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识规矩颂》,简称《八识颂》,明朝僧人雪浪洪恩所辑《相宗八要》之一,和《大乘百法明门论》等同为唯识学的入门指南,计有四章十二颂四十八句(七字一句,四句一颂,三颂一章)[1]。本颂之传出,并无单行本,而是随注釋一起流传[2]。
最早传出《八识规矩颂》及其注解的是明朝僧人普泰[3]。根据憨山德清的《八识规矩通说》,玄奘三藏糅译《成唯识论》之后,窥基法师因该《论》文广义幽,乃请玄奘集此要义,玄奘于是将八识分为四章,每章作颂一十二句,成《八识规矩颂》[1]。
因为普泰的《八识规矩补注》是现存第一本《八识规矩颂》的注解,而在唐人的著述及《宗镜录》都未曾提及此颂,周叔迦怀疑是晚唐所造,传给后代,失其人名,而归名玄奘[4]。吕澂又以颂文有文义瑕疵,如将“非量”和“量”的两类(现量、比量)并称“三量”,认为颂文将难陀论师称为“愚者”等,而判定颂文非出自玄奘之手[5][4][2]。
在普泰的注解之前,目前能找到和《八识规矩颂》文句直接有关的文献是元代鲜于枢的《困学斋杂录》。该书录有日休《八识诗》:“兄弟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跷蹊。五个向外能经纪,止留一个看家计”(押ㄧ韵),其后引用“第八识”:“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景为风。爱□特种根身立,去后先来作主翁。不动地边才舍藏,金刚道后毕然空。大圆镜智成无漏,普照十方尘刹中” ,若扣除缺字和讹字,其文句和《八识规矩颂》“第八识颂”的末八句几近一致[6][7]。
八识指瑜伽行唯识学派对心识(识蕴)的学说理论,分为前五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规矩的意思是法度。《八识规矩颂》概述了八识所遵循的法度、轨则,根据于凌波《八识规矩颂讲记》,这包括[1]:
近现代的注解、讲记有谛闲《八识规矩颂讲义》(1912年讲)、范古农《八识规矩颂贯珠》(1926年出版)、太虚《八识规矩颂讲录》(1931年讲)、王恩洋《八识规矩颂论释》(1932年讲)、方伦《八识规矩颂讲记》(收录于《唯识三颂讲记》,1968年出版)、 演培《八识规矩颂讲记》(1974年讲),其他还有慈航、真华、星云、圣严、宽谦、于凌波、倪梁康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