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丘亚人(Quechua people),又称奇楚亚人,是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次要分布在智利、哥伦比亚及阿根廷境内的原住民,使用克丘亚语,信仰天主教及安地斯当地传统宗教,是印加帝国的最直接后裔。
民族分布、人口与语言
克丘亚人至今仍住在以往印加帝国的统治领域内,主要分布于秘鲁、玻利维亚及厄瓜多尔,而部分分布于哥伦比亚、智利及阿根廷,这些地区的地理状态非常不同,例如在山谷中有适合畜牧业生产的肥沃土壤以及充沛水资源,但大部分的克丘亚人都居住在贫瘠的安地斯山脉中部。
克丘亚人使用克丘亚语,属于克丘亚语系下的语言,流通于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厄瓜多尔、秘鲁,为秘鲁、厄瓜多尔及玻利维亚的官方语言,目前有46种方言,有些克丘亚语的方言非常的不同以至于使用这些语言的人无法互相沟通,克丘亚人称克丘亚语为Runa simi,runa意为“人”,simi意为“语”,尽管它为数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但因为整体社会状况对于克丘亚语言使用者不利[4],因此造成语言的使用意愿低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克丘亚语视为濒临危险的语言。[5]
现代认为克丘亚语约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起源于秘鲁的卡拉尔(Caral)地区。印加皇帝将它作为官方语言,而它也随着印加帝国在十四世纪的扩张成了秘鲁地区的通用语言,到了十六世纪西班牙征服者的时代,克丘亚语则已扩及南美洲各处,在印加帝国之后,由于天主教教会选择克丘亚语作为向安地斯山脉地区的美洲原住民传教的语言,使得它的使用地区超出了原本印加帝国的范围,更加普及。
奇楚瓦语约有三分之一的词汇与艾玛拉语近似,因此有人主张奇楚瓦语与艾玛拉语属于一个更大的克丘马拉(Quechumaran)语系,但是这个主张仍有争议。虽然奇楚瓦语与艾玛拉语有许多同源词,但是两者的词缀系统却没什么关系,因此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可能是由于长期接触造成的,而不是因为有相同的起源。
在西班牙征服者带来拉丁字母之前,奇楚瓦语没有书写的文字,而是以一种叫奇普的结绳记事工具来记事,奇普在克丘亚语里就是绳结的意思。
地理环境
克丘亚人至今仍居住在他们的祖先——印加帝国旧时的统治领域内,他们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次要分布在智利、哥伦比亚及阿根廷境内,他们依傍安地斯山脉而居。
南美洲是一个温暖且湿润的大陆,以夏雨为主,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农业生产潜力很大。全洲除山地外,最冷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上,南回归线以北热带地区则超过20℃。最热月平均气温在南纬40°以南为 8~20℃,南回归线以北为24~28℃。由于四面环海,各地气温的年温差很小,大陆性并不显著。
[6]
历史沿革
印加人祖先生活在秘鲁的高原地区,后来迁徙到库斯科(克丘亚语:Qosqo,意思是肚脐),建立了库斯科王国,此国在1438年发展为印加帝国(克丘亚语:Tawantinsuyu,意为“四方之地”,或是“四地之盟”),并在1438年到1533年间,运用了从武力征服,到和平同化等方法,征服了各地近1000万的印第安人,使得印加帝国的版图几乎涵盖了整个南美洲西部(地跨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南美洲印第安人帝国,印加帝国的君主称萨帕·印卡,意为“独一无二的君主”,更被印加人当作“太阳的儿子”。
印加帝国的国力在君主瓦伊纳·卡帕克统治期间达到顶峰。1526年,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带领一支有168人的军队从巴拿马南下,发现了印加帝国。1529年,在瓦伊纳·卡帕克感染天花而意外去世后,两位继承人选瓦斯卡尔与阿塔瓦尔帕为了争夺王位,而爆发血腥内战,大大地削弱了印加帝国的实力。1533年,西班牙人施计杀掉了赢得内战的阿塔瓦尔帕,皮萨罗的军队与数十万名土著盟军成功将印加征服,印加帝国灭亡,沦为西班牙帝国的殖民地。
殖民者用暴力推行各种奴役制度,强迫印第安人在种植园或矿场作无偿劳动,大肆掠夺南美洲的土地和金银财富。印第安人的家园被破坏,古文明发展结晶也遭到严重的摧残,人口也由于各种迫害及殖民者带入的疾病而锐减。而为了补充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又从非洲贩入大量黑奴。殖民国在南美洲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强迫人民专门生产少数几种能在国际市场牟取暴利的农矿产品,形成单一产品制,导致当地社会结构、经济的畸形发展。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宗主国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随移民传播至南美各地,西、葡语也逐渐取代当地印第安语言,成为普遍使用的正式语言。
而为了争取自由及故乡解放,南美洲人民对殖民政府进行了长期的抗争运动,到18世纪后期,殖民国竭力维护的不平等政策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使得南美洲人民走上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道路,1810年,武装起义烈火燃遍整个南美洲,经过十多年奋战终于推翻了殖民统治,到1826年,相继建立起10个民族独立国家,只有圭亚那等少数地区尚处在英、法、荷殖民统治。
独立后,土生白人地主阶级掌握了多数国家的政权,实行独裁统治,企图维护旧有的庄园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制度继续剥削人民,经济发展极其缓慢,而英、美等国则乘虚而入,将南美洲各国变成其的原料供应地、倾销商品及输出资本的场所。特别是19世纪末崛起的美国,凭着他的经济实力和优良的地理位置,排挤其他国家在南美洲的势力,成为新霸主。
南美洲人民以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口号,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斗争日益深入和广泛。南美国家带头发起反对大国海洋霸权的抗争,掀起了以收回民族资源为主要诉求的国有化浪潮,积极推行地区经济一体化,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在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7]
社会、家庭与婚姻
克丘亚的社会基础为家庭,通常家庭中会有几位手足及他们的配偶,而这种扩展家庭(extended family)形成一种既分离却又亲密的关系,他们会一起做重大决策及一同在土地上从事农业劳动,但也会各自拥有各自的畜群。
孩童在克丘亚社会中占很重要的角色,克丘亚孩童在非常年幼的年纪就必须参与经济生产及家庭事务,他们被期待能够在成年后带给双亲经济上的保障,克丘亚人认为最理想的家庭会拥有三到四位的孩子,然而由于没有节育的管道,因此一个家庭有超过十个孩子是很常见的现象,大致而言,男孩会受到较高度的重视,因为他们未来的经济潜力较大。
由于克丘亚女性比较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以至于她们没有在社会政治场域得到重要话语权,因此她们通常在社会中扮演从属的角色,更被排除在获利较高的生产活动之外;反之在家庭中,妇女在家计及孩童教养方面的发言权便比较高,而在农业及家务劳动方面,克丘亚社会则显现出极为分明的性别分工。
男女双方的结合在克丘亚社会中需要经过一系列长期的仪式及过程,大部分未婚的青年男女都是在社会节庆中结识,当一对年轻恋人决定要步入婚姻时,准新郎的家属便会前去拜访准新娘的家,讨论婚礼事宜以及双方该为这场婚礼各付出多少财产,而这整个过程准新郎都不会参与,在正式的订婚日男女双方必须交换天主教的念珠,在婚礼当天,新娘将会离开她的原生家庭并成为男方家庭的一员,祈求婚后多产等庆祝仪式也会在这天举办。
在秘鲁地区的克丘亚人的教育程度远低于都市人口的教育程度,而这是因为克丘亚孩童在家庭事务及农业生产上是重要的劳力来源,因此他们通常倾向留在家中帮忙劳务而不是到学校接受正规教育,而当地学校教育政策都是以应试教育为基础,而不是训练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学校及老师方也并不特别鼓励学生在各方面有积极的表现,另外,由于学校教育通常是透过西班牙语来传递,因此这也是间接造成克丘亚语世代传承的危机。
产业与生活
传统上,克丘亚族的民族认同倾向当地化,但他们都与已建立的经济系统紧密连结。他们在海拔较低的地区从事农业,在秘鲁普纳海拔较高的地方从事畜牧业,安地斯社会分布的海拔高度很广,所以他们培植的可食作物及牲畜非常多元,他们通常一同进行生产活动,并实行年度的财产再分配制度。
多数克丘亚人以农耕及畜牧为业,他们种植能够在高原环境中生存的玉米、马铃薯、杂粮,而他们至今仍沿用印加时期的梯田耕法,而由于这些劳力密集产业消耗掉克丘亚人相当多的时间,因此他们并没有什么其余的时间去进行其他经济活动。
克丘亚人有畜养羊驼及骆马的传统,其中羊驼在当地被称为流动的黄金,耐寒又耐热的羊驼,在高海拔的高山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它们早在印加帝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据推测已被人类驯养有六千年以上,传统上克丘亚人利用羊驼来做驮役工作,例如载重、背货等,并利用它御寒作用良好的皮毛来制作衣饰,多数的羊驼与印地安人一样,在历史演化到近代,几乎都消失,全世界所剩的羊驼数量并不多,在南美洲大约剩两三百万头,可说是相当珍贵,近年来,人们看上羊驼的驼毛经济价值以及观赏价值,逐渐开始驯养,羊驼的数量因此逐渐增加。
贸易在克丘亚村落之间有着高度的发展,他们除了交易农作物之外,更会交易肉品、布匹等其他生活用品,而在大部分的村落中,每个礼拜都会有一次市集,而这个市集扮演着社会资源交换的重要角色。
尽管克丘亚族内部的族群分支相当多元、衍生出的方言也相当多样,但他们仍拥有许多共同的文化表征,一些其他民族例如艾马拉人及其他居住在安地斯山脉中部的当地原住民也共同享有这些文化表征。
克丘亚人生命的重要转折点,例如出生、成年礼、葬礼都以融合天主教及原住民传统宗教的仪式来度过。
克丘亚妇女喜欢穿着颜色鲜艳多样的服饰,再搭配上一顶圆顶硬礼帽,这种帽子在1920年代被英籍铁路工人带至拉丁美洲,并开始被克丘亚人妇女及艾马拉人妇女戴用,即使到了今天仍可以看到她们佩戴这种帽子;克丘亚传统帽子则是各色的草帽及羊毛帽,但在安地斯山脉最寒冷的高原上,人们也会配带一种具有耳扇的羊毛毛线帽,耳扇能够使耳朵保持温暖,通常在这上面也有着美丽的几何图形。
克丘亚妇女的传统民族服装是西班牙殖民时期前及在西班牙殖民时期农作服装的融合体,在一些特定地区,克丘亚女人开始穿着西式服装,而现在年轻克丘亚男子也大多穿着西方样式的服饰,在这些服饰中属合成纤维足球衫及宽松长运动裤最受欢迎,较年长的男人则仍穿著称为bayeta的传统羊毛制过膝黑裤,在较正式的场合男人会再加上一件羊毛制背心称为chaleco,每件背心都有非常丰富的装饰艺术;工作时,人们则会将称为chumpi的手工编制腰带系上,以防止农忙造成的腰部酸痛。
克丘亚男人最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是斗篷式外套,几乎每个克丘亚男人及男孩都有一件这样的外套,此种外套通常是红色的并有着复杂精细的图样在上头,而每个地区皆拥有不同的图样,在秘鲁的一些地区例如:Huilloc、Patacancha和Lares Valley的村落里,斗篷式外套被当作每天的衣着,但在大部分的地区斗篷式外套只有在出席一些特别的场合才会被穿着,例如:节庆、村落聚会或婚礼等。[8]
印第安人早在4500年前便首先栽培了玉米、马铃薯、木薯、可可等农作物,而这些作物到今日仍继续地在克丘亚人的土地上生长,其中马铃薯与藜麦是现今克丘亚人的两大主食,而他们的日常菜肴还包括马铃薯炖肉,并佐以辣椒、芫荽及花生。
天竺鼠则是另一种当地的佳肴,通常仅在特殊节庆时才会宰杀食用,而早在印加帝国时期前天竺鼠就已经被当作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9]
克丘亚人在运动领域并没有特别专攻处,但由于他们的社会受到各种异文化的影响,克丘亚人也特别喜爱某些类别的运动,例如:足球与排球。 [10]
信仰与节日
由于克丘亚人的历史背景,他们的宗教信仰融合了本地泛灵信仰(包含萨满教、图腾崇拜、守护神崇拜、星月日崇拜)及天主教的元素,他们会庆祝圣诞节、复活节等重要的天主教节庆,但也不曾丢失他们自己传统的节日。
天主教与传统信仰两个宗教元素各自对克丘亚族产生不同的影响,传统宗教最显著的影响是它让克丘亚人相信有一股超自然力量在支配着人类的日常活动,例如气候及身体状况,而这使得采用农业经济的克丘亚人与他们的信仰产生一种功利交换的关系,例如克丘亚人认为借由奉献祭品给掌控命运的超自然力量,他们便可以拥有神灵的庇佑,而不仅仅只是担心厄运的来袭,通常在喝酒时,克丘亚人习惯将第一口酒献给他们的大地之母帕查玛玛(Pachamama)。
在安地斯的宗教传说中神明是拥有人性的,因此他们也会因为彼此间的爱恨争斗或者亲密,基本上安地斯传统宗教对于信仰者来说有两层涵义,第一是宗教活动增进了社会凝结力,第二个则是神的人性使人与神之间的连结更为接近,神的所作所为就是人类日常生活的投射。[11]
在今日的秘鲁库斯科,印加太阳祭(克丘亚语:Inti Raimi,意思是“太阳的复活”或“太阳的路径”)依旧在每年的6月24日也就是冬至举行,每每吸引来自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游客前来参观,在祭典中众人会享用佳肴美酒以及跳舞,一只骆马也会在当天被宰杀献给太阳神印地(克丘亚语:Inti),而太阳祭能够表达两种文化的含意,一个是克丘亚人对于太阳神的崇拜,另一个则是克丘亚人对于天文学历法的了解。
克丘亚人最为人熟知的节庆是仁慈圣母纪念日(La Virgen de las Mercedes festival),又称圣梅尔赛日,是一个天主教节日,庆典一年举办一次,时间共两天。
仁慈圣母又称圣梅尔赛,是西班牙巴塞罗那两个守护神中的其中一个,巴塞罗那在1687年遭到蝗灾,人们便向圣梅尔赛求助,在她的帮助下,灾难才有惊无险地结束,巴塞罗那市议会于是将圣梅尔赛封为这个城市的守护神,而在1868年,教皇正式将圣梅尔赛封为巴塞罗那的保护神,到1902年,Francesc Cambó在他的执政时期开始大力推广圣梅尔赛日。[12]
艺术与文学
克丘亚族可说是天生的编织者,因此他们最重要的手工艺品就是纺织品,在安地斯地区可以见到妇女们成天都在纺羊毛制品,甚至她们等公车时都能见到她们手不停地在纺纱,至今妇女们仍使用传统的纺纱机制作骆马及羊驼的毛织品,在今天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与出口贸易使得这些纺织品的需求量大增。
印加神话大多描述了印加帝国被征服的挫败感,1532年印加帝国被征服后,印加国王从库斯科撤退到比尔卡班巴,他们在那里抵挡西班牙的入侵将近50年,但在1579年最后一位反叛者图帕克·阿玛鲁二世被西班牙军队俘虏并且杀害,西班牙人将他的头颅插在一根长矛上并放置在库斯科的广场上,以警告那些想要反抗的人民,但奇怪的是他的头却不见了,西班牙人称是他们将头颅埋起来了,但印加人相信他的身体会慢慢长回来,而当他的身体齐全以后,他将会带领所有的印加人收复印加失土。
在今天古代印加神话仍以口传的方式在克丘亚社会中流传,而这些神话清楚地描绘了克丘亚民族的起源及他们的自然环境。[13]
安地斯山脉中部的特殊音乐称为huayno,细心聆听huayno的歌词可以回忆以往印地安人的山村生活,也可以感受到印地安人对于家乡的依恋与亲密,在今日演奏huayno的乐器仍旧沿袭传统样貌包括鼓、笛子以及charrango(一种安地斯地区特有曼陀林,音箱传统上以犰狳或乌龟壳制成),而近来huayno在都市地区有越来越受欢迎的趋势。[14]
现况
总体来说,目前克丘亚族最大的现状困难,与全球化以各种面向侵入当地社会有极大关系,全球化所带来的资本主义、西方主流文化等皆严重影响克丘亚人民的传统价值观、生活习惯,甚至进而影响到他们对于自我文化的认同感。
西方殖民在南美印地安人的居住地留下许多迫害的遗毒,印地安人普遍生活贫困,文化水平较当地白人差,社会地位低下。他们在教育、职业、居住等方面都受到种族限制,大多在农场、牧场、矿山从事劳力工作,随着各国工业化的发展,印第安人进入大中城市谋生的日益增多。
印第安人主要产业为农业,因此当今拉丁美洲各政府的土地政策对于当地印地安人的生活状况其影响甚大,在殖民国离开拉丁美洲后,土生白人地主仍拥有绝大部分土地资源,而这使得经济利益仍然集中在此些既得利益者手中,而拉美国家独立以来曾进行过多次土地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土改进行得很不彻底,至今“耕者无其田”的现象仍十分严重。
为应对全球化浪潮,拉美各国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外资和开发内地资源。随着开发热浪的掀起,国内外的垦殖者、伐木公司、采矿企业纷纷拥入当地,肆意侵占印第安人的合法土地,而失去了土地,印第安人便一无所有,因此在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墨西哥等国,印第安人与贫困者成了同义词。
在文化教育方面,印第安人居住区缺少教学设备、资金和师资,特别是既懂印第安语又懂西班牙语的双语师资严重不足。据最新资料显示,克丘亚人和艾马拉人的文盲率分别高达92%和94%。而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则更少。[15]
少数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知识社会菁英,则开始组织自己的政治﹑文化团体,争取在社会中生存的权利,反对种族歧视,日益重视保存印第安人文化传统,泛印第安运动已经蓬勃地开展起来。
而计有超过两千名克丘亚妇女在1990年代阿尔韦托·藤森的强迫绝育政策下,遭到强迫结扎,玻利维亚籍导演Jorge Sanjines曾在他在1969年发表的作品Blood of the Condor中探讨这个议题。
综观整个安地斯山脉中部,男性酗酒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克丘亚社会的节庆或聚会社交场合中,除了享用美食与乐舞外,喝酒助兴是一个被允许且被期待的行为,但非常不幸的是,这种过量饮酒习惯通常会延续到日常生活中并为家庭关系与家庭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更会引起严重的家庭暴力问题。[16]
著名人士
- 本杰明·布拉特:二分之一克丘亚血统,美国知名男演员。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