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斯-玛菲(德语:Krauss-Maffei)是德国一家机械工程企业,总部设于慕尼黑。2016年4月,被中国中化集团收购。
简介
克劳斯-玛菲是全球领先的塑料及天然橡胶机械设备企业[1],并在该领域拥有全球唯一的机械技术:注塑和反应发泡设各备,及挤出系统,包括整条挤出生产线[2]。
在2011-12年财政年度,克劳斯-玛菲年营业额约为10亿欧元[3]。2012年底,北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Onex收购了该集团[4]。2013年11月8日,该公司宣布将在2015年3月前关闭规模约为150人的特罗伊赫特林根工厂,注塑机的制造及装配线被转移至慕尼黑,并为最终迁往斯洛伐克的苏恰尼奠定基础。
历史
克劳斯-玛菲(Krauss-Maffei AG)是在1931年成立,由玛菲机车厂(1838年始建于慕尼黑-希尔绍)通过对因经济危机而破产的竞争对手克劳斯机车公司(1860年始建于慕尼黑-阿拉赫)进行并购而来。两者当时都是德国铁路机车制造商:玛菲自1908年以来也生产蒸汽压路机,并在1927年起生产机动车(获得法国授权的牵引车);克劳斯也在1920年代末,制造载货汽车。两家公司合并后,原设于慕尼黑-希尔绍的厂房在1938年被废弃,由位于慕尼黑-阿拉赫的生产场地取代。
二次大战后,克劳斯-玛菲交由美国军政府托管,并按指示,在慕尼黑-阿拉赫厂房进行巴士研发。1945年11月14日,该公司获得200辆巴士生产许可证。巴士制造业务在1960年代,成为克劳斯-玛菲一个重要部门[5],但对铁路机车维修、小功率机车和牵引车的建造,在战后,仍然开展。
公司随后由布德鲁斯集团接管,然后在1989-1996年间,被曼内斯曼收购,并最终于1999年,与曼内斯曼·德马格合并为曼内斯曼·德马格·克劳斯-玛菲股份公司(Mannesmann Demag Krauss-Maffei AG)。
曼内斯曼·德马格·克劳斯-玛菲股份公司在收购的过程中,又被曼内斯曼经沃达丰,售予西门子公司;然后才在2002年转售至美国投资公司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2005年,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又将整个集团售予美国麦迪逊资本伙伴(Madison Capital Partners)。
自1957年以来,克劳斯-玛菲一直在拓展注塑机业务。其塑料机械产业自1986年以来分裂为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有限公司。这一时期来自注塑和挤出行业的一些特殊公司开始进行整合,其中塞德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Maschinenfabrik Seidl GmbH)是一家专业的橡胶和旋转注塑成型企业。截至1998年1月,这项业务被整合为曼内斯曼塑料机械有限公司(Mannesmann Plastics Machinery GmbH,简称MPM),生产场所设在慕尼黑。MPM于2006年售予了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麦迪逊资本伙伴,并自2007年底以来一直使用“克劳斯玛菲股份公司”或其运营附属子公司“克劳斯玛菲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标识名称。2012年9月,该公司又被转让至加拿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Onex。
2016年1月11日,只剩下注塑机业务的克劳斯-玛菲被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9.25亿欧元(66.44亿元人民币[6])收购[7],而其防卫用品部门则在1999年已分离出及与威格曼合并为克劳斯-玛菲·威格曼(KMW)。
过往业务
克劳斯-玛菲早在1930年代便生产履带车及坦克。二次大战期间,它专注于国防工业生产,尤其是装甲车辆。1934-1944年间,克劳斯-玛菲共向德意志国防军交付约5800辆半履带车,当中也包括由采埃孚(1939年)、梅巴赫(1943年)授权生产的牙箱及内燃机。
随着联邦德国自1950年代起进行重新武装,军工开发又被重新激活。克劳斯-玛菲在1963年,获许生产豹1型坦克(自1979年起被豹2型坦克取代)。经过10多年发展,克劳斯-玛菲还在豹1型坦克的基础上,于1976年,开发出猎豹式防空坦克。
克劳斯-玛菲军工部门,在1999年,与另一家军工企业威格曼公司合并,重组为克劳斯-玛菲·威格曼有限公司。在集团生产的坦克中,除了主战坦克外,还包括战斗工兵车、高射炮、自行火炮、侦查装甲车和运兵装甲车。而如今,例如仍在使用的豹2型坦克,其出口的大部分生产形式,均为授权生产,或作为民族工业联合生产。
二次大战后,美国占领区当局,选择克劳斯-玛菲制造巴士。1946年2月19日,克劳斯-玛菲制造的样车,首次进行试驾,并搭载了由梅巴赫授权生产的HL 64 TUK型引擎──这是一款6.2升的六缸化油器式引擎,可输出130匹马力。从1946年起,样车被命名为KMO130型(即克劳斯-玛菲巴士及130匹马力的首字母缩写)。
克劳斯-玛菲最初仅限于底盘结构制造,车身则主要由慕尼黑的约瑟夫·拉特格贝尔车厢厂负责制造,并自1948年起,还会有其它,例如凯撒鲍尔。从1949年起,自己生产车身。1950年,首台自己生产车身的系列巴士(KMO133型)开始出厂。克劳斯-玛菲在1950年还制造出德国首辆自动变速巴士,由福伊特提供自动牙箱。此外,首台自身研发的引擎,一具六缸二冲程的柴油引擎被定型为KMD 6型,也投入生产。
随着与威廉港的西北德车辆制造厂合作,飞机设计师海因里希·福克根据飞机蓝图,在KML90型、KML110型巴士中,采用轻量化的自承式栅格结构,而流线型车身也能将风阻系数降低到0.4至0.5。自1954年起,克劳斯-玛菲又开始为KML系列制造车身。
在1970年代,克劳斯-玛菲还与德国捷运快车公司参与研发单轨磁浮列车。当时它们在工厂建起约900米长的测试轨道,用于德国捷运快车TR02号磁浮列车和3号列车试运行;1976年,又建成一条2400米长的测试轨道,用于德国捷运快车TR04号磁浮列车试运行。两条线路均在1980年代被拆除。
自1999年起,机车制造部门改称为西门子·克劳斯-玛菲机车有限公司(Siemens Krauss-Maffei Lokomotiven GmbH),并自2001年起被完全整合至西门子。
截至2010年,设于慕尼黑-阿拉赫的机车工厂,每年生产约200台机车,并可根据客户需求,在三个月内完成单体制造。阿拉赫机车工厂自1920年建成至今(2013年),共已出厂了21,600台机车[8]。
参考文献
- (德文)Alois Auer (Hrsg.): Krauss-Maffei. Lebenslauf einer Münchner Fabrik und ihrer Belegschaft. Bericht u. Dokumentation von Gerald Engasser. 3K-Verlag, Kösching 1988, ISBN 3-924-94019-3, (Schriftenreihe des Archivs der Münchner Arbeiterbewegung e. V. 1).
- (德文)Krauss-Maffei AG (Hrsg.): Krauss Maffei – 150 Jahre Fortschritt durch Technik – 1838−1988. Hermann-Merker-Verlag, Fürstenfeldbruck 1988, ISBN 3-922404-07-3.
- (德文)Wolfgang Gebhardt: Deutsche Omnibusse seit 1895, Motorbuch-Verlag, Stuttgart, ISBN 3-613-01555-2, S. 332–340.
- (德文)Wolfgang H. Gebhardt. Deutsche Reiseomnibusse. Stuttgart: Motorbuch-Verlag. 2009. ISBN 978-3-613-03037-4. S. 131–134.
- (德文)Ulrich Kubisch: Omnibus, Elefantan-Press-Verlag, Berlin 1986, ISBN 3-88520-215-8, S. 106/107.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