重要性,可灌溉防洪并减缓都市热岛效应;于同年建置全方位的遥测技术科普教育传播平台:透过网站简单明了的认识遥测技术、透过广播让遥测知识从互动中更加深学习的效果、透过报纸让普罗大众也有接触到遥测知识的机会;于2013年在南方生活报刊登关怀自然景观之文章,如“消失中的自然地景(一)- 元谋土林、贡嘎山等冰川考察见闻”[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消失中的自然地景(二)-贡嘎山、海螺沟冰川实地考察见闻[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极端干旱,抢救鄱阳湖[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热岛效应解析-都市为何像个烤炉?(太空之眼1)[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与“气候变迁大自然反扑-遥测技术快速应用于灾后监测(太空之眼2)[1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等多篇报导。
于2014年九月至2016年,担任财团法人台湾地理资讯中心总经理。中心的定位是行政院国家发展委员会的智库幕僚,支援政府进行公共建设审议、国家发展评估、国土策略规划、产业媒合等,扮演着政府、业界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平台;更以“创新”、“服务”、“执行力”作为中心发展愿景,期盼在国土地理空间资讯运用与推动上,扮演统筹作业者、行政协调推动角的角色,包括:“协助政府机关推动服务”、“办理空间科技与图资人才培训”、“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活络地理空间相关产业发展”。中心运用国土资讯以支援政府进行公共建设计划审议、国家发展计划评估及国土策略规划等业务,在国土地理空间资讯运用与推动上扮演统筹作业者、行政协调推动者等重要角色,以协助国家发展需求之防救灾、基础资料建设与国土复育等应用。
刘说安教授过去28年的研究成果丰硕,在全球大气科学和永续发展领域不断取得高水准的研究、成就和奖项。最近五年(2020年8月-2024年7月)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具有高度的影响力及成效。总共有53篇国际出版物,其中有51篇SCI/SSCI期刊论文,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合计为244.400。他的研究整合遥测技术于大气科学与环境评估的议题中,并开发有助于应对当前极端气候变化策略的新技术。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对 22 个科学领域和 176 个子领域进行分析,根据Scopus数据库所汇集超过2万2千册期刊所涵盖各领域科学家长期研究成果,依照标准化过的文献引用指标评估资料,刘教授连续(2020-2022年)入选为世界前2%科学家名单;2020年刘教授之台风研究成果受到顶尖学术团体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的重视,8月份连续两次访问并做科学报导(Eos, Transactions AGU);连续两年(2021及2022)两篇论文被Web of Science收录于核心合辑之“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Liou and Kar 2014; Talukdar et al. 2020) ,分别讨论大气与地表间蒸发散交互作用及机器学习应用于遥测资料分类地表使用地表覆盖; 2022年Talukdar et al. (2020)被Remote Sensing选为“高被引论文”;2021年Nguyen et al. (2020) 讨论气候变迁情境下湄公河三角洲的土壤盐渍化,引起全球关注,迄今被下载超过28000次,获得JpGU期刊PEPS “最高被下载论文奖”(The Most Downloaded Award 2021),并在越南受到国家媒体广泛报导。他最近干旱方面的成果,引起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等媒体极大的瞩目。 刘说安教授结合卫星遥测资料于地理资讯系统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增进对极端天气 (台风、干旱)、城市绿地生态服务、无线电掩星和GPS气象学的了解,于大气科学领域得到突破性的成果,并产生社会民生效益。
硕博士学位指导教授:密歇根大学教授、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太空人Anthony W. England博士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