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略二世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儒略二世墓(Tomb of Pope Julius II)是米开朗基罗及其助手完成的一组雕塑和建筑,最初于1505年订制,但直到1545年才完成,规模大为缩小。陵墓最初打算建在圣伯多禄大殿, 但是儒略二世死后,却被安置在罗马埃斯奎利诺山的圣伯多禄锁链堂。儒略二世的本家德拉·罗韦雷家族资助这座教堂,他是那里的领衔枢机。然而儒略二世,埋葬在圣伯多禄大殿他的叔叔西斯笃四世旁边, 所以最终建筑实际上不能像坟墓一样运作。
按照最初的设想,这座坟墓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建筑,但是后来,这个项目成为米开朗基罗一生中最大的失望之一,教宗由于不明原因,更改了合同,可能是因为资金不得不用于多纳托·伯拉孟特的重建圣伯多禄大殿[1]。最初的项目要求建立一座独立的三层建筑,有40个雕像。教宗于1513年去世后,该项目的规模逐步缩小,到1532年4月,[2] 最终的合同缩减为一个简单的墓,雕像不到原计划的三分之一。[3]
与此坟墓相关最著名的雕塑是米开朗基罗的《梅瑟》像, 米开朗基罗觉得这是他最栩栩如生的作品。
雕像《垂死的奴隶》和《叛逆的奴隶》已经完成,现收藏于卢浮宫。《胜利的天才》现藏于佛罗伦萨的旧宫。陵墓的其他雕塑有《年轻的奴隶》、《阿特拉斯奴隶》、《大胡子奴隶》和《觉醒的奴隶》。拉结和利亚的雕塑,由米开朗基罗的学生拉斐洛·达·蒙特卢波完成。其他雕塑是由经验不足的学生完成。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