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鹀学名Emberiza lathami)又名冠鹀,为鹀科凤头鹀属的唯一鸟类物种,俗名凤头雀

事实速览 凤头鹀, 保护状况 ...
凤头鹀
Thumb
雄鸟摄于Mangaon, 马哈拉施特拉邦, 印度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鹀科 Emberizidae
属: 鹀属 Emberiza
种:
凤头鹀 E. lathami
二名法
Emberiza lathami
(Gray, JE, 1831)[2]
异名

Emberiza lathami

关闭

牠的体型与麻雀相仿,雄鸟具有黑色身体和红棕色的翅膀与尾巴,而雌鸟的颜色对比较少,呈现暗棕色。雄雌鸟都拥有显著的冠羽。此物种曾因其独特的冠羽被归类于单型属 Melophus。该物种在亚洲有广泛但零星的分布,主要栖息于开阔且干燥的环境,分布范围横跨不同的海拔高度。喜马拉雅山高海拔地区的族群会随季节进行海拔迁徙。冬季时牠们更加群居。

favicon
1 sources

描述

雄鸟有明显的冠羽、黄灰色的喙,黑色的身体羽毛与红棕色的翅膀和尾羽形成对比。雌鸟的冠羽较短,身体整体呈现暗橄榄棕色,并带有深棕色条纹。雌鸟的翅膀和尾羽边缘有肉桂色,喙呈灰色。非繁殖期的雄鸟为灰棕色,亚成鸟则有黑色的羽端于红棕色的主覆羽上。[3][4][5]

该物种曾被归类于单型属 Melophus,但基于DNA序列的系统发育显示,牠实际上隶属于其他鹀属物种之中。[6] 虽然印度半岛的族群曾被赋予亚种名称subcristata,但牠们与其他族群之间并无外形上的差异,因此被认为是单型种。牠们被发现拥有40对染色体。[7]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5 sources

亚种

favicon
1 sources

分布

凤头鹀分布于印度的喜马拉雅山脉沿线,随季节进行海拔迁徙。牠们也分布于印度南部的平原地区,向西延伸至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并分布于印度中部及半岛地区,东至中国、寮国、泰国、越南和印尼。

牠们栖息于开阔的多刺灌木丛、岩石干燥的山坡、草原及稀树草原。冬季时牠们更为群居,形成鸟群,有时会与其他雀科、鹀科及百灵科的鸟类一起觅食。牠们常于早晨和傍晚造访小型水域。

行为

在繁殖季节,雄鸟会站在高处的植物上鸣唱。曾观察到雄鸟展开求偶行为,包括展翅、翘尾,并绕着雌鸟行走。在圈养环境下,雄鸟会拾起一些筑筑巢材料料,绕着雌鸟转圈,翅膀下垂,尾羽展开。[9] 牠们主要以各种植物的种子为食,但也会捕食白蚁的有翅成虫。觅食时,鸟群之间会以短促的尖叫声保持联系。

牠们在夏季繁殖(圈养环境的实验显示牠们对长日照有反应[10]),筑巢于地面的石墙或岩石庇护下,巢呈杯状,由细纤维和毛发构成。每窝产3到4枚白色的卵,上面有绿色或红色斑点,斑点在卵的宽端较密集。

在中国,有观察到橄榄背太阳鸟在凤头鹀巢附近,为凤头鹀的幼鸟喂食。[11] 在尼泊尔南部,曾有捕猎者捕捉此种鸟类作为食物的纪录。[12]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4 sources

图库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