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森·米尔斯坦(英语:Nathan Milstein、1904年1月13日—1992年12月21日),乌克兰裔美国小提琴家,以其出色的巴哈演绎而闻名于世,有“小提琴贵族”之称,此外他的浪漫派曲目诠释亦为人称道。

事实速览 内森·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 音乐家 ...
内森·米尔斯坦
Nathan Milstein
Thumb
音乐家
出生(1904-01-13)1904年1月13日
逝世1992年12月21日(1992岁—12—21)(88岁)
职业小提琴家
音乐类型古典音乐
演奏乐器小提琴
关闭

以任一个世代的标准来看,米尔斯坦的演奏生涯都是惊人的长,1986年7月在斯德哥尔摩是他最后的公开演出,当时已八十二岁的米尔斯坦仍维持其演出水准,对弦乐演奏者而言尤其不易。

生平

1904年1月13日,米尔斯坦出生在俄罗斯帝国敖德萨(今乌克兰境内)一个犹太人家庭,在家中七名子女中排行第四。据说,由于目睹11岁的雅沙·海菲茨在演奏会上杰出的表现,米尔斯坦家的双亲决意栽培孩子成为一名小提琴家。7岁时,米尔斯坦师从彼得·史托里亚斯基英语Pyotr Stolyarsky学小提琴,11岁受入莱奥波德·奥尔邀请,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米尔斯坦回忆圣彼得堡的学习历程[1]:84, 86 [2]:443

每个希望能演奏得更好的小孩,都想同奥尔学习,他的天分既好,也是一名好老师。我一周会到音乐院两回,每回上课都有四十至五十人的观众,教室里有两架钢琴,一位钢琴合作替我们伴奏。当奥尔因病无法到学校上课的时候,他就会要我到家里去。

米尔斯坦亦曾师从比利时小提琴家欧仁·伊萨伊,但他认为自己从伊萨伊处所得甚少。他在自己的纪录片中回忆道:“1926年,我开始同伊萨伊上课,但他并不怎么注意我。我认为这样也许更好,我毕竟必须为自己打算些。”[1]:86 [2]:444

1921年,米尔斯坦和在基辅演出的霍洛维兹兄妹相遇,两人的情谊自此展开[注 1],经常合作在苏联范围内巡演,1925年一同到巴黎马德里、南美洲等地巡演[3]。1929年,在美国首演(与斯托科夫斯基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此后十年间他在在美加各地巡演。1943年入美国籍[4]

在1986年7月于斯德哥尔摩演出后,由于失足所造成的手部伤势,迫使他结束了演奏生涯。1992年12月21日,米尔斯坦在伦敦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88岁[5]

faviconfaviconfavicon
5 sources

作品

自传
  • 《从俄国到西方》,1990年
以第一人称视角,谈及诸多重要作曲家如格拉祖诺夫普罗科菲耶夫拉赫玛尼诺夫以及斯特拉文斯基,以及指挥家托斯卡尼尼、斯托科夫斯基等人。此外,书中也谈及好友霍洛维茨,大提琴家皮亚季戈尔斯基,芭蕾舞者巴兰奇,以及其他的小提琴家如弗里茨·克莱斯勒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等人。
作曲
唱片
  • 巴哈: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及组曲
  • 内森·米尔斯坦的艺术
  • 内森·米尔斯坦精选
  • 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柴科夫斯基和门德尔松 - 小提琴协奏曲
  • 巴哈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 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
  • Paganiniana:小提琴演奏会 - 内森·米尔斯坦
  • 巴哈:无伴奏小提琴组曲,BWV1002,1004,1006
  • 内森·米尔斯坦: DG 与 EMI 唱片合集(35 CDs)

获奖与荣誉

评价与特色

米尔斯坦在演奏外也从事作曲、改编,他对于运音与句法尤其讲究,经常花费许多时间钻研演奏指法。

个人生活

轶事

  • 身为奥尔事实上的闭门弟子,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并未直接提及米尔斯坦,仅有“来自敖德萨的孩子⋯⋯”的记述[6][2]:443。另外,圣彼得堡音乐院的学生名册中亦无米尔斯坦之名。
  • 米尔斯坦主要的用琴是1716年制的斯特拉迪瓦里“戈德曼”(Goldman),于1945年购入。他将这把琴命名为“玛丽亚·特蕾莎”,分别纪念自己的妻女。
favicon
1 sources

注释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