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品质管理(英语: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1]是一种针对所有组织过程中深入品质意识的管理策略。
简介
全面品质管理已经广泛使用在制造、教育、政府与第三产业,以及美国太空总署的太空科学计划等领域。全面品质提供了一个保护伞,使得在组织之中的所有人都能够竞争,并持续降低成本及提升客户满意度(Customer satisfaction)。
而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与TQC(Total Quality Control)的分别则在于使用国家的区别,如日本与美国,就是其一使用TQM,其二使用TQC。
概念及范畴
全面品质管理可用三个Q(Quality)来表示:
TQM的架构主体是品质管理发展的主流之一。
全面品质管制学说的前身为品质管制。该理论的核心为把管理完全交给品质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通过品质检验与统计方法,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因。但由于该方式的管理具有局限性,即公司管理不能只靠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因此该管理方式逐渐被视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而非整体的方法论。
这之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企业逐渐将全面品质管制学取代了品质管制学说。并强调公司员工要对品质文化有一个统一的认同,并通过共同实践,才可以实现公司管理品质的提高。
这场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和品质管制专家Juran提出的“全面品质管制”运动,在日本也有重大影响。1950年,美国博士W.E戴明先生在东京的日本医药协会大礼堂进行了为期8天的讲品质管制讲座。[2]而为了纪念戴明博士为品质运动做出的贡献,人们成立了戴明运用奖。戴明奖也成为了日本品质管制的最高奖。
其他著名的世界品质管制奖还有EFQM欧洲品质奖,波多里奇品质奖等。针对三个奖项的区别,北京市品质技术监督局做了以下表格进行分析[3]:
差异点 | 波多里奇品质奖(美国) | 戴明奖(日本) | 欧洲品质奖 |
成立时间 | 1987年 | 1951年 | 1992年 |
特点 | 运用范围最广 | 成立最早 | 参评国家最多 |
评审组织 |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 | 日本科学技术联盟 | 欧洲品质管制基金会 |
评审着重点 | 组织绩效,经营结果 | 强调统计品质控制技术应用 | 顾客、员工满意度,对社会的影响和绩效 |
奖项设置 | 六大行业 | 四大奖项 | 三大奖项 |
评奖范围 | 海外企业不可申请 | 向海外企业开放 | 品质管制活动必须在欧洲发生 |
核心理念 | 11条核心理念 | 没有统一理念 | 8条基本理念 |
评价结构 | 波多里奇框架结构(六过程和一结果) | 没有建立任何联系概念、行动、过程和结果的框架(六个基本要求) | EFQM卓越模式的框架结构(五手段和四结果) |
评价标准 | 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 | 戴明奖申请指南 | EFQM卓越模式 |
评价方法 | 过程采用ADLI
结果采用LeTCI |
对“基本要求”、“卓越的TQM活动”和“高层领导的作用”独立评价 | RADAR逻辑 |
随着全面品质管制理论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品质管制优化理论出现,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展了品质管制课程。如哈佛商学院,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伦敦政经学院,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马德里理工大学UPM,华中科技大学[4],四川大学[5]等。
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全面品质理论教学工作也被教学工作者从各个容易理解的角度诠释给企业。如Joseph Juran的《品质三部曲》,Guy Kawasaki在非营利组织Ted上总结的创新的艺术,马德里理工大学教授Alfonso Casa[6]l提出的QC100品质管制理论,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的胡茂元提出的“零缺陷”生产管理模式、“一体化管理”非核心业务管理模式[7]等。
注脚
外部来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