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莱士效应(Wallace effect),又称再加强(reinforcement),是种化的一个机制,让两个已经有部分生殖隔离的族群进一步演化出更完整的隔离。其原理如下:当两个族群的杂交后代缺乏存活率或生育力时,相较于继续跨族群杂交并生育这些杂种后代,能透过选型交配避免杂交的个体会有较高的适应度,所以选型交配会被天择偏好,于是强化生殖隔离。选型交配也会造成性择,进而造成性征的快速分化。

Thumb
在二次接触(secondary contact)时,天择杂交不利,因此种化的过程进一步运行,称为华莱士效应

此理论最初由英国自然学家华莱士提出类似的概念,其后费奥多西·多布然斯基提出了现代的模型。

发展史

1889年,华莱士出版了《达尔文主义》,介绍达尔文在30年前提出的天择进化论并为之辩护。在书中他提到天择可能偏好避免杂交的机制,而产生生殖隔离。他的解释如下:当两个类型的生物各自适应特定的条件,因而分化到一定程度时,杂交后代会比任一亲代都不最适应那个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天择会渐渐去除杂交后代。如此一来,也会偏好避免杂交的机制性选择,因为不去杂交的个体,可以产生更多适应其中一种环境的后代。于是两个类型之间就还会进一步演化出生殖隔离。[1][2][3][4]

现代研究

华莱士效应是演化生物学的研究主题之一,在物种形成(特别是同域种化)的研究中有其重要性[5]。华莱士效应的可行性有数学模型的支持,也有野外的经验证明,包括植物的开花时间[6]以及姬鹟性联遗传择偶偏好[7]

对生物的影响

Thumb
华莱士现象造成生殖性状的置换(reproductive character displacement)

华莱士现象的一个影响是生殖性状的置换(reproductive character displacement)。两个分布领域有部分重叠的族群,他们的生殖性状在共域区会比在异域区有更高的差异,因为共域区的个体有杂交的机会,因此再加强会发生,让当地的生物有更高程度的种化。若再加强没有发生,杂交会产生性状介于两个族群之间的过渡样态,而产生相反的结果。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